落实唯物史观,提升高考备考的有效性

2019-04-19 01:38万建云
广东教育·高中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

万建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近年高考全国卷来看,唯物史观在历史试题中的体现相当明显。因而,落实好唯物史观,有利于提升高考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凭借和应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劳动资料(产业革命以前,劳动资料以手工工具为主体;产业革命以来,劳动资料以机器为主体;在当代,由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大发展,生产和流通日益社会化,劳动资料中的能源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运输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大)、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要素构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系统有机结构。

【例1】(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据所学,主要指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A

【例2】(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略)

(2)根據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工资改革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分配),以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例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明后期玉制器皿的普遍使用根本上体现的是经济的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严格限制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体现为等级秩序)也逐步被打破。

答案:B

【例4】(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愈发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的现象也愈发普遍,从而也导致租佃经济得到发展。

答案:B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种群数量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和思想。

【例5】(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解析:恩格斯之所以有“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的判断(社会意识),是基于平民与贵族经过长期斗争获得的“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的史实(社会存在)。

答案:C

【例6】(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解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存在)。不同时期的学者对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说明了学者们对其认知日渐全面(社会意识)。

答案:B

四、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阶级社会主要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是指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主要是指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间的斗争,也包括剥削阶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斗争。

【例7】(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略)

(1)根據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解析: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本题考查的即是这场阶级斗争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例8】(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9分)

解析:正是因为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工人阶级的斗争推动了《非常法》的颁布,尽管工人运动因此受到一定的阻碍,但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还是一定程度地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1)背景: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6分)(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分)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5分)

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杰出人物只能影响历史的进程。

人民群众通常指的是在历史上未留下姓名、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未打上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们。杰出人物是指在历史进程中明显留下自己意志印记的人物。

【例9】(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1928-1932年,苏联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苏联大力实行工业化。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在农业减产的情况下,粮食出口却在增加,表明的是苏联农民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

答案:A

【例10】(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A项错误,杰出人物只能影响历史的发展,而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本题中的唐高祖、武则天和唐武宗只能影响宗教的发展,而不能决定宗教的兴亡。

答案:C

六、唯物辩证法。

(一)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发展观。

【例11】(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解析:《开皇律》制定的意义既有对当时(隋朝)的积极影响,也有立足发展观,对前代的总结和发展,以及为后世提供有益的借鉴等。

参考答案:(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两点论与重点论。所谓“两点论”就是在处理众多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处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处理矛盾时,要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在处理某一矛盾时,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地全面分析。

【例12】(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

解析:对于高仙芝功过的评价,也即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同时要分清“功”与“过”哪个是主要方面(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哪个是次要方面(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西域的开拓)。

参考答案:(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西域的开拓。

【能力训练】

1.(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2.(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3.(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5.(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6.(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8.(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9.(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10.(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錢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C  6.A  7.C  8.C

9.(1)原因: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6分)

(2)原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9分)

10.(1)原因: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

(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责任编辑   李平安

猜你喜欢
新课标
解析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The Listening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nior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2017)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听力教学
高考《不等式选讲》考什么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二卷理科数学试题分析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