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胜儒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 (天津 301800)
作为一种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的疾病,小儿支原体肺炎在儿科临床上十分常见,引起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原因较多,通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伴有发热、咳嗽、咽痛及呼吸困难等诸多症状[1]。支原体感染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支原体作为一种可生长于极端环境中的一种微生物,对上皮呼吸道可选择性地依附,且能够产生H2O2,破坏红细胞膜及呼吸道黏膜[2]。因此,对于支原体肺炎患儿,尽早诊断及治疗对预防病情进展极为重要[3]。X线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儿支原体肺炎胸部数字X线影像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42例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肺炎患儿42例为对照组。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1~11岁,平均(4.97±1.12)岁。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1~12岁,平均(4.99±1.1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皆采取胸部数字X线影像学检查,拍摄时间均为发病后2~6 d。仪器型号为鱼跃牌DR200D型高频医用诊断X线摄像机。检查前对两组予以常规教育,讲解检查需注意事项,存在较大情绪波动患儿需予以心理疏导,确保患儿情绪稳定后方可检查。选用DR设备对两组胸处正位摄像,结束后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析患儿胸片结果,包括患儿肺部病变形态与密度等情况。依据检查情况对患儿的影像表现及病变部位进行分类。
统计并分析两组具体临床表现,将患儿临床分型分为小叶性实质浸润、间质性改变与节段性实变三类;分析两组各类分型例数及构成比;对试验组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试验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症状与刺激性干咳,其中高热症状34例,占80.95%;刺激性干咳31例,占73.81%;心肌受累4例,占9.52%;肝受累2例,占4.76%。对照组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与咳嗽,其中高热症状35例,占83.33%;咳嗽34例,占80.95%;呼吸音粗12例,占28.57%;水泡音7例,占16.67%。
两组间质性改变患儿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小叶性实质浸润患儿占比低于对照组,节段性实变患儿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影像学分型比较[例(%)]
病变部位:单肺病变患儿19例,双肺病变患儿23例。单肺病变患儿中左上叶5例,左下叶4例,右上叶6例,右下叶4例;双肺病变患儿中左肺上叶9例,左肺下叶8例,左肺舌叶5例,右肺上叶9例,右肺下叶7例,右肺舌叶6例。
病变表现:间质性改变23例,占54.76%;支气管壁增厚20例,占47.62%;小叶实质性浸润11例,占26.19%;大叶性实变阴影及节段性阴影9例,占21.43%;肺门影增浓且模糊4例,占9.52%。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若在诊断过程中未与实验室的相关病理检查结果结合,则容易误诊为支气管肺炎及病毒性肺炎,对诊断的准确度造成影响[4]。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胸部数字X线检查逐渐应用于小儿肺炎支气管肺炎诊断,可增加疾病诊断的准确度[5]。
肺炎作为小儿常见且多发疾病,细菌、病毒及支原体感染均可诱发该病。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因肺炎死亡患儿高达20万例,在儿童死亡总数中占比高达20%[6]。支原体作为原核微生物,与细菌性质接近,可生长于无生命环境中,儿童因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容易成为肺炎支原体易感染人群。
上呼吸道是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首要部位,伴随病情不断进展,炎症反应进一步扩张至血管周围及小气道,在此情况下,间质性浸润出现于患儿的血管周围及支气管,在胸部X线检查下,间质性浸润特征可明显呈现,故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应用胸部数字X线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而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十分容易与病毒性肺炎相混淆。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间质性改变患儿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小叶性实质浸润患儿占比较对照组低,节段性实变患儿占比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试验组病变表现分析显示,小儿肺炎支气管肺炎主要临床表现为间质性改变、支气管壁增厚、小叶实质性浸润、节段性阴影,以及大叶性实变阴影等。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儿肺炎支气管肺炎和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相似,为确保能准确诊断鉴别出两种疾病,需借助胸部数字X线检查。通过应用胸部X线影像检查,对患儿的胸部X像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有效区分小儿支原体肺炎与病毒性肺炎,以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度。
综上所述,应用胸部数字X线影像检查可区分小儿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