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绮,沈燕,丁云
(苏州市立医院北区重症监护室,江苏苏州215008)
ICU患者大多具有发病急,病程长,预后差的特点,临床在对ICU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除了对症给药以外,有效的护理干预也是帮助患者病情转归的关键。鉴于此,文章分析探讨了ICU护理风险管理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感染率和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我院2018年2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选择50例进行研究,参与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对于研究内容知情其签署书面同意书,研究内容获得医院伦理会支持和同意,排除认知功能障碍、阅读功能障碍而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以及合并严重的其他感染性疾病、心脑肾疾病、消化系统功能疾病及预计生存年限小于6个月的患者。其中,观察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57.11±2.04)岁;对照组25例,男性1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58.09±2.37)岁。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给予对照组患者ICU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如下:①成立ICU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由临床工作经验在3年及以上的专科的医师、护士构成,由护士长和一名专科医生担任小组组长并负责患者护理工作的统筹安排,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开展各项临床护理工作。与此同时,制订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制度,将不同组别、成员的责任以书面的形式落实,以此保证各项护理风险措施能够实施到位;制定护理风险管理预案,以此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保证患者临床护理的安全性。②全面评估患者个体情况,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护理风险等级,识别潜在的主要护理风险;收集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风险因素,每月召开一次小组例会,在小组例会上弟各个护理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有效地解决对策;总结工作中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情况、明确发生原因,并应用失效模式对护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制度中囊括患者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项风险。③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在准确、全面识别风险的基础上由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保证构建的风险防范体系有充分的循证护理证据支持。
记录两组感染率和预后情况。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当P<0.05时,认为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感染率为8.00%;对照组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感染率为32.00%。经比较,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感染情况度比较表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在预后过程中疾病无变化/加重或者死亡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预后显效、有效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度比较表[n(%)]
受到疾病的影响,ICU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消极不配合的情绪,且有着较大的感染风险,预后往往较差,患者有着较高的疾病复发率和死亡率。而传统护理模式难以解决上述问题,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到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属于新型护理方法的一种,其强调在护理过程中,应当以患者的个体情况为护理中心和各项护理措施开展的依据,依据患者个体情况明确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并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系统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风险预防与护理是该护理模式的精髓和要点所在。由于能够对患者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和防范,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本次研究顺利完成,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00%、32.00%(P<0.05);在预后情况的比较上,观察组预后显效、有效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过程中疾病无变化/加重或者死亡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ICU护理风险管理是重要且必要的,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较,该模式能够有效抑制患者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ICU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方面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