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广州511431)
最近几年,随着妇科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在不断增多。在手术之后静脉血栓是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具备快速起病的特点,如果没有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形成严重的血栓,并且导致肢体坏死[1]。对此,妇科围术期对静脉血栓的预防重视度相当高[2]。因此,为了更好的预防妇科肿瘤手术围术期手术之后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以我院患者为例,探讨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选择2016年2月到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妇科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60例。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56.2至1.4)岁,初中或更高学历患者51例;常规组患者平均年龄(45±1.6)岁,初中或更高学历患者53例。两组基础资料无任何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0.05),具备可比性。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是在术前做好手术准备、术中配合医师操作、术后监测患者病情。
实验组采取预防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术后为患者讲解康复过程以及各类并发症的干预措施,为患者列举近期成功治疗的案例,促使患者的治疗信心可以得到有效强化;2、功能锻炼。督促患者改善饮食,以低脂肪、低盐、多水果与蔬菜为主,补充高蛋白并禁烟酒,指导患者在术后及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患肢进行按摩,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及时开展踝泵运动,第一个屈伸动作:病人平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将脚尖缓缓内勾,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秒,然后脚尖绷直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秒,然后放松。第二个环绕动作:病人平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度环绕,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所有动作均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每天2次,每次10组,护士每班交接时,指导并督促患者完成。手术完成后第二天指导患者高抬腿,缓慢抬高患肢并缓慢放下,最高点保持10s,如果患者无法耐受可以不强求。术后第一天如患者无头晕、胸闷等不适,就让患者下床活动。3、定期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特别是D-二聚体的结果。4、药物干预。为了更好的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可以在手术之后及时采取药物进行干预,借助药物改善血液高凝与抑制血小板功能等干预目的。典型的可用药物有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以及前列地尔等,实际选择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而定。术后可以让患者穿戴弹力袜,从而实现对静脉回流受阻等问题的缓解。
对比两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生率。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基于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均是方式表达,采用±的标准差形式描述,数据之间采用P值进行检验,在P值<0.05时说明数据差异突出。
实验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2%)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15.0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非常多,根据具体现象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机体和血液方面、患者自身原因、术后恢复原因。妇科肿瘤,使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手术时固定体位及术后卧床休息,虽然临床当中有肢体气压治疗、抬高患肢等术后处理措施,但是因为敷料、绷带缠绕着从而实现压迫止血,同时患者术后短期内活动量又比较少,从而导致患者的患肢血流在凝血系统激活之后的基础上进一步回流减缓,这也是妇科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重要因素[3]。对于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实行预防护理措施的重要性较高,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临床中因为形成静脉血栓的原因非常多,所以需要各方面实现血栓的预防控制措施,例如在术前及术后准确评估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并及时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尽早开展功能训练,促使患者在训练中实现静脉状态改善,从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最终目的[4]。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2%)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15%),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妇科肿瘤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是可以借助护理措施降低的,预防护理的预防作用突出,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可能性,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预后效果,提高术后安全性,降低患者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可以作为临床中首选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预防护理对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突出,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还能够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以作为临床常规性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