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莹
(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2)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致残、死亡风险都比较大,脑卒中发生后,容易并发吞咽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进食困难、饮水呛咳或伴有发音障碍等,易导致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 法,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本次研究特此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予以了艾灸联合康复护理干预,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研究组观察对象为33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者,其中男性观察对象18例,女性观察对象15例,年龄47-75岁,平均(62.3±7.9)岁;常规组观察对象为33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者,其中男性观察对象19例,女性观察对象14例,年龄48-77岁,平均(62.6±8.3)岁。均于2017年01月--2018年10月入本院诊治,通过电脑随机法,予以分组对照。两组临床资料P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组探讨。
常规组33例实施常规化护理,主要有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等,同时遵医嘱为患者用药对症处理。而研究组33例则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实施艾灸与康复护理干预,即(1)艾灸:选择廉泉、风池、翳风、吞咽、治呛、吞咽、外金津玉液等穴,予以悬灸法,20min/次,1次/d,6次/周,持续艾灸2周。(2)康复护理干预。①围绕患者性格特点实施心理干预,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诊疗环境,获得家属理解、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安慰,稳定其情绪,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来积极面对临床治疗。②患者床头抬高30度,略微向前屈头部,将软枕置于偏瘫肩部。若患者可坐起,则使其头部略微前屈,内收下颌,便于食物滑至对侧。③围绕患者具体情况,早期予以流食,中期予以半流食,然后慢慢过渡到普食,患者进餐期间,护理人员需注意观察患者咽部有无食物残留或呛咳,若食物残留,可指导患者吞咽后进行咳嗽,将咽部食物残留物咳出。④从简单的音节开始训练,以锻炼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恢复软腭肌力、声门锁闭功能。就餐前30min,用冰水将棉签浸湿,然后刺激患者咽部、前腭弓,形成吞咽反应,3次/d,10min/次。患者吞咽食物后,指导其反复空吞咽3-5次,以免食物反流,或是摄入1-2ml温水,将残留食物去除,以免患者误吸。通过侧方吞咽法处理隐窝处所残留的食物,即指导患者左右转头。锻炼患者喉部、颊肌收缩能力,指导患者口内憋一口气,然后鼓腮,缩唇呼出气体。伸出舌头,向左右上下运动,以提高舌肌功能。对牙齿进行叩击,指导其磨牙或咀嚼,以提高咀嚼肌功能。
以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朗吞咽功能评定标准,作为判定护理效果的标准,即: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Ⅰ--Ⅱ级,藤岛一朗吞咽功能评分6-10分,为显效标准;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Ⅲ-Ⅳ级,藤岛一朗吞咽功能评分3-6分,为有效标准;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Ⅴ-Ⅵ级,藤岛一朗吞咽功能评分1-2分,为无效标准。总体疗效=(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为[n(%)],予以x2检验。P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研究组护理效果达到了93.94%,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n(%)]
吞咽功能障碍易导致肺部感染,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加强训练患者吞咽功能,可以帮助脑卒中患者显著提高吞咽功能。对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存质量, 已成为神经科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2]。艾灸能够起到舒筋活血、化瘀消浊、通舌络之功, 启闭开阖之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指出, 廉泉位于舌骨体上缘终点处, 属任脉, 可治“口噤, 舌根急缩, 下食难”;《难经》曰:任脉者上关元, 至咽喉, 有通舌窍、利咽喉作用;风池属足少阳胆经, 翳风属手少阳经, 两经循行均经过咽喉部, 此二穴有熄风通络、开窍益咽之功;外金津玉液、治呛、吞咽等穴, 可直接刺激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 刺激舌咽肌群, 有利于吞咽困难的改善[3]。艾灸作为独特的中医护理方式, 具有简便易行、经济、效果明显的特性, 对中风治疗具有凸显的优势[4]。
本次对照结果发现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说明康复护理干预与艾灸疗法的联合应用,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发挥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