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珏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新生儿重症肺炎临床中主要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在治疗前需要对新生儿的呼吸道进行清理,才能确保新生儿重症肺炎疾病的治疗效果[1]。如在气管插管吸痰期间操作不当,将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有效提高新生儿重症肺炎疾病治疗效果,我院在新生儿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采用密闭式吸痰法,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2]。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新生儿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0-8d,平均(4.3±0.5)d,其中早产儿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5例,新生儿肺炎患儿5例,皮肤青紫症状患儿4例,有抽搐症状患儿1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观察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0-9d,平均(5.6±0.9)d,其中早产儿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6例,新生儿肺炎患儿3例,皮肤青紫症状患儿4例,有抽搐症状患儿1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例。两组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对新生儿选择合适的吸痰管,然后将吸痰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将负压吸引压力设置为80-100mmHg,同时分离气管导管和呼吸机。将吸痰管插入患儿的呼吸道中,打开负压吸引器,进行吸痰,每次吸痰操作时间15s,每次连续吸痰次数小于3次。
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法:对新生儿选用密闭式吸痰管,将密闭式吸痰装置与呼吸机、气管导管、负压吸引器连接,将负压吸引压力设置为80-120mmHg,通过密闭式吸痰管外薄膜插入吸痰管,打开吸引器负压,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s,每次连续操作小于3次,吸痰完毕后清洗密闭式吸痰管,并放在无菌保护袋中保存。
两组吸痰治疗后,对其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主要包括:IL-6、IL-8、TNF-α的水平。
观察组新生儿体内的IL-6、IL-8、TNF-α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在新生儿临床治疗中,重症肺炎比较常见,主要源于新生儿体内炎性因子水平较高,导致新生儿肺部发生炎症反应。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但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之前,需对新生儿的呼吸道进行清理,然后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措施[3]。在吸痰期间,选择不同的吸痰方式,对新生儿临床治疗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表1 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pg/ml〕
表1 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pg/ml〕
组别 例数 IL-6 IL-8 TNF-α对照组 23 267.43±31.25 143.36±15.36 108.85±12.25观察组 23 115.52±22.16 100.25±12.38 72.61±10.82 t -- 19.017 10.480 10.634 P -- <0.05 <0.05 <0.05
在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中,我院对23例重症肺炎新生儿实施密闭式吸痰管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的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说明采用密闭式吸痰管,患儿的吸痰效果显著。由于新生儿的年龄较小,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且身体抵抗力差,因此在出生后易发生重症肺炎疾病。临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能够缓解新生儿的肺炎症状,但同时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容易导致患儿发生肺部感染,如果患儿病情严重,则导致新生儿死亡[4]。基于此,为了有效降低新生儿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的感染情况,我院对新生儿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主要源于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法能减少新生儿在吸痰时与外界环境接触,减少细菌的入侵,避免新生儿外源性感染发生率,也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肺部感染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由于常规吸痰治疗采用的是普通吸痰管,价格比较低,但在临床应用期间性价比较低;密闭式吸痰管虽然价格较高,但从医疗效果等方面考虑其性价比更高。此外,普通吸痰管在临床运用能够有效改善新生儿的呼吸道阻塞情况,降低新生儿重症肺炎临床症状,但消耗的材料较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操作期间需要手指操作,容易导致液体对操作人员产生影响。而运用密闭式吸纳管可降低科室材料消耗,同时能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相对减少,能够提高临床治疗质量。
综上,在重症肺炎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有效降低了新生儿身体中的炎性因子水平,缓解了新生儿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