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互联网+健康医疗”体系模型*

2019-04-19 02:43张建勇谭雯雯齐雨婷
关键词:门诊分级医疗

张建勇, 谭雯雯, 齐雨婷

(1. 南开大学 商学院, 天津 300071; 2.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地图平台部, 北京 100080)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之一,存在着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社会和经济处于快速变动、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资源配置还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关乎民生根本的健康医疗领域仍存在着资源总体不足[1]与资源配置不均衡[2-3]的突出问题。这对应地会导致“潜在医疗需求(potential medical demand,PMD)”偏高[4]与分级诊疗水平偏低[5]的问题,从而对我国国民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互联网+健康医疗”是指在互联网技术(例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互联网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提供的卫生医疗服务,目前以初步的咨询和导诊为主要模式。以春雨医生、好大夫为代表的在线导诊类产品活跃度较高。该模式通过线上诊前咨询了解患者的实际医疗需求,进而将其导诊进入对口的医疗机构以开展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近年来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依托其互联网属性,在线导诊模式的“互联网+健康医疗”能够帮助医生实现多点执业,从而增加国家实际可用的医疗服务资源[6];能够产生一个贴近用户的入口,承担起初步导诊的任务,促进分级诊疗[7];能够在线沟通供需,均衡地区间的医疗资源[8];能够以新技术优化运营模式,降低医疗成本[9]。这使得居民在患病时能够更加快捷、方便、轻松、没有后顾之忧地寻找到满足其需求的医疗服务,达到降低PMD、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目的,同时促进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探讨以在线导诊为代表的“互联网+健康医疗”,研究其对传统医疗系统的影响,掌握其规律并针对性地施策,能够将“互联网+健康医疗”这一工具更好地运用到解决我国医疗体系核心问题中去。可见,对“互联网+健康医疗”运行规律的研究具有现实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意义。

一、“互联网+健康医疗”对传统医疗的影响及其发展机制

1. 对传统医疗的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健康医疗”对传统医疗体系的影响已经成为医学界学者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潘莹等[6]认为,由于互联网本身的优越性质,“互联网+健康医疗”方式能够起到重要的需求推动作用,通过促进全科医生多点执业缓解多余医疗资源分配问题,从而促进分级诊疗。刘宸等[10]着重关注医疗信息的互联网化对分级诊疗的影响,通过基于CHNS混合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探讨网络上逐渐丰富的医疗信息的溢出效应,得到其对于中国居民就诊选择影响的结论:影响是多面的,一方面通过打破壁垒促进了居民对基层诊疗的青睐;另一方面则加剧了信息噪声,从而强化了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的趋高倾向。从改善医患关系来看,王慧君等[11]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网络医学知识的溢出,医生的权威性相对下降,患者医学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了医患关系的缓和。

总体而言,学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健康医疗”能够通过定向的导诊分流高效化医疗流程、复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对整个医疗系统产生积极作用,达到促进分级诊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2. 发展机制

“互联网+健康医疗”作为互联网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需要有资本和劳动的投入。然而,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投入与其他产品存在一定差别,突出表现在其投资和业务发展上。

(1) 就投资而言,根据以往互联网行业创业的融资情况来看,其得到的投资首先会较为快速地增长,达到一定的投资高峰后又会快速减少。蛋壳研究院[注]蛋壳研究院(VBR)关注全球医疗健康产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兴趋势与创新科技,是医健产业创投界的战略伙伴,为创业者、投资人及战略规划者提供有前瞻性的趋势判断,洞察隐藏的商业逻辑,集合产业专家、资深观察者。发布的互联网医疗融资分析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从2013年的2亿元到2014年的10亿元,再到2015年的17亿元,互联网医疗行业得到的融资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攀升,但2015年后融资增长开始放缓,直至最近融资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因此有理由认为,“互联网+健康医疗”领域所能够获得的累计投资将以其获得的初始投资为基准,以其行业的市场潜力为上限。而每年所获得的投资分布,则与该行业的资本发展速度有关,这一方面取决于行业本身对于资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与宏观大形势是否有利于投资便利有关。

“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投资,除了和一般的投资具有同样的波动外,其特殊性在于该行业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究其原因,一是存在着多种供给替代方案,二是由于知识差别而形成的人们对互联网产品消费能力的差别。因此,关注差别是研究互联网投资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就业务发展而言,石丹[12]基于动机理论、四因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对南昌市630位门诊患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健康医疗”产品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服务质量和效果、服务价格和支付、服务便捷性和及时性、网络和信息环境。该四维度因素较好地概括了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健康医疗”产品时,对其进行的认知选择判断因素的考虑,也是理论分析沿用的对用户选择行为的因素概括。由此派生的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产品接触机会的用户接触水平,也是影响“互联网+健康医疗”业务发展的基础因素之一,其反映了四维度因素在用户认知互联网医疗产品时决定了其选择行为的被吸引程度。

二、模型构建

为了进一步探讨以在线导诊为代表的“互联网+健康医疗”的作用及其对传统医疗系统的影响,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探讨其系统构成和内在联系机制。

1. 医疗供需关系系统图

根据前文有关“互联网+健康医疗”对传统医疗系统影响的讨论,构建模型系统图,如图1所示。

图1 医疗服务供需模型

由图1可知,依据人口规模和发病率形成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是一个大系统。这种需求分为对门诊和住院部的两种需求,形成了医疗服务的分系统。其中门诊需求又分为对医院门诊、“互联网+健康医疗”和社区诊所的需求子系统,对住院部的需求分为医院住院和社区诊所住院子系统。分别指向医疗需求的医院门诊和社区诊所门诊形成了医疗供给分系统。

可见,我国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它们分层次地共同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医疗服务。考虑到我国的医疗资源尚不充足,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可以认为医疗市场的潜在需求十分充沛,因此不考虑医院和社区卫生系统间的竞争。此外为了使本模型不过于复杂,不考虑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之间的转诊,假定患者决定就诊后便在同一机构中完成治疗过程。

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又可以进而分为门诊系统和对应的住院系统,患者就医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门诊或住院的医疗方式。为了使模型不过于复杂,不考虑门诊与住院部门间的转诊,住院部门与门诊部门仅以住院收入相联系,住院收入越高,医疗结构就有越多的收入来改善环境、更新设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患者前往就医,降低社会PMD。

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为社会居民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取医疗服务的入口,以互联网的便利性吸引用户使用,根据用户医疗需求的层次引导其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机构就诊,从而推进分级诊疗,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综上,本文拟建立的“互联网+健康医疗”嵌入传统医疗体系模型,主要包括医疗需求、医院门诊、医院住院、社区诊所门诊、社区诊所住院、“互联网+健康医疗”六个子系统。

2. 存量流量图

根据前文有关“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机制的分析,结合所梳理的系统图,构建与传统医疗体系相联系的“互联网+健康医疗”子系统存量流量图,如图2所示。

图2 “互联网+健康医疗”子系统

互联网医疗通过平台吸引有医疗需求的用户,为其提供相关的医疗咨询和导诊服务,进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其导诊到匹配的医院或者社区诊所进行治疗,并从中获取一定的收入,与平台所获得的投资一起构成互联网医疗的总收入,起到增加互联网医疗资源的作用。而互联网医疗资源逐渐累积,互联网医疗的规模逐渐扩大,影响逐渐增强,有利于提高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的认识、感知和信任,从而提高互联网医疗对用户的吸引力,使其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

Wenya等[13]曾在讨论中国潜在医疗需求的转化时,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包括医疗需求子系统、医院门诊子系统、医院住院子系统、社区诊所门诊子系统、社区诊所住院子系统在内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该模型中,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的医疗需求,都由经济因素、医疗资源的可及率以及医疗技术水平决定。本文借鉴该模型,基于前文子系统图所反映的系统间关系,将“互联网+健康医疗”子系统嵌入传统医疗系统模型中,构建联动的医疗系统模型,其存量流量图如图3所示。其中:变量未就医率反映关注的PMD指标;变量就医数量之比表示到社区诊所门诊的人数与到医院门诊的人数之比,其数值越高说明分级诊疗水平越高。

图3 联动医疗系统

3. 模型检验

考虑到互联网医疗萌芽与兴起的时间点,兼顾获得数据的可行性和便利性,本模型以2008年为运行元年。考虑到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所发现规律实际应用的操作需要,模拟2008—2028年状况,使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14]和《2008年中国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15]中的数据,确定模型中变量和常量的初始值。

为了验证模型,选取2009—2012年仿真结果中的“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一项与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16]中的实际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1—2015年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

由表1可知,实际数据和模拟数据之间的偏差并不显著,即0.12%~15.93%,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模型是有效的和合理的。

三、仿真分析

1. “互联网+健康医疗”的自身发展

自2008年诞生以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导诊量逐年不间断增长。图4模拟了我国2008—2028年互联网医疗导诊量的变化情况。

图4 互联网医疗导诊量变化情况

由图4可知,初始的几年间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13—2015年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这与实际情况中2014年前后出现“互联网+健康医疗”相符合),随后虽保持增长但速度相对放缓。由此可知,在当今我国医疗资源尚不充沛、医疗市场远不饱和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以其高效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方便快捷的用户体验满足了居民的医疗需求,从而实现了稳步较快的发展。

2. “互联网+健康医疗”对分级诊疗的推动

图5展示了加入互联网医疗系统前后就医数量的变化,计算方法为社区诊所就医数量/医院就医数量。此数值越高,说明有越多的人选择到基础医疗机构就诊,而不是不论大病小病都盲目涌向大医院。

图5 社区诊所/医院就医数量之比变化情况

由图5可知,相对于没有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情况,在加入了互联网健康医疗之后就医数量之比增加,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并不显著,而中期则表现得较为明显,在2022年之后又逐渐缩小。

3. “互联网+健康医疗”对PMD的影响

“互联网+健康医疗”在帮助降低PMD、保障民生医疗、提升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图6展示了加入互联网健康医疗系统前后未就医率的变化情况,计算方法为未就医数量/每年患病量。

由图6可知,相对于没有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情况,在加入了互联网健康医疗之后未就医率下降速度更快,下降幅度也更大。在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帮助下,预计在2028年国民患病未就诊率将下降到14%,相对于没有互联网健康医疗的42%优化了近70%。

图6 加入互联网健康医疗系统前后未就医率变化情况

四、政策调整的模拟仿真

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投资政策、互联网使用水平、互联网医疗价格、门诊价格、互联网医疗便捷性与及时性、互联网医疗知名度以及健康保险赔率变量进行干预调整,观察其对于未就医率(PMD)以及就医数量之比的影响。

将“网络信息安全”从原始的0.6提升至0.7、0.8和0.9;将投资政策之前的基准1提升至1.5、2和3;将互联网使用的普及速度提升至1.2、1.4和1.6倍;将宣传水平提高到1.6、2和4倍;将互联网医疗产品的迭代速度提升至现有的1.2、1.4和1.6倍;将“互联网医疗价格”降低至原先的0.75、0.5和0.25倍;将医院、社区诊所和互联网医疗的门诊价格均降低至原先的0.75、0.5和0.25倍;设置有无医疗保险使用,观察未就医率和就医数量之比的变化情况。图7、8分别为调节网络信息安全和互联网普及速度时未就医率的变化情况。

图7 网络信息安全调整对未就医率的影响

(1) 在降低未就诊率,转化PMD方面

首先,政府需要保障医疗保险能够较好地嵌入“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就诊流程中,确保医疗保险制度在“互联网+健康医疗”中不缺位。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降低整体门诊价格或利用互联网医疗边际成本低的优势,通过降低互联网医疗价格来达到目的。其中,效果最好的降价幅度为降价至原价的50%左右,具体降价策略可结合成本和财政计划来综合决策。此外,在“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的前期,政府可以重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有针对性的扶持补贴,促进互联网在我国普及率的增长,通过公开对互联网医疗的正面支持,以对互联网医疗加强宣传和在前期快速普及“互联网+健康医疗”影响两种方式来加快PMD转化的进程。

图8 互联网普及速度变化对未就医率的影响

再次,若采取加大信息安全财政投入、严格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手段提高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水平,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通过制定专门的投资利好政策等手段加速吸引针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资,加快互联网医疗产品的迭代速度以提高互联网医疗产品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的方法,对于加速PMD的转化作用并不大。

(2) 在促进分级诊疗,改善医疗资源结构方面

首先,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是大幅度降低整体门诊价格,使得基础医疗在居民考虑社区诊所时所注重的价格因素方面获得优势,从而优化分级诊疗结构。

其次,保障医疗保险能够较好地嵌入“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就诊流程中,发挥与降低医疗费用类似的效果,也能够较为明显地完善诊疗结构。此外,若利用互联网医疗边际成本低的优势降低互联网医疗的价格,能够改善分级诊疗实施状况,但并不是降价幅度越大越好,效果最好的降价幅度约为50%,具体降价策略可结合成本和财政计划来综合决策。

最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有针对性的扶持补贴以促进互联网络在我国普及率的增长、公开对互联网医疗的正面支持等方式,对互联网医疗起到宣传作用,以在前期快速普及“互联网+健康医疗”影响,对促进分级诊疗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采取加大信息安全财政投入和严格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手段提高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水平,制定专门的投资利好政策,加速吸引针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资,加快互联网医疗产品的迭代速度,提高互联网医疗产品便捷性和及时性,对促进合理的分级诊疗没有明显效果。

五、结 语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互联网+健康医疗”这一复杂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分析,并模拟了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证实了互联网医疗在推动分级诊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且在帮助降低PMD、保障民生医疗、提升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方面效果显著;并且证明了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制定行业利好投资政策、提高互联网普及速度、加大“互联网+健康医疗”宣传力度、加快“互联网+健康医疗”产品迭代、降低“互联网+健康医疗”价格、降低整体门诊价格和保障医疗保险嵌入“互联网+健康医疗”流程等手段中,保障医疗保险能够较好地嵌入“互联网+健康医疗”就诊流程中对于降低PMD是最有意义的,而大幅度降低整体门诊价格对于优化就医结构、促进分级诊疗最为有效。

“互联网+健康医疗”是健康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基本覆盖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且针对特定病种的远程诊断服务也已开展。国外“互联网+健康医疗”快速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其一方面得益于发达的医师自由执业、商保体系,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今后“互联网+健康医疗”在我国将会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健康云平台也会逐渐成为人们患病就医时的首选,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未来我国的“互联网+健康医疗”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进一步聚焦发展关键领域,推动对医疗服务模式与产业价值不断重塑外,还要促进医疗健康行业和信息通信业的协同创新以及技术攻关,更要加快推进标准制定和评测验证,基于大数据平台和共享机制开展应用示范,以共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自身发展实际的“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门诊分级医疗
门诊支付之变
分级诊疗路难行?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