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瑾,赵秀霞,张继红
(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四部,北京100029)
抑郁症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也是临床上多发的精神障碍疾病,严重的抑郁症会导致患者自杀直接威胁患者心理健康的生命安全[1]。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显,在老年人群中发生抑郁症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长期的抑郁状态下会导致患者区提供能发生障碍,直接导致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本次研究分析抑郁症在治疗中开展心理干预,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分析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现进行报道。
选择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间在我科治疗的90例抑郁症患者,临床诊断参考《实用临床精神病学》中抑郁症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62-76岁之间,平均年龄67.3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3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8例、高中毕业15例、大专及大学以上学历1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63-77岁之间,平均年龄66.9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5例、高中毕业13例、大专及大学以上学历7例。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纳入条件:符合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3],HAMD评分均大于17分,年龄在60-80岁之间,患者或家属同意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存在严重颅脑损伤、恶性肿瘤患者,有精神病史曾使用过抗精神类药物治疗患者,不愿配合本次治疗对药物过敏患者。
两组患者在确诊后均进行积极临床治疗,给予抗抑郁药物、基础疾病对症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用药指导、健康宣讲、病情监测、生活护理、康复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4],具体方法为:①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护理人员在日常巡防过程中主动与患者交流,得到患者的信任,提升患者安全感,另外掌握患者基本信息情况如家庭条件、性格、兴趣、日常习惯等,方便有效、准确找出患者抑郁的根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对策;②加强患者的情志干预,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倾诉心中想法,并给予关怀积极安慰和鼓励患者,劝导患者配合治疗,患者开展临床康复治疗取得进展应给予赞赏,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在日常巡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不能发生自残等行为;③重新梳理患者认知干预管理,每周与患者进行探讨,当患者出现不适当想法或观点时,帮助患者梳理正确想法和认知,以实现患者认知重建,帮助患者调控情绪,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应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宣教,配合医生开展患者心理护理干预,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积极交往并沟通;④加强患者行为干预,对于患者兴趣缺乏积极培养爱好,鼓励引导患者进行更衣、理发、洗澡等活动,鼓励患者自行完成日常活动,培养爱好如养花、画画、阅读等,也可听音乐帮助患者放松身心。
在患者干预前后采用HAMD抑郁量表评分进行评价,得分低于7分为正常,得分在7-17分为轻度抑郁,得分在18-24分为中度抑郁,得分超过24分为严重抑郁。利用生活质量评分表GQOLI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物质生活、心理健康、社会生活等,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当P<0.05则组间差异显著。
在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HAMD和GQOL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GQOL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前后HAMD和GQOLI评分情况
综上所述,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