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梅
(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云南 普洱 665000)
危重患者经过紧急抢救处理,患者生命体征得到基本保证,下一步需要转到其他科室进行深入细致治疗,则期间的病患交接便成了关键环节[1]。一旦交接过程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在本文中,笔者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危重病人资料用于研究样本,通过设立对照组,探讨标准沟通模式对危重病患转交接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于我院急诊接受抢救及后期转接的危重患者样本40例,与普通交接的2017年35例危重患者转接效果作为对比样本。2018年危重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7-76岁,平均(42.0±4.0)岁,患者中肺心病12例、脑卒中10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心肌梗塞5例、脓毒血症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例、宫外孕并出血1例;2017年危重患者中男17例、男18例,年龄28-79岁,平均(41.0±5.0)岁,患者中脑卒中14例、肺心病11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心肌梗塞5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例、多发伤3例。所有患者基本信息无显著性差异,P>0.05。
2017年间,采用普通交接方法进行。自2018年开始,我院启用危重患者标准沟通模式。
普通交接模式,由急诊医生开具医嘱,护士电话通知病房,由责任护士陪送并通过普通交接的方式向所在病房护士介绍病患基本情况。
标准沟通模式。首先,在急诊科室成立专门的责任小组。护士长作为小组负责人,由经验丰富或学术能力较强的护士作为团队成员,小组成员15名。通过文献调研、继续教育以及同其他专家咨询等方式深入学习标准沟通模式,并基于前期交接单进行进一步补充、优化,最终确定急诊科危重病患交接单[2]。其次,形成内部培训小组。科室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团队科研成员作为小组成员,3人一组,负责全院由急诊科室向其它科室交接过程的标准沟通模式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涉及标准化沟通模式内涵、优势、主要内容、方式以及具体交接单填写方法、注意事项等[3]。培训包括案例分析、小班授课以及实践情景模拟等。培训结束后,培训小组负责对培训对象工作过程进行追踪、调查,形成信息反馈,从而不断加以改进,最后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由急诊科医生开具医嘱后,护士填写交接单并通知病房,准备所需相关物品,由护士陪同进行转科,用标准沟通模式同对方护士完成患者交接。最终通过收集急诊患者转出交接问题的发生率、交接时间、患者满意度、交接双方护理人员满意度相关数据,对比探讨标准沟通模式的应用价值。
基于患者转交接问题的发生率、交接时间、患者满意度、交接双方护理人员满意度相关数据进行判定。
以SPSS18.0进行对比分析,P<0.05则表明差异显著。
经研究,实施标准沟通模式后,危重患者交接问题的发生率由8.6%下降至2.5%,P<0.05。同时,2017年、2018年患者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0%、96.25%,P<0.05。
表1 2017、2018年危重患者家属满意度
此外,2017年平均交接所用时长0.5h,2018年缩短至0.25h,P<0.05;交接双方护理人员满意度差异显著,2017年90%,2018年96.25%,P<0.05。
标准沟通模式在近年来受到临床科研、实践工作的高度重视,基于人性化、高效、可靠的医护理念,在病患交接,尤其是危重患者交接工作中价值显著,与过去的普通交接模式相比,科学度更高。
在本文中,笔者将接受标准沟通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与接受普通交接的患者对比,收集交接过程中患转出交接问题的发生率、交接时间、患者满意度、交接双方护理人员满意度相关数据,借此探讨标准沟通模式在危重病人交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标准沟通模式显著提升了危重病人交接过程的安全系数,节约护士双方交接时间,患者满意度提升。
综上,标准沟通模式凭借更为细致、科学的实施方案,能够有效保障危重患者交接过程医护质量,同时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并在病患交接过程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