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连,梁玉婵,李依玲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20120)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化疗是治疗的常规手段,但这种治疗方式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静脉炎就是其中一种不良反应[1]。为保护静脉,临床上经常会采用PICC管,但PICC导管也可能引起感染,本次研究就是为了找出导管感染的诱发因素,并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
研究对象选取我科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间,采用PICC置管技术进行白血病化疗的患者10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排除其他重度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以及精神类疾病。
本次100例患者在进行PICC置管时,均使用三向瓣膜式导管,术前做好患者宣教,签署知情同意书。穿刺时,优先选择左侧肢体的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穿刺操作的环境为无菌治疗室,在B超引导下穿刺,成功后以无菌方纱加压包扎再外贴无菌敷贴固定,胸部正位片结果导管头端在锥体T5~T7,上腔静脉投影区可以使用,置管后依标准更换敷贴,同时告知携管期间注意事项,敷贴周边涂抹喜辽妥软膏,前三天辅以红外线治疗。置管后出现红、肿、热、痛或不明原因的发热,列入感染病例。
100例患者年龄为16-70岁;被穿刺次数有差异,有部分患者除白血病外还存在其他合并症,置管人员也有所不同。根据这些临床资料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这些因素的差异为对比基础条件,对比不同基础条件的患者,发生导管感染的例数,并找出引起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对比年龄超过50岁患者与低于50岁患者感染率;对比穿刺次数在一次以内与超过一次的患者群体感染率;以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症进行感染率对比;以换药间隔7天为界限,对比换药间隔不同对感染率的影响;同理,根据化疗次数、以及置管人员经验的不同对比不同条件下感染率的影响。
在对比100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发现,由于白血病多发于年轻人群体,年龄越高,产生感染的几率越高;另外,穿刺操作在B超引导之下,其成功率明显提升,但仍不能绝对保证1次成功,而超过≥2次的穿刺,提升感染率;除白血病外还有合并症,也会提升感染率;化疗次数也是对感染率影响的危险因素之一。上述危险因素根据条件的不同,感染率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
PICC可减少静脉反复穿刺对患者痛苦及化疗药物外渗对肌肉和神经组织的损伤,必须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工作,降低导管感染的风险[2-3]。
表1 导管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本研究总结PICC应用中的感染风险因素,护士可以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具体的护理干预对策如下:①实施PICC置管技术前,必须保证置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或者有经验丰富的静脉治疗师从旁指导,提高技术水平,同时确保术中的无菌,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导管感染的风险[4]。②PICC留置时间应该控制在一年以内,接近有效期要及时提醒医生开具血管彩超及拔管医嘱,并由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进行导管的取出,防止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引发的感染。③护理人员应定期对管道维护,如有红肿,异常分泌物或疼痛等均可能为炎症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避免感染的产生。④按标准流程维护,减少维护导致感染。⑤患者不明原因的寒颤高热,应高度怀疑导管相关感染,留取导管前端以及非置管侧静脉血培养对照,如确诊为导管感染,立即拔管。⑥对于年龄较大,骨髓抑制期,以及术程不顺利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加强感染指标的监测。⑦做好带管出院的宣教,如发现感染症状,及时回院处理。综上所述,护士应该提高意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控制管道留置时间、定期为患者更换敷料,密切观察穿刺点情况,做好健康的宣教,减少感染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