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田野
过去的2018年,我国石油企业紧紧抓住国际油价回升时机开疆拓土、稳产增产,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海外油气权益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01亿吨油当量,较2017年增长3.7%,其中权益原油产量1.6亿吨,权益天然气产量500亿立方米。其中,中国石油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首次超过9800万吨,对外合作油气产量突破1000万吨;中国石化海外权益油气当量产量4251万吨,桶油现金操作成本降至11.84美元,净现金流盈余175亿元。除了传统海外油气项目收益外,2018年我国海外权益油产量增量主要来源于俄罗斯亚马尔LNG、伊拉克哈法亚三期等大型项目提前投产,以及成功收购阿布扎比石油资产,中标伊拉克、巴西等国油田项目。
2018年,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经营主线,海外油气合作项目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现有资产稳健经营和优化组合,更加注重资产间战略协同,扩大与资源丰富且投资环境稳定国家的合作空间,规避国际化经营中的地缘政治风险。中国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标准及合格评定结果互认领域的补充协议”,标志着中国石油企业国际油气合作上升到一个新层次。石油企业正通过在资源国建立各类投资风险预测、预警体系和机制,完善不同类别风险下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中小石油公司海外投资步伐放缓,在新项目竞标上更加注重与公司战略的契合,更趋于理性和专业。
在国际油气新项目投资锐减、国内石油产量提升难度加大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却在全球石油市场创下油气权益产量突破2亿吨最高水平,谱写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美诗篇。
2019年2月5日,俄罗斯萨别塔,气温零下30摄氏度。这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却只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一线的一个普通的星期二。伸入北极圈的亚马尔,平均一年有300天被冰雪覆盖,最低气温能降到零下52摄氏度。中国石油亚马尔项目部员工就是在这样寒冷的环境中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的新年没有炮竹和花灯。
亚马尔半岛这片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西北尽头的土地,一度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只有少数原住居民和北极熊、北极狐等野生动物。但这里是俄罗斯最丰富的天然气储藏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后,地壳下沉睡了亿万年的油气资源被唤醒。亚马尔项目是中国在俄罗斯最大的投资项目,中国石油全价值链参与该项目运作。亚马尔项目还是一个多方合作的项目,中国石油参股20%,丝路基金参股9.9%,法国道达尔参股20%,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控股50.1%。该项目是集天然气和凝析油开采、天然气处理、LNG制造和销售、海运于一体的大型上游投资开发项目,于2014年1月正式收购交割,对中国海外能源合作,提升中国在世界能源市场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项目还能丰富我国清洁能源供应,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根据购销协议,在项目三条LNG生产线投产后,中国石油将从2019年起,每年进口亚马尔项目400万吨LNG,届时会有大批的亚马尔LNG通过北极航道向中国供应。
亚马尔项目是全球最大的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对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带来巨大影响。
对俄罗斯来说,亚马尔项目是非常宏大的项目。伴随着该项目的投产,俄罗斯全国LNG的产量预计增加2.5倍。2018年12月26日,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宣布,2018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预计达到7330亿立方米,为历史最高纪录。与2017年相比,2018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将增长6%,出口量将增长10%。天然气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投产。天然气在俄罗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提高,东西伯利亚、太平洋沿岸和北极地区将成为未来油气资源主要上产基地。亚马尔项目投产后,俄罗斯在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中的比例将达到10%。
对中国而言,亚马尔LNG项目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石油参与的规模最大的海外油气合作项目,因其对国内相关制造业巨大的示范拉动效应,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不论是1650万吨LNG和100万吨凝析油的年产规模,还是其对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带来的改变,毫无疑问都将使这一全球最大极地液化天然气超级工程在世界油气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建设模式和建设经验必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油气行业发展的方向。该项目还是金融与能源一体化的旗舰型标杆项目,支撑了“丝路基金”,拓展了人民币国际化空间。“丝路基金”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应运而生,如何发现、筛选、评估和参与“一带一路”大型的、高质量的合作项目,如何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是该基金核心目标和职责。在“丝路基金”启动运作的关键时刻,有这种超大型能源合作项目做支撑,无疑使得该基金挂靠上了一只稳定的“锚”。而且,数十亿美元的项目融资,其背后还换来了带动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及相关制造业领域的产能出口,且实质性拓展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空间。对企业而言,该项目实质性拓展了中国石油的生产经营的地理领域,从陆地到海洋,从沙漠到高山,再到极地。一直以来,中国石油的运营管理优势领域在陆上常规油气田业务。而亚马尔项目的投产实质性拓展了中国石油的业务领域,使得中国石油成为一家主营业务遍及陆上平原(典型如大庆油田)、海上(典型如中国石油在巴西、缅甸的深水项目)、沙漠(典型如新疆塔里木油田)、高山(典型如四川和长庆油气区)和极地的综合性跨国能源企业。极地属于超低温和超高环保要求的特殊环境,考验着中国石油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支持能力,当然,也会实质性提升中国石油的跨国经营能力。
善合作者赢天下。除每年4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可加速中国清洁能源进程外,大量引入中国企业全方位参与项目建设,整体提升海工企业建造水平,实现本土企业向国际一流承包商的转变,则是亚马尔LNG项目给我国带来的最大惊喜,是中国石油带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又一硕果。
此外,亚马尔项目还开启了中国到北极新航道,大大缩短了航程(3000海里),预计每年可以节省1000亿美元的海运成本。据称,亚马尔项目销往亚洲的LNG在每年北极夏季的5个月内可通过北极东北航道穿越白令海峡,历时20天左右抵达中国和其他太平洋西海岸地区。这条“北极航道”无疑开辟了中国与欧洲的新航线,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和海运天数(通常欧洲至中国海运时间超过1个月),也显著降低了中国和欧洲之间物流成本。据测算,“北极航道”成熟后,每年来往的船只预计可节约物流成本合计超过1000亿美元。
对全球油气产业而言,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地区拥有待发现天然气技术可采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未开采天然气储量的30%。此外,还有440亿桶天然气液态产物。俄罗斯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563.46万亿立方英尺,占北极地区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94%。亚马尔半岛是俄罗斯最丰富的储气区之一,在亚马尔半岛及其邻近的近海地区,已发现26个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10.4万亿立方米,远景天然气储量38万亿立方米。不只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等国在北极圈的天然气开发都先后取得突破。亚马尔LNG项目气源地南塔姆贝凝析气田,位于亚马尔半岛,天然气和凝析油储量分别为1.35万亿立方米和6018万吨;气田设计天然气年产量280亿立方米,凝析油产量100万吨,LNG工厂设计年产能1650万吨。因为资源“雄厚”,亚马尔项目号称全球最大LNG项目,被誉为“镶嵌在北极圈的一颗能源明珠”。
有关专家预言,在未来数年内,极地天然气将会成为全球能源新的增长点。
中国与中东自古有缘,沙与海的交响曲,驼铃与帆船,香料与丝绸,就是这种缘分的写照。而如今,一个新的合作倡议在盛产石油的版图上从容铺展,谱写的仍是丝绸之路的历史之缘,中国与中东地区合作共赢的现实之缘和未来之缘。
2019年1月12日,伊拉克哈法亚油田三期中心处理站高压火炬的火焰熊熊燃烧,与东方的旭日交相辉映,定格成为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一幅美丽的画卷。哈法亚三期1000万吨新增产能建设项目是中国石油的重点项目,包括原油中心处理站(CPF3)及配套系统项目,2017年4月1日,合同正式签署。该项目成功投产,标志着20万桶/日产能已经建成。加上之前的20万桶/日产能,哈法亚已迈进石油年产能2000万吨序列。
以不可思议的“5美分”之差夺标,成为中国石油海外首个最大规模作业者项目;短短不到2年时间,建成一期500万吨产能油田,比合同要求时间整整提前15个月,遥遥领先伊拉克第二轮国际招标中标的其他6个项目……哈法亚油田发现于1976年,可采储量为41亿桶,是伊拉克七大巨型油田之一。然而,因地下情况复杂、开采难度大,一直未能开发。2009年12月,中国石油以作业者身份,携手道达尔和马来西亚石油公司,拿下该油田开发生产服务合同,为中国石油建设中东油气合作区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而在更早的1997年6月,伊拉克便与中国石油等就合作开发艾哈代布油田达成协议,然而随后的西方国家制裁、伊拉克战争等因素,迫使协议暂时中止。但中国石油人的执著守望,让艾哈代布项目成为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唯一恢复的项目。2010年7月,接手鲁迈拉油田作业管理权后,面对油田产量出现递减等诸多困难,中国石油确定在原油初始产量基础上提高10%的IPT目标。他们以超常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务实高效的行动,让IPT目标越来越清晰。12月25日,伴随着《欢乐颂》的乐曲,IPT目标提前两年实现。2011年6月21日,历经800多个日夜苦战,艾哈代布油田生产出了第一桶商业原油。该油田的建设对伊拉克战后重建及恢复民众信心,促进当地经济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艾哈代布油田日均产油16万桶,支撑起巴格达60%电力燃料供应,成为促进伊拉克石油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受到了伊拉克政府的高度认可。
哈法亚项目共分为三个阶段开发建设:2012年6月,一期年产500万吨原油项目建成投产;2014年8月,二期年产1000万吨原油项目投产;2017年4月18日,哈法亚油田三期工程CPF3详细设计HAZID、HAZOP及SIL完成研究,5月24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伊拉克政府对哈法亚项目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尤其称赞一期、二期、三期油田产能建设均比合同规定时间提前完成;对油田生产基地建设表示满意,同时希望哈法亚油田管理者进一步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建成米桑省石油城。
与初到时的荒芜相比,而今哈法亚油区基地椰影摇风,满目葱茏,人工湖上鸭鹅嬉水,火烈鸟徜徉翩跹,百鸟园莺歌婉转,宛如一幅诗意盎然的田园画卷,充满生机和希望。鸟瞰哈法亚油田,油田中心处理站傲然矗立,井架高耸、管线绵延……人们常常看到,大片的羊群悠然穿越管线、井场。它们常走的路口,已经被垫平,一个绿色通道,一道美丽风景,一个生机勃勃、自然和谐的油区。
截至目前,中油国际中东公司原油作业产量在年9400万吨线上运行。随着油气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中东合作区业务已成为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半壁江山。储量基础雄厚,剩余权益可采储量大幅提高,有力支撑了中东合作区生产经营快速增长。2015年至2017年,中东公司权益产量年均增长超过500万吨,预计今年完成原油作业产量9400万吨;2019年原油作业产量将突破1亿吨,提前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15个项目步入良性滚动发展阶段。
10年来,中国石油油气投资业务遍及伊拉克、伊朗、阿曼、阿联酋、叙利亚等中东五国,西接地中海,南跨波斯湾,13个油气合作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7000多名中国石油人在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深度参与中东油气开发,打破了曾经由西方大石油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与资源国及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合作共赢的样板。
近年来,我国国内油气资源增储上产幅度明显减弱,深度参与中东、俄罗斯等油气资源富集地区优质资产投资,成为保障我国油气供给安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资源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全球经济复苏换挡最主要、最危险的思潮时,在对国际贸易战导致全球化倒退并摧毁原有成熟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忧虑里,在全球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加速调整,大国博弈加剧,地区冲突不断的大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投资环境将更复杂,挑战更艰巨。
中东、俄罗斯等油气资源富集区是连通石油供需市场的黄金通道,也是“一带一路”核心地区,油气合作是我国与其最现实的利益契合点。随着资源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油气市场正从资源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目前,中东、俄罗斯等油气富集地区均处于重要的项目获取窗口期,国际石油公司有较强的意愿与中国石油扩大合作,共同开发新项目。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丰富的油气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油公司参与市场角逐;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复杂的合同模式、风云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令挑战无处不在。
尽管中俄油气合作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和实质性突破,但要不断深化和推进中俄油气合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潜在风险。在漫长合同期内,要落实已签署的系列重大合作协议和合同,特别是要具体落实中俄天然气合作项目和购销合同,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合作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截至目前,中俄油气合作主要集中于原油、天然气进出口贸易,在已签署的油气合作协议和合同总额中,贸易方式占90%以上,涉及勘探开发、炼化的合作很少。合作方式单一,而且延伸难度较大。我国天然气市场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也将成为影响中俄天然气合作向深度发展的潜在风险和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天然气发展迅速,但市场空间依然狭窄,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为6.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对国际天然气定价话语权较小;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通过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我国进口气价承受能力低。在俄东部天然气如期按规模进入我国市场后,如果这些问题仍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必然造成进口俄气与国产气之间价格倒挂,导致缺气与过剩并存现象,不利于我国天然气大发展,进而影响不断深化和扩大的中俄能源合作。
中东地区虽有世界油库之称,但也是全球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虽然三教出自同门,但彼此间的争执、冲突一直延续千余年。宗教间的不包容和极强的排他性,使中东地区自古就被打上了动荡的烙印。
从资源角度看,中东地区原油证实储量8135亿桶,占全球原油证实储量的47%;产量3178万桶/日,占全球原油产量的34.5%;原油储采比69.9。天然气证实储量79.4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证实储量的42.5%;产量6378亿立方米,约占全球天然气产量的20%;天然气储采比124.5。从成本角度看,优质的资源禀赋使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了较大的成本优势。2017年中东地区原油生产的单桶平均完全成本仅18美元/桶,同期美国页岩油、海上深水原油和加拿大油砂的单桶平均完全成本则分别为41美元/桶、39美元/桶和50美元/桶。从企业角度看,国际石油公司历来重视投资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截至2018年一季度,在该区域合计拥有规模超过1750亿美元的油气资源投资项目。其中,壳牌公司在中东地区油气总投资超过450亿美元;埃克森美孚在中东地区油气总投资约320亿美元;道达尔、BP、康菲和诺贝尔能源等知名国际石油公司也在中东地区拥有规模相对较大的油气投资。
目前来看,资源富集的中东格局正在从“一超独霸”走向多极化,在教派矛盾背景下逐步分化,其格局重塑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我国企业深化该区油气投资首先是要将投资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的《中国海外安全风险蓝皮书》(2018)显示,在全球纳入考量范围的国家中,2018年风险等级为极高的国家有9个,分别为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也门、南苏丹、苏丹、索马里、中非和委内瑞拉,前4个都属于大中东地区的国家。我国石油企业对中东投资所面临的的风险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就全球范围来看,在未来我国油气能源供应保障将继续主要依靠亚非拉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东地区。因而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响应机制,要探索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资合作,学习低油价时期国际石油公司在海外上游发展中“抱团取暖”的经营模式,通过与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共同投资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要主动与壳牌、埃克森美孚、BP和道达尔等在中东地区长期经营的一体化国际石油巨头展开合作,既学习他们常年参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合作的成功经验,也利用他们在该地区从事油气资源投资的已有资源和渠道,降低经营风险;要尝试与康菲、诺贝尔和西方石油等独立国际石油在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勘探领域进行合作,学习他们的勘探技术经验,提高我国石油公司海外勘探项目获取能力及资产规模,为未来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要加强油气投资的风险评估与应对。要系统评估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并据此调高预期收益回报;要建立在该地区各类投资风险的预测、预警机制,完善不同类别风险下的应急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