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2019-04-19 05:02
中国软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标准化文明标准

陈 伟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自中共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实施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和长远性的工作,到十九大时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人们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1]。然而,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等因素,使得当前我国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还明显落后于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2]。而鉴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创造了天翻地覆的人间巨变,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创新已成为改革开放的生命[3],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当前亟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采取有效战略与举措,高质量、高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跨越这个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文明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生态文明标准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4]。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十九大进一步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绘就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并把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方面;而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高度[2]。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在建设实践中逐步引入标准化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性地运用标准化这一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来全面有效支撑、引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探索出生态文明标准化。它一经提出就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各地方政府正积极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开展探索和推行工作,其在全国正呈方兴日盛之势。

(一)湖州市创建生态文明标准化并持续探索提供全国示范

我国的生态文明标准化发轫于浙江省的湖州市,湖州在全国率先将标准化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系统性地引入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之中,积极利用标准化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综合性问题,其生态文明标准化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见图1所示)。早在2003年4月,湖州在探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就结合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期,湖州的安吉县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探索利用标准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2008年2月起又在全国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探索以标准化引领美丽乡村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建设。在标准化探索过程中,由安吉主导制定的省级地方标准《生态村建设规范》和《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先后发布,并且安吉还成为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县。

2014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湖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给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湖州于2014年11月创新性地提出利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坚实基础,通过标准化手段固化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着力探索生态文明标准化实践[5],积极推动标准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融合,充分利用和强化标准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以高质量、高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6月出台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标准化建设方案》,确定探索创建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新模式,积极发挥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同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意湖州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要求湖州积极探索标准化工作有效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路径。

图1 湖州市生态文明标准化发展历程图

此后,湖州的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进入稳健发展期,不断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构筑标准化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2016年4月,湖州出台《湖州市国家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016-2017年推进计划》,保障生态文明标准化各项工作顺利实施;7月实行的湖州首部实体地方性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对开展生态文明标准化作出相关规定;12月印发的《湖州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分阶段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并部署开展相关标准化工作。2017年5月,湖州发布全国首个生态文明标准编制指南的地方标准《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编制指南》,规范和指导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的构建、运行和持续改进等工作。2018年7月,湖州发布《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南》地方标准,进一步利用标准化支撑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得以有序、完整和均衡地推进。

目前,湖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的城市,正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砥砺前行,通过广泛凝聚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系统规划和坚持协同推进,分阶段逐步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在标准体系构建、标准化支撑工程、标准化保障措施等方面先行先试,戮力使生态文明建设由宏观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实践,持续为全国生态文明标准化树立示范和标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模式和操作指南[6]。

(二)全国范围部署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近年来,党和国家前所未有地关心和重视标准化工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有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中,也都强调标准化工作,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此外,为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支撑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2月发布我国标准化领域的第一个国家专项规划《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化体系规划》)。它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科学确定了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国家标准化体系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实施“标准化+生态文明”战略行动,将“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服务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明确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领域标准化的工作重点[7]。《国家标准化体系规划》的发布,标志着具有地方政府实践探索基础的生态文明标准化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基本战略,为全国有序探索和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建立了基本遵循。

(三)地方政府积极规划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

在《国家标准化体系规划》发布之后,许多省市县级政府积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根据《国家标准化体系规划》等文件要求,纷纷印发本地区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或类似文件,以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本地区的标准化水平。各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区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中,也都将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加大节能环保标准化等作为重点建设领域,具体规划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为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目前在省级层面,江西正在全省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探索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2016年4月,江西印发的《江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把“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服务江西绿色崛起”作为五大重点建设领域之首;这种将生态文明标准化放在首要地位,并在近年来将其作为全省标准化工作核心的做法,现今在全国是唯一的。2016年8月,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战略合作备忘录》,这是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标准化战略的省部合作备忘录,针对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建立紧密联系的工作合作机制,致力探索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新路子。再者,江西还先后印发2016-2017年和2018-2019年《江西省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行动计划》,对协同有序推进这两个阶段的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另外,为在全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江西又于2017年11月出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标准化建设方案》,对2018-2020年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江西也因而成为全国首个发布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方案的省份[8]。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提出并推进的生态文明标准化,是新时代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力推进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尤其是积极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交互作用的直接产物,是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与趋势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它着力运用标准化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集成和优化相关资源、措施和工具,制定、发布和实施生态文明标准和其他标准化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中重复性的事物与概念进行简化、优化、协调和统一,以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实现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简而言之,生态文明标准化是一种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时代高质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发展为目标的标准化,不仅包括传统的生态环境治理标准化、节能减排标准化等涉及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领域,还包括空间布局、生态文化等广博和开放的生态文明领域[注]需要注意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逐步发展,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环境公害事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贫穷国家,同时也将各类环境公害事件扩散到这些国家,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危机和生态危机[9]。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处理、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领域逐步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不过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对内实行生态资本主义和对外实行生态帝国主义而实施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本质的区别[10-11]。为探索有效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开展了标准化工作,重点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循环经济等领域制定了系列标准,如美国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生态风险评价指南》、欧盟的《欧洲环境空气质量与清洁空气指令》、日本的《去除放射性污染指南》等。这些标准虽然在观念、目的、范围和领域等方面与我国的生态文明标准有着根本的区别,但从技术层面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总体上注重标准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强调标准的严格制定程序和持续修订与完善,重视公民参与标准的计划、制定与修改,以及强调标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等方面的经验,可为我国有序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三、生态文明标准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标准化产生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不仅是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和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内在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与关键举措。它不但增强了实施标准化战略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而且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法和模式的嬗变之道,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诸多重要时代价值,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实现所肩负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使命。

(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效

标准化是在一定的时域和空域中,按约定范畴实现统一化的状态,旨在解决行为无序和偏离带来的低效或负效[12]。它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现最佳秩序的重要基础,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生产力并广泛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而不仅成为维护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基石,还成为维护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基石。生态文明标准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致力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秩序,有力消减生态文明建设的模糊、无序、低效等困境,促进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益。同时,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技术积淀到生态文明标准之中并不断传递和创新的过程,既能够显著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极大地减少实践中的随意性,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引领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13];也能够通过固化和传承建设经验与成果,减少重复建设和降低建设成本,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够广泛集聚创新要素和传播相关知识,有力促进政府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创新和治理力度,持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保障人民享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这种对生态文明建设实效的显著提升作用,目前已在地方政府实践中愈发凸显,例如湖州市通过多年持续探索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使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全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立法、标准、机制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进[14],从而推动和保障湖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业更兴、人更富和环境更美。

(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

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严格制度和严密法治,使系统完善的制度与法治成为刚性约束。目前我国虽然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但由于尚无统一的生态管理法律和相关组织法与程序法,现行法律法规的立法理念也大多注重经济效益而轻视生态效益,并缺乏生态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宏观规划和整体协调,使得与生态文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同时现有的机制体制也不能完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15]。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核心任务就是要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项生态文明标准,而这些标准无论是强制性的、推荐性的,抑或是指导性技术文件,都是由各级公认的标准主管机构批准,均是有关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统一依据。这就使得生态文明标准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既能对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有力的技术支撑,又能成为相关法律法规的细化、延伸和补充,尤其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领域还成为主要的制度表现形式乃至就是法规自身。此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16],从而将“标准”置于与“战略”“规划”“政策”同等的高度和地位,也促使标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因此,积极利用生态文明标准的基础性制度作用,持续加强生态文明技术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增强生态文明标准与生态文明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衔接配套,充分发挥标准对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补充作用,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和有标可依,并且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标准,推动建立、完善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再者,“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本和关键在于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持续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17],而生态文明标准化无疑是这种总体设计和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从而通过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推动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有力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日臻完善。

(三)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擘画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无疑,“美丽”和实现美丽中国已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文明,也是支撑和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支柱。这都必然要求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从而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2]。

“标准化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18]。作为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创建的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标准化首先是一项技术,并在根本上以超越个人利益与偏好的科学的基本规律为基础[19],具有标准明确、质量清晰、方法规范和流程优化等特性。生态文明标准化积极运用标准化的这种工具理性和技术手段,基于有关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事物与概念进行简化、优化、协调和统一,从而能够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降低人为操控的风险,增强建设的公信力和执行力[20]。此外,正如空气质量标准能够为制定清洁空气政策建立明确和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进而为负责清洁空气管理的政府部门提供重要的框架和指南[21],通过制定、发布、实施和修订生态文明标准,也能够为政府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则和指南,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数量指标化、质量目标化、方法规范化和过程程序化,还可促进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职责具体化与定量化,进而为破解现阶段生态环境治理困境和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这些重要性也尤为近年来颁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所重视,如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和限期达标规划”专章,明确了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以及具体标准的制修订等内容。

(四)促进清洁美丽世界建设

当今世界“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退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荒漠化、干旱、土地退化、淡水资源缺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使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不断增加和日益严重”[22],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十九大提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主张,倡议各国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而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基本途径。因此,我国通过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积极发挥标准化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性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综合性问题,不断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有力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这既是推进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过程,也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23],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的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满足相应的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和生态保护等生态环境标准要求也已成为国际共识[24],因而标准化在当今世界完善全球治理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日益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我国在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过程中,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标准国际化,加强我国生态文明标准对外的宣传、交流和合作工作,主导和参与生态文明标准国际化政策和规则的制修订工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生态文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极力争取将我国更多的主要生态文明标准转化成为国际标准,从而将生态文明标准作为一种有效的“通用语言”,促进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互联互通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协同治理,进而以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理论与实践,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更加丰富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战略进路

为了有效支撑、引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与效益,以及促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现阶段需要立足我国资源禀赋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积极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为契机,将生态文明标准化作为高质量、高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在持续总结提炼我国生态文明标准化实践经验和积极借鉴国外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标准化工作等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构筑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理论体系,切实促进生态文明标准化有序推进和持续发展。

(一)完善组织管理

探索和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是一项复杂巨系统工程,涉及内容极为庞杂,且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急需强化组织管理,加快建立与当前社会治理体制相适应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标准化实施体制,明确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戮力形成高效推动其实施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工作合力。为此,需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党政组织领导。强化党委政府创新引领的关键性作用,加强对生态文明标准化的组织领导和总体设计,将生态文明标准化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和工作考核,统筹部署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明确各部门各行业的标准化职责,细化分解标准化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二是健全协调推进机制。成立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或者建立由现有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牵头形成的生态文明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增强各部门各行业全面参与标准化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统筹协调推进本地区的标准化工作;同时,探索建立区域性协作机制,对跨区域的重大与复杂标准化问题开展充分合作和协商解决。三是增强主管机构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管理职责。各级标准化主管机构将积极实施和发展生态文明标准化作为一项长期职责,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规划与计划制定、标准制定与组织实施、标准实施监督检查等的统一管理工作;再者,成立生态文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生态文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逐步适当组建各相关分技术委员会,共同保障高效地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四是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创建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积极引导、鼓励和动员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各界力量,依法有效参与标准化的政策制定、规划决策、实施监督等活动,促进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与完善;同时,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挖掘和充分释放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功能与效益,努力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不断吸引更多的参与力量,致力形成共同高效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强大合力[25]。

(二)营造实施环境

“观念意识是一个行为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决定着主体的行为模式”[26]。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和标准化都是当前经济社会炙热的领域,但对于将二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目前理论界、实践界和公众总体上对其重要性认识与推行主动性尚不足。这就需要通过多元化宣传教育方式,全面提升政府、企业、公众等关于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的观念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营造全面推进和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标准化的良好环境。具体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积极普及生态文明和标准化教育。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生态文明、标准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逐步通过小学、初等、中等、高等的教育阶段普及生态文明和标准化教育,并把生态文明和标准化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进而开展终身教育,建立全民生态文明和标准化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和牢固树立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标准化意识,使绿色化和标准化思想嵌入人们的意识、关怀和行动之中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与社会风尚,构筑牢固支撑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充分整合和发挥新闻媒体、教育出版机构、社会团体的资源与优势,制定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标准化宣传策略[27],通过深入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社区和乡村,打造报纸、期刊、网站、图书和专题节目等标准化宣传媒介,以及建设生态文明标准化宣传教育和示范基地等多元化途径,广泛宣传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实施模式、典型案例和突出成就,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攻势和长效的宣传机制,持续增强社会影响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南,但生态文明标准化现有理论研究的范围有限、成果不多,许多基本概念还尚未建立,理论研究显著滞后于当前全国各地火热开展的实践活动及其需要。为加强其理论研究并更好地服务于各地实践,可着重围绕两大主线开展综合研究:一是生态文明标准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战略。从当前各地初步探索和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实践来看,主要是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高建设水平与效率提供技术支撑。在此价值旨向和语境下,现阶段急需不断加强标准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制度和科技创新研究,着力在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总体目标、推进方式、运行机制、投入机制、标准体系、组织实施、能力建设、困境与约束、经验借鉴、效果评估和监督考核等方面开展全面务实研究,积极探寻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制度、机制、路径、模式和举措等。二是生态文明标准化是一项新经济社会事业。《国家标准化体系规划》的发布不仅标志着生态文明标准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新战略,也标志着它是一项新经济社会事业,是标准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而且随着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持续发展,它将逐渐发展成为标准化学科的一个重要新兴分支,并成为21世纪标准化学科的重要领域乃至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复合学科。因此,当前应以生态文明标准化统领、涵盖和升华现有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循环经济标准化、节能减排标准化等,前瞻性地积极开展和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基础研究,围绕基本内涵、特点、性质、分类、基本原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体系结构、重点领域、法治体系和标准化体系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进而逐步探索和构建生态文明标准化的理论体系乃至学科体系。

诚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理论研究应根植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围绕生态文明标准化目的与使命,积极借鉴古今中外相关有益理论与实践成果,尤其需要极力将国内生态文明标准化实践以及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和节能减排标准化等相关实践作为构建理论的重要源泉,在服务于国内具体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有序互动,持续提升生态文明标准化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实践担当,不断探寻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创新与发展之道[13]。

(四)加快法治建设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人类文明的演进正是与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各类“规矩”相伴相生的;时至当今更高阶的人类文明,法治已成为其“规矩”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面对生态文明标准化涉及的广博领域和纷繁复杂的事项,目前亟待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法治意识,逐步加强生态文明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以及标准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法治建设,着力构建由完备的法律体系、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的生态文明标准化法治体系,明确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基本政策、原则、制度和措施[28],积极通过法治建设激发经济社会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潜能并有效平衡社会利益和规范标准化行为,为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提供有效支撑与根本保障。特别是各地方政府需要依据本地区实际,加强探索以立法形式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制修订工作,明确规范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有关内容,并加快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引用生态文明标准的力度。此外,还需要结合法治政府建设,积极培育生态文明标准化从业人员的公共精神并加强行政伦理建设,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使各项法规与制度得以切实遵守和有效执行。

(五)构建标准体系

生态文明标准化并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或事物,而是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现实或潜在的问题,主要围绕确立生态文明标准而形成的标准制定过程,有效执行标准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标准实施过程,以及收集与分析标准实施过程的信息并采取纠正措施的信息反馈过程等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就地方政府层面而言,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以生态文明标准为核心,结合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资源禀赋等,加快构建科学适用、结构合理和功能协调的生态文明标准体系,进而为强化标准化顶层设计、明确标准化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理顺标准关系和编制标准制修订计划等提供有效的引领与指导。

为此,首先,在以生态文明理念系统梳理国家、地方和行业的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加快陆地空间布局、生态人居、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和绿色消费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实施及效果评估工作;在此过程中,既需要注重标准制定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条件以及标准制定过程的充分论证和透明化[29],还需要结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的有效融合和互动支撑,探索建设生态文明标准创新基地,逐步建立“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实施与反馈”的标准创新机制。其次,对生态文明标准的研制、实施、监督、服务和国际化等过程与环节进行系统规划,将本地区的各项生态文明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机整体,构建主要包括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标准子体系的动态开放的生态文明标准体系,而每个标准子体系可再按照所涉业务分为基础通用标准和专业技术标准,各专业技术标准还可进一步细分成三级或四级类目。最后,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应生态文明标准化持续发展的需要,还应将生态文明的更多领域以及各领域更细分的标准纳入该体系,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六)推进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生态文明标准化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关键技术支撑与重要途径。当前,应结合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特别是正在推动实施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和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加快推动生态文明标准化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标准化信息公开制度。在消弭数据鸿沟与信息孤岛、统筹整合相关数据资源与实现开放共享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标准化的信息平台,在信息、技术、学习、培训和管理等方面提供系统精准的标准化服务,发布生态文明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宣贯培训等信息,在线查询标准信息、反馈标准实施情况以及查阅标准化的典型案例和实践指南等信息。另外,逐步健全数据资源标准规范体系,持续完善平台的网上一体化办事、信息公开、信息服务、技术交流和支撑决策与监管等功能,并与相关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行业组织等网站积极对接,实现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区域生态文明标准化“相关数据的有效汇集、海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动态信息的实时发布与共享”[30],全面提升标准化的综合决策、协同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七)强化资金保障

充分可靠的财物投入是有效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应依据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标准化发展的需要,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生态文明标准化的事权与财权以及加大各级财政和政策对标准化扶持力度的基础上,优化和整合标准化工作资金渠道,创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资金长效筹措机制,着力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设立标准化专项经费。各级财政应根据标准化工作实际需要统筹安排所需经费,并使每年的经费与预算增长幅度相匹配、同标准化需求相适应,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充分保障重点领域和关键标准的研究、制修订、宣贯、实施和监督以及标准化的组织机构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国际化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二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探索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有效参与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其要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文明标准化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探索创新标准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实现多元化筹资和共建共享。三是研究制定生态文明标准化资金管理办法,从资金的预算、开支范围、审批、执行、监督等方面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八)加大试点推广

创新没有“教科书”,只有牢记使命的砥砺前行;再者,“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1]。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战略和经济社会的新事业,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各项探索和推行工作也尤须革故鼎新、锐意进取。应大力加强试点、评估、推广和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加快建立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戮力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标准化推进模式。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见图2):

一是开展试点示范。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中,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标准化推进模式;同时,对于生态文明标准化的重要制度、关键环节以及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等领域的重点标准,在正式实施之前设立示范点和试点项目,实现示范工作点线面结合,并建立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案例库,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二是强化效果评估。针对标准化工作和标准实施开展的试点示范,建立综合的效果评估机制,适时对试点示范工作和示范项目进行跟踪监测、客观评估、及时公示。其中对于评估证明为不成熟,但有推广价值的做法,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具体调整措施,并将信息反馈给初始的试点示范工作单元,再加大试点示范的范围和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持续开展试点探索;对于评估证明为不成功和不可行的做法,应予以放弃,但需要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建议;而对于评估为成熟和有效的做法,则进行全面地总结推广[31]。三是及时总结推广。对经评估证明为成功的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经验,归纳成为有效模式,树立先进典型和标杆,并加强各试点示范项目之间的长效经验交流机制,积极在更大区域乃至全国开展宣传推广。四是严格监督考核与快速反馈。建立集成经试点推广实施和未经试点实施的生态文明标准化工作的统合监督考核机制,加强标准化实施情况的调查、统计、分析、监督和考核,将监督考核结果通过实施反馈机制快速反馈给试点、推广和实施的部门,定期通报标准化工作实施情况,不断提升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图2 生态文明标准化试点推广路线

五、结语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3]。新时代我国探索和推行的生态文明标准化,是破解生态环境治理困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的内在要求,已成为持续全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切实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跨越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战略选择与重要支撑。新时代生态文明标准化百业待兴,实践之路任重道远、永无止境,亟须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视阈与担当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战略和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标准化事业,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生态文明标准化的制度和技术创新,加大地方政府实践探索的力度,增强全国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工作,激活全民参与的动力与能力,探寻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标准化相互促进之道,深化理论研究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理论体系,以改革创新精神砥砺前行,从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建设质量与水平,促进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篇章。

猜你喜欢
标准化文明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