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声朗教授艺术创作探析

2019-04-19 09:20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肖蓝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李可染笔墨山水画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 肖蓝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 官柯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对于邵声朗而言,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湖北大地养育了他,也成就了他。邵声朗1931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一位小学教师的家庭。1956年,他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等大师。毕业后分配到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直到2014年去世,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对中国画的探索与教学研究。

一、邵声朗教授的艺术风格

1.博大雄浑

邵声朗教授求学于北京,他的老师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浑厚大气,构成了他风格的源头,他多次随恩师一起到北方各地写生,北方山水雄浑苍茫的气概使他自然地承继了李可染山水画中饱满与厚重的特质。当然,这也和邵声朗豁达耿直的性格密切相关,博大雄浑更适合画家内心的的审美。

邵教授山水画博大雄浑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简洁的构图上。他的构图没有穿插复杂的变化,以山石为主再配以色彩鲜艳的植被和形状规整的云气或者水,画面扁平而没有深邃的空间,这种构图更容易表现出博大的气势。其次,这种风格还表现在对山石雄浑气势的刻画上。邵声朗教授山水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8个字,即“开门见山,山有丘壑”。在他的山水画里,我们总是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迎面而来的山体,他把山体作为画面中的主体形象加以着重表现,这也成为他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也可以说是属于他的一种符号语言了。比如《石谷清秋图》(图1),先生大胆地尝试以大山局部为主体绘画形象,用斧劈皴的画法筑起山石刚毅的骨骼,强调山石坚硬的质感和结构,浑然天成,雄浑有力。红色的树丛外形简洁,从山下一直簇拥而上,达到山体顶端,与夕阳融为一体。纵深之势体现出了山势的雄伟,而且还显现出大自然生命的力量,单纯中透露出浓重浑厚、深邃茂密的气息。整个画面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邵教授山水画博大雄健的气势还体现在他的“笔墨”上。按照形而上的说法,“笔”就是“骨法用笔”;“墨”就是“墨韵生动”。“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观,气质的流露,审美的彰显,学养的标记。“笔墨”本身是有内容的,他在塑造山体时,喜欢用大块面皴擦,层层积染,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构成感和抽象的形式美,而且还使山体显得更加雄伟壮阔。齐白石说:“笔笔相生,笔笔相应,不可松散。”这句话在邵声朗的笔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铿锵有力、气韵生动的笔墨充分表现出了博大浑厚的气势。

2. 深邃俊秀

邵声朗师从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喜欢北方山水的博大雄浑气势。但是,邵声朗教授是南方人,他毕业后即回到了武汉,他的山水画创作大多根植于他对三峡、鄂西山水的写生。

邵教授营造的意境不再是属于传统绘画营造的文人意境,而是带有明显的现实性,可以带领欣赏者身临其境,把观者的视线带到画面里面,实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他经常到清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地写生,南方山水苍翠俊秀,清新润泽的气息滋养了他的绘画。比如《峡江古镇图》(图2),描绘的是典型的三峡风光,主体山脉是用不同轻重的石青色画的,近处的古镇以墨色为主,用赭石色皴染出滚滚长江,整幅画面石青色调,清新沁鼻,意境悠长。再比如《柴埠溪印象》(图3),通幅画用墨和酞青蓝皴染而成,前景是三层山包似的岛,岛上有农田和房子,岛与岛之间有桥梁相连,画面具有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同时又浸润江南山水的清秀。笔墨浑厚苍润,山势雄伟,具有北方山石的雄健气势,山上植被茂密,似乎在彰显山的生命力;岛上的农田、农舍与苍翠欲滴的树木,石绿、石青与墨相互辉映,山川的清新与活力得到充分地彰显,塑造出江南山乡的苍翠意境,这是他山水画中南方俊秀气质的充分体现。

在表现春山万物复苏的鲜活生命状态时,邵声朗教授喜欢用青绿色来直接皴擦,表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同时又饱含着南方山水的秀美与风姿,他将北方大山雄壮的气魄与南方山川奇秀清俊的灵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气质俱盛、俊秀挺拔的新山水画样式。

3.书法入画

黄宾虹说过:“中国画法之要,根本精神全从书法中来,不明书法,即不知画法。”[1]凡中国画有所成就者,大多也会在书法领域里有所钻研,书画互生共存,二者珠联璧合才可体现出无尽的韵味。

邵声朗精研书法极勤,将其用之于画,其笔墨之内美者也。他在绘画用笔上进一步强化了“写”的成分,他的书法高古朴拙、洗练凝重、遒劲有力而又苍灵秀润、气韵生动。虽然学习的是碑帖,但其线条并不呆板僵化,而是非常灵动的,散发着浓浓的“金石味”,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生命感染力。他将书法用笔上的骨力自然地运用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例如书画作品《中堂一套》(图4),字与画的用笔如出一辙,气势相互呼应,整个书法作品与画面高度契合,给人以宽博大度、严肃雄健之感。

二、邵声朗教授的艺术创新探析

1. 对李可染的继承与发展

图1 石谷清秋图 邵声朗

李可染先生认为学习绘画最重要的是要精读两本书,第一本是大自然(包括社会),第二本是传统(包括历史)[2]。这种教诲奠定了邵声朗中国画创新的方向,沿着这条道路,他完成了由传统山水之境向现代山水之景的转移,创造了现代山水画的杰出典范。

图2 峡江古镇图 邵声朗

图3 柴埠溪印象 邵声朗

图4 中堂一套 邵声朗

图6 雷电颂 邵声朗

从李可染与邵声朗作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李可染先生的弟子,邵声朗继承了李可染先生博大雄浑的山水画气势,但他在绘画中又不失个人特色,邵声朗更加注重构图中的构成感和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他学习和研究了李可染先生的笔法、墨法和关于写生的观点,可最终又跳出了老师的图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面貌。

2.立足本土

邵声朗教授坚持立足中国本土文化,把传统笔墨作为中国画创作的根本。我们从他的作品不难看出,他不管是用墨还是用色,都十分讲究书法用笔,也正是因为坚持了中国画的笔法墨韵,才使他的中国画艺术在融合西方绘画艺术的同时,没有失去中国山水画的神韵与气质。

他立足本土创新山水画的第二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用色,使墨、色对撞,将色彩作为山水画的重要形式语言。他认为中国民间美术也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艺术在色彩的运用上大多用饱和度较高的原色,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展现出极强的精神自由的气息,是对文人画传统的一种校正。邵声朗向中国民间美术借鉴颜色的对比和变化,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纯度较高的大块面色彩运用,这在以往的山水画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形成了他浓墨重彩的现代山水画风貌。

《山韵图》(图5)采用勾勒的方法,加以阔笔轻皴,从这张画里可以看出他在墨色用笔上借鉴了古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拓片效果。由此可以看出邵先生一直在传统各种艺术样式中寻找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再比如作品《雷电颂》(图6),雷电是画面形式上的主体,作者把雷电处理成笔和墨、声和色、情和意、红和黑混溶相间的一团元气,这种红黑相间的图像,我们在楚国漆器图案中可以找到依据。

3.中西汇融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品评标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受。换言之,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韵”,西方绘画注重“实”。邵声朗教授探寻如何将中国画的“韵”与西方绘画的“实”做完美衔接。我们从他的画中不难发现,他刻画的山石质感更加充分逼真,坚硬厚实,体积感也比传统山水画的强烈。这是他对西方绘画讲究实的借鉴,但整体画面又不失传统山水的气韵。

邵教授中西汇融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强化了对光影的运用,把西方绘画素描的用光融入到中国画中。西方绘画注重光影,他将西画中的光影变化与中国画中的虚实、阴阳向背相结合,形成黑白对比强烈,光影变幻莫测的画风。《四更山吐月》(图7),全图蓝墨色交融,蓝色的树木大片渲染山头,四周深蓝色的山影,中间则是强光般的白色山峰。这种处理使得皎洁的月光跃然纸上,凸现了“四更山吐月”的主题。

邵声朗教授中西汇融的再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画面中强化了构成的效果。他对山水画的创新,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就是向构图要表现力。邵声朗通过非常明显的构成运用,创造出了富有雄健气息的山水画,例如《翠屏人家》(图8),画面底端是用水墨描绘的江南水乡人家,江面上漂浮着两叶扁舟、飞鸟从江面上排着队划过,逐渐远去,有如深山空谷的歌声;上面是墨色的天空,正中画面主体是大幅葱绿的连绵山峦,作者放手皴擦,留出烟雾,呈现了春雨前后温润清新的景色,令人豁然畅怀。画面上面一条灰色,下面一条重墨色,中间一大方块绿山,它们之间留两条空白(上面一条是云雾,下面的是长江)隔开,布局简洁,构成感极强。再比如《风骨图》(图9),六根高矮参差不齐的石柱屹立在画面的蓝绿色草地上,一字排开,成为画面的主体。这种一字形构图在传统中国画构图中是非常少见的。背景是墨色的恢弘山体,隐隐透出背后的蓝天,江水宛如一道白练横亘在山与石柱之间,飞鸟群仿佛夏夜的银河,打破了沉寂的黑色山体,这样的构图形式也是画家的“有意构成”。

“中国人习惯于听二胡,但不能老听二胡,还需要欣赏交响乐。文人画是二胡、是萧笛,再优美,也需要加进一些旋律,才能变得更为雄浑、气势宏大。现在是我们把水墨画变为交响乐的时候了!”[3]邵声朗的比喻是朴实又动人的,现在的中国画需要融入世界性的元素,赋予山水画以时代精神,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重塑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邵声朗教授作为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他那高湛的绘画技艺和勇于实践探索的绘画精神,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总结起来,他的创作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第一,以生活为创作源泉,注重写生。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怀,他的创作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写生。第二,有扎实的笔墨功夫。他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基础,书法是笔墨的基础。第三,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根本,学习借鉴西方绘画有益因素。他吸取了西方现代设计的平面构成的养分,融合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及造型方法,创造出了一种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新样式。

图5 山韵图 邵声朗

图7 四更山吐月 邵声朗

图8 翠屏人家 邵声朗

图9 风骨图 邵声朗

猜你喜欢
李可染笔墨山水画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等不及的收徒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名画欣赏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