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 吴珏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趋势由一二线城市建设向全国铺开,人们的出行方式更为绿色。在满足基本出行功能的基础上,人们对出行过程中的公共环境更为重视,特别是最近几年建设部门对室内外公共空间的艺术性有了更高要求,并通过共同努力建成了一批具有艺术代表性的室内公共空间及艺术品。但目前国内对轨道交通出口周边景观的建设程度较弱,未能得到积极重视,也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出行功能和叙述城市文化的需求。因此,如何将多变的功能需求和隐喻的文化内涵融入轨道交通出入口景观的场景化建设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出入口的景观只是城市景观面貌的一个聚集点,但本文的意义在于利用轨道交通串联整个城市的交通骨架的优势。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建立对城市的整体印象。轨道交通出入口作为城市印象的映射,将轨道交通线路上的每个“映射点”连成一条线,辐射周边街区;多层次线路的叠加,将经纬线路连接成网,形成多维度“面”,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景观活力和城市竞争力。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便利能够满足人们的众多需求,但却无法代替真实景观的体验和感受。景观空间场地的构建是结合多种因素和场地条件,创造既有不同风格的趣味,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场景特质。利用可感知场所空间对信息传递、场地文化的诠释,增强共同认知,从而引导具有共同意识的行为方式。通过多样场景的主题建造,增强景观的代入感,融入空间场景整体氛围,将场景中呈现的文化内涵渗透到进入场景的公众,使受众在获得公共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区域、线路、站点受环境条件的制约,表现特色各不相同,因此对出入口景观有着更高的要求,利用相对突出的因素,制订相应设计策略,对创造符合城市整体规划,承载城市丰富文化,渲染城市特色有着重要意义。
轨道交通建设中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呈现不同的景观样式,从而满足不同文化的视觉和审美需求。当今国内外轨道交通成为城市重要的连接系统,各国都将各自不同的文化以多样化的方式融入轨道景观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之中。在艺术的表达过程中探讨景观空间的整体规划和周边建筑的艺术风格,塑造全新的轨道景观空间,使人置身其中,感受文化传递出的城市魅力。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对出入口周边景观有一定程度的设计,也不乏有些亮点。上海会展中心站出入口采用百叶和玻璃作为主要材质,造型上与周边办公、商业建筑外形相呼应,融入整个区域环境之中。高低错落的出入口样式在空间中形成有序层次,将空间的纵向按比例分割。线性的百叶与建筑外立面横向趋势相协调,强化整个建筑群体的张力(图1)。台湾高雄美丽岛站出入口的设计形态如双手掌闭合,四相而对,柔美灵动。外部环境以浅水池、草地、石材铺装为主,材质之间的搭配,营造不同的地面肌理效果。夜景时,水池表面所形成的光影与出入口主题形态的三角形玻璃表面相互映衬,光华亮丽、光影交错。出入口上主体架空部分由钢管和玻璃围合而成的半透空间,增加场地视线的通透性,虚实有度(图2)。
图1 上海会展中心地铁站出入口
图2 高雄美丽岛地铁站出入口
图3 法兰克福的Bockenheimer Warte地铁站
图4 葡萄牙里斯本地铁站
国外的轨道交通在注重地下空间的同时也将景观空间的艺术性延展到地面空间,使上下空间形成完整的艺术系统。法兰克福的Bockenheimer Warte地铁站出入口采用戏剧化的设计手法,将老式地铁车厢的一节伸入地下,带来一种从地下冲出地面的视觉效果,以超现实的艺术表达方式形成周边景观空间的场域(图3)。迪拜地铁站利用仿生学将站体外形设计入贝壳,室内描绘水、空气、土、火的自然元素,并以水母大灯和蓝色基调,构建如海底空间,表达民族内在对自然的敬畏。葡萄牙里斯本地铁站采用建筑骨架的外在表现方式,构建内在逻辑序列感的外部空间,以极具张力的拉伸钢结构造就“力量感”的动势,配以弧形玻璃和绚丽灯光,使出入口景观浑然一体,成为有影响力的城市地标(图4)。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1000多万,全市现辖13个城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面积8467平方公里。其首条线路——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于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使武汉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至2021年,武汉市还将陆续建成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21号线(阳逻线)、7号线一期、4号线三期、8号线二期、5号线等轨道交通项目,形成总长达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武汉既有建成出入口的景观样式,又有正在建设的11号线、蔡甸线、纸坊线出入口的雏形,选择武汉作为轨道交通出入口景观研究,既能根据现有景观状况总结经验,又能在即将建成的出入口周边景观予以实践,将使用经验与创新设计结合,为今后类似城市的轨道交通出入口景观设计和应用,提供积极参考。
武汉轨道交通的设置是依据外部物理条件、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内在需求而设置。就站点类型而言,总体上可分为远城区停车换乘站、大型交通转乘站、城市中心车站、就业中心车站、特别活动站、市内干道站、街区车站7种基本类型,各个类型内部有延展,功能相互之间有叠加。外部条件决定了各种类型站点的基本特征和公众需求。例如武汉体育中心南站、东风公司站为特别活动站,其基本特征为:主要分布于体育场、剧院、音乐厅等大型活动场所,建筑空间尺度大,周边环境开阔,多种交通汇集于此,人流单点时间密集,同一时间区间人流量特大,需进行有序疏导。因此在站点景观的设计,要设置多个出入口、宽阔的人行道,人流集散广场,停车场与大型服务设施共用,电瓶车接驳场地等;同时还需要构建人文设施,如临时搭建的构筑物为大型活动营造的氛围环境,导视层级明确与票务对应的路径,及零售等服务满足公众需求。
不同站点类型和外部条件影响站点出入口的布局方式。出入口是轨道交通与地面的主要连接通道,其主要功能是疏散、引导人流快速按需求流动。结合城市道路条件,出入口分布于沿道路两侧,十字路口四角,及与公园、商场、社区的散点位置。出入口由统一形态、色调和材质形成统一标识便于寻找进入,但也有特殊类型;一般分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敞式3种,封闭式中又分为独立封闭式和合建封闭式。如武汉楚河汉街、银泰创意城、国际广场都为合建封闭式,是在商场和地铁建设期,地下预留通道将人流直接引入商场再到地面,节约地面空间,同时提高商业价值。中山公园站出入口为半封闭式,采用张拉膜结构,是为与中山公园整体景观相协调。中山大道站出入口则采用开敞式,主要是为不影响中山大道历史建筑的整体立面效果,法国巴黎地铁站也多是采用这种方式。而目前武汉大部分采用独立封闭式,形成统一可识性,便于引导乘客。
城市的地铁都有一个不可改变的共同宗旨,即为公众的出行提供方便,提供完善的服务,出入口周边景观内部设施服务于整个交通体系和人流需求。场地设置适用于新时期需要的公共设施,首先是确定轨道交通的建设范围界限,场地边界确定区域范围,边界包括红线边界、植物边界、围墙边界、道路边界。其次是建设功能性设施包括出入口、风亭、冷却塔、消防楼梯、无障碍电梯、导视系统等。功能性设施是最满足轨道交通和人流的基本需求,不可回避地置于场地内。最后是设置附属设施,包括休闲设施(座椅、售卖亭)、卫生设施(垃圾箱)、交通设施(自行车棚、公交车站、临时停候站)、安全设施(监控、消防栓、防撞柱、sos求助)、文化设施(移动图书站、书报栏、展示墙)等,附属设施是根据现场条件和需要设置的非必要性设施。各种设施的设置基于城市市政、规划相协调和匹配,是构成出入口整体景观的组成元素,保持风格的统一和文化内涵一致性是设计的主要内容。
场景化是指具有特定景观的场所给人以满足需求的体验和感受。“场所”是轨道交通出入口周边景观环境、特定场所形成不同的空间构成,场所内的基本设施和构件是空间的基本元素。空间的界面形成了场所的领域,领域内的元素组合影响人的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受,综合而成人的心理体验。而体验源于根本需求,不同的站点综合条件,决定了需求的多样性。一个场所的感知质量是它的形态与观赏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与对象者之间直接的、强烈的、深刻的对话时的美的感受[1]。出入口以场景化的策略营造丰富的出入口景观,形成多样性的空间样式和人文内涵。
空间场景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基于对区域特色的理解,无论是采用隐喻或直接表达,都是传递“特色”的重要信息。空间实际上是其自身行为举止的外在延伸,人们需要表达他们的个人的以及他们所在工作群体标识的想法是设计的主要动力[2]。区域特色集中体现区域形成规模的产业、街道属性和特定的区域位置,是把人们潜意识中的形象转换成固化实体作用进行体现,以标志性符号元素来表现。标志性元素能反映特定区域的功能、文化,具有强烈识别性,同时又具有启发和联想作用,能增进区域认同感和自豪感。
图5 东风公司站
武汉地铁3号线东风公司站(原名体育中心南站图5)在出入口整体的设计规划上,考虑展现体育精神和记录运动经典时刻的主题进行艺术化创作。设计中将1500个运动场景和形态精心抽象,再提炼出700个不同的运动形态,以圆形像素化的表现方式搭配组合,在出入口和风亭主体墙面上进行逻辑排列。风亭墙面上印记着运动员创造的各项世界记录,同时预留空余部位,激励新的记录。信息发布和导视设施设计中将运动形态的指示方向和属性与导视功能相结合,将沌口体育中心主场馆(足球、田径)、游泳场馆、室内体育馆等,以图示元素表示,同时结合景观地面将图形元素延伸到地面和墙面等多个界面,清晰明确地指引短时间内大规模人群的快速疏散。东风公司站出入口周边景观是强化体育中心的区域特色,使其具有识别性,明确了功能属性,将体育元素融入整个场景中,无论是空间界面,还是功能设施,通过对区域特色氛围的营造,让人感受体育精神和运动的快乐。
图6 楚河汉街站
图7 王家湾站
自然场景设计是将出入口周边景观,用“表现”或“再现”的手法,营造清新、平和的体验氛围,让人们进出轨道交通空间的同时感受自然的气息。目前常见的以“再现”方式营造出入口周边景观,大多采用绿植方式围绕布置,遮挡高于地面的辅助设施。在商业密集地区,土由于地成本高,人口密度较高,出行通道预留面积大等因素,需要出入口周边采用“表现”的方式将自然元素用生态隐喻的策略进行呈现,对自然环境、动植物高度抽象的概括手法,利用阳光、风能、热能、水利用的技术手法,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
武汉地铁4号线楚河汉街站(图6)处于商业繁华地段,出入口用地面积有限,通过对自然植物隐喻的方式,给繁杂闹市街区带来一缕清新。方案的设计创作中,对现有场地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树叶”为基本形态进行抽象及立面艺术化剪裁排版,塑造树叶翩翩落下后一层层叠加的艺术效果。将原本形态单一的风亭设施隐藏在植物花坛中,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同时将地面、导视设施、休闲设施集合整体考虑,与商业地面铺装、导视协调一致。创作概念中将时间维度引入到景观中,通过在叶片背面设置LED灯光,在5分钟时间内,利用灯光变化呈现叶子四季生长的颜色演进过程。同时在出入口设置喷雾器和播放器,随四季变化从中喷出不同味道的淡淡香味,配合四周环绕着细细的鸟叫,如清晨漫步在丛林之中,感受着四季变换的鸟语花香。
历史文脉场景将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中长时间的沉淀中透出的文化基因进行梳理,追根溯源,通过创作强调与过去“连续”,而不是强调与过去“剥离”。有关过去的视觉和有形的证据,因其传递的场所感和连续性而受到尊重,城市的各种元素按不同的速度变化,尽管变化持续发生,城市特性的一些本质仍然得以保留。城市空间的相对永恒性,有助于确定以其作为一个有意义的场所的品质,而其物理性为时间的流逝提供的有形记录,并且体现了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基于公众的“集体记忆”,一般通过故事的口述传承,诗歌、文献记录和绘画雕塑再现。以出入口景观作为历史文脉传承表现的载体,以艺术形态结合历史故事,讲述地域形成的由来和趣事,延续城市的共同记忆,强化公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武汉2号线积玉桥站在设计中重点梳理了历史文献,积玉桥地区原本有座桥,涨水时附近居民在桥孔下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后此地成为运送的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称为“积玉桥”。于是,在出入口场景的设计中辅助设施的形态设计成为鲫鱼形态,生动活泼,趣味十足,表面材料采用铝板氟碳漆,表现金属质感,经久耐用;图案以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将“鱼”的形态进行精炼和变形,抽象化处理之后展现民族传统工艺,情趣化得再现故事中场景,追忆历史。2号线宝通寺站则是采用如木构架的金属框架作为出入口场景的主要材料,构架色调为金黄色,与对面宝通寺主题色调相呼应;框架内部设置“佛手”与“福寿”相谐音,寓意福寿安康,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无论是积玉桥站将民间故事的再现,还是宝通寺站表现佛教文化,都是利用特定的文化符号或元素创造出具有历史感的场景,使人置身其中,追忆过去的在这里发生的情景。历史文脉场景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再发展,延续公众的共同记忆。从经典的文化点滴中受到启发,继续创造武汉耐人寻味的文化历史。
信息场景是根据人们需求,将特定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递进入场景,使公众获取便利和知识并得到启发。数字信息场景是目前主要的设计方式,在出入口周边景观设计中表现为先将信息形象转化为图形,再根据需求将图形转化为信息的过程,因而景观中的各种元素都是围绕这两次的转化过程进行拓展。一方面是设定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和转化图形的样式,另一方面是接受图形的通识性和内在涵义。
武汉地铁4号线王家湾站(图7)的创作中以具有高通识性的二维码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将二维码图形分解、重构形成特定的元素符号,以象征手法传递信息时代的数字化。而出入口又正处于王家湾新建的数码城前广场,与整体环境相得益彰。同时在人能触摸的高度安装方形LED灯块,面上刻有包含王家湾历史、文化、旅游、街道故事、人文轶事的二维码,通过图形转化信息方式,将内容融入整个场景,人们感受数字信息氛围,也能通过通识性的扫码工具获得内容。信息场景的营造更为深层的含义是在信息沟通中扩展思维,场所的构建是物理环境的塑造,而场所氛围的感染是激发思维联系的原动力。信息场景是图形原型的不断变化,看似乏味,但却隐藏无数未知链接信息,出入口景观结合信息场景是将复杂信息简化,在清晰明了的信息场景中增强对未知信息的感悟。
地铁站出入口与相关设施充当着联系地铁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键角色,场景设计对周边区域,甚至整个城市形象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场所对人们来说是‘真实的’,欢迎和赞赏理性上的和感性上的关联性,并提供心理上的联系。虽然城市设计作为一个过程客观的用多或少的技巧、策略、真实性来虚构和再虚构场所,但真实却是人们自己创造场所和赋予其意义。”[3]。场所是具体位置的空间表述,场景则是更为艺术化的情景性和主题性的再现或表现。国内外地铁空间中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是通过构建不同的景观场景作为文化和艺术传递的载体,观察的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各异成就多样的艺术形式的外在表现。未来武汉地铁网络将延伸到城市的多个场所,通过对现已建成的站点地上景观的研究,提供更多景观场景化的设计策略,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通过对形态、色彩的艺术创作,赋予包含体验感的艺术价值,传承地域文化内涵,寻求城市文化基因,结合场景策略的价值取向,创造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