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克拉科夫圆心上的“欧洲文化之都”

2019-04-19 07:20沈歆昕
城市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犹太维尔犹太人

文/图+沈歆昕

克拉科夫政府以中央广场为中心,在古城墙以内不断扩建,宫阙、教堂和多种文化设施相继涌现,最终造就了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瓦维尔大教堂建成于1364年,建成后的4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波兰历代国王的加冕登基之地和长眠之所。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辛德勒工厂坐落在卡齐米日郊区,这座曾经的军工厂已变身为历史纪念馆,外墙上刻着那句经典的话:“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

如果在地图上用圆规画一个圆,把整个欧洲圈起来,你会惊讶地发现,被誉为“欧洲文化之都”的克拉科夫正巧是圆心。

这座中心城市古色古香,总是给人典雅、神秘的感觉。老教堂、博物馆、音乐厅、歌剧院,还有大大小小的旧街巷交错纵横,所有的一切都宛然如昔,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和它作为波兰故都的时代气息。早在1978年,克拉科夫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无论你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感兴趣,还是对基督教在欧洲的演变有研究,甚至只是单纯地观光游览,这座古城都不会令你失望。

正如电影《盗走达·芬奇》里面的男主角,站在阳台上俯瞰克拉科夫时发出的感叹:“哪有比克拉科夫更美的地方啊?!”去过克拉科夫的人,都会无条件地爱上这里,爱上它的复古、浪漫、时尚、文化……现代与传统,前卫与复古在此交织相融,走在路上,满眼是繁华,心底是遗韵。

左右页图:克拉科夫位于波兰南部,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秋风阵阵,金黄的落叶铺满街道,人们在树下愉快地玩耍;冬雪皑皑,树木裸露着枯瘦的枝干,屋顶升起缕缕炊烟,黑白相间的屋顶和泛黄的墙壁形成鲜明的对比,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偶有两三只野鸭游过,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

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广场壮丽的历史建筑群

克拉科夫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波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众多的名胜古迹,令每个来访者着迷。在这些古迹中,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克拉科夫的城市中心——中央广场。1257年,克拉科夫刚刚取得建市的资格,便开始计划进行城市建设:在瓦维尔山岗以北平地上的城市中央,建起了交易广场,其规模跻身欧洲中世纪城市广场的前列,不亚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和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此后,克拉科夫政府以该广场为中心不断扩建,宫阙、教堂和多种文化设施相继涌现,最终造就了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

在电影《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又名《两生花》)里,女主角维罗尼卡遇见另一个自己时的场景,就在中央广场上取景。当时,广场被阳光渲染至昏黄,电影的色调朦胧宛若梦境,每一帧画面都充满诗意。

虽然中央广场本身就极富魅力,但广场上的其他历史古迹同样吸人眼球。比如纺织会馆——广场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很久以前,波兰商人就在克拉科夫经营各种呢绒制品,由于市场需要,在宽敞的中央广场建成后,当权者就专门打造了这个销售纺织品的交易场所。据称,纺织会馆发展到16世纪,已经成为大半个欧洲的购物天堂。纺织会馆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上下两层,分别履行着不同的职责,一层是购物场所,售卖精美的纪念商品;二层则是国家博物馆,设有若干画廊,收藏着18至19世纪著名画家的作品。

在广场东北角,玛利亚教堂高耸入云,这座波兰最漂亮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3世纪末到15世纪初,由手工制作的红砖修建而成。大教堂由两座不对称的尖塔组成,塔高分别为81米和69米;塔尖上还有精致的金冠,是1666年加上去的,代表着当时的波兰女王玛丽亚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教堂内部装饰更是华丽大气,完美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三种风格之长,其中由波兰技艺最精湛的工匠打造的橡木祭坛更是闻名于世。玛利亚教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从14世纪开始,每逢整点就有人登上高塔吹响号角,号声流响,传遍整个古城,以此纪念发现外敌入侵却不幸殉职的号手。

左右页图:克拉科夫的中央广场号称是“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这里充满了活力,拥有独具波兰风情的马车和建筑,一层是商场,二层是博物馆的纺织会馆和不对称的玛利亚教堂都坐落于此。瓦维尔城堡位于市区的维斯瓦河畔,城堡内包含有瓦维尔宫、瓦维尔大教堂及防御工事等建筑。远远望去,红色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仿佛是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波兰最古老的王宫第一位波兰籍教皇的长眠之地

克拉科夫人有一个说法:在克拉科夫的文化瑰宝中,瓦维尔城堡首屈一指。瓦维尔城堡坐落于市区,临近维斯瓦河,凭着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步欧洲,并因此扬名世界。这座城堡聚集着波兰最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包括瓦维尔宫、瓦维尔大教堂及防御工事……

瓦维尔宫是波兰现存的最古老的王宫,始建于公元八、九世纪,享有“波兰中世纪建筑艺术代表作”的美誉。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宫殿一直处于扩建中,所以殿内的建筑风格非常丰富,囊括了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1945年,瓦维尔宫不再是国家首脑的行宫,而变身成民族历史纪念馆,用于展出历代名家油画、金银线壁毯、古老家具、古代兵刃、国王衣饰等难得一见的珍品。

在瓦维尔城堡中,除了原波兰国王的王宫之外,还有一座始建于1020年、建成于1364年的瓦维尔大教堂,它位于王宫北面正门旁,其外观非常独特,像搭积木一样被分成好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修建于不同时期,每一个板块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瓦维尔大教堂又被称为“国家圣殿”,因为波兰历代国王都在这座大教堂里加冕登基,死后也大多安葬于此,不过时至今日,葬于此处已不再是皇亲贵族的特权,不少大人物也能与帝王们并肩长眠,名声显赫的波兰籍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便是其一。

约翰·保罗二世(1920-2005),原名卡罗尔·约瑟夫·沃伊蒂瓦,在58岁时当选教皇,成为教会450多年来第一位非意大利籍教皇。与此前的历任教皇不同,他富有激情且平易近人,能用8种语言交流,访问过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公开批评中东、巴尔干及非洲的战争,并反复呼吁各国领导人使用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

对此,有人曾这样评价道:“约翰·保罗二世,这位自宗教改革以来的第一位非意大利籍教宗和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波兰教皇,是一位十项全能型的天才:哲学家、神学家、学者、著作家、青年工作者、伦理学家、泛基督教主义者、平民主义者以及更多,他开创了作为教皇的新风尚。”

二战前欧洲最大的犹太社区辛德勒工厂的历史记忆

瓦维尔城堡依维斯瓦河而建,在城堡的东南面,横跨维斯瓦河两岸的大片地界,则是克拉科夫的犹太区——卡齐米日。犹太文化也是克拉科夫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到过卡齐米日,就称不上完整的克拉克夫之旅。

早在15世纪,克拉科夫就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避难所。当时,欧洲黑死病流行,犹太人被指是病源而受到各国排挤,几乎所有国家都不愿意接纳他们,使得他们流离失所,但当时的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大帝却与众不同,不仅收留了他们,还开辟出了专门的犹太人聚居区。于是此后,许许多多的犹太人举家迁到克拉科夫,并凭借过人的天赋,在商业、科学、教育和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可以说,没有这些犹太人,也就没有克拉科夫的繁荣。1495年,城里的犹太人聚居区发生了重大火灾,犹太人迁居到卡齐米日区,使这里一跃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犹太社区。二战前,卡齐米日居住着6.8万犹太人,还修建了独立的城门和自己的市政厅,宛若一个“城中村”;二战之后,这里仅剩下几百名幸存者,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内,人口也不过增长了区区两千余人,当地冷清的街道与人声鼎沸的市区截然不同,叫人倍感寂寥。

正当人们以为卡齐米日会继续沉寂下去时,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却为卡齐米日送上了一份大礼——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卡齐米日既是电影故事的发生地,又是电影的取景地。影片中的辛德勒工厂就坐落在卡齐米日郊区,这座曾经的军工厂如今已变身为历史纪念馆,纪念馆的外墙上刻着那句经典的话:“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馆内则拥有大量的多媒体声光场景,几乎再现了七十多年前的克拉科夫:纳粹的铁蹄在军乐的伴奏下踏步在克拉科夫街头;犹太人先被驱赶到博德葛兹高墙之下的犹太隔离区,随后被送往集中营;克拉科夫的市民们有的加入了抵抗军,有的在城里默默忍受纳粹的暴行,还有的则对侵略者曲意逢迎……整个博物馆像一条大型的时光隧道,从纳粹入侵克拉科夫之前的时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不同的环境和背景展区,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束了这场华丽而又压抑的历史之旅,为了调节情绪,不妨去卡齐米日人气最旺的酒吧街喝上一杯,若是在寒冷时节,可以来一杯波兰人热衷的热啤酒。波兰人的热啤酒很有意思,将一些果酱加进啤酒之中,再放几颗新鲜的樱桃,撒点肉桂粉,慢火煮热,一饮而下,暖人心脾。

左右页图:卡齐米日是克拉科夫的犹太区,这里有犹太主题的餐馆、酒吧、咖啡馆、书店和纪念品商店。卡齐米日的街道很安静,只见几只鸽子在地上觅食,街边偶有居民路过,散发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调。停靠在路边的汽车画满涂鸦,褪色的老建筑留下了斑驳的墙皮,它们都展现了卡齐米日独特的犹太风情。

猜你喜欢
犹太维尔犹太人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自尊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上海
犹太人的生意经
逃票的方法
五年级阅读训练材料
犹太人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