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福宝古镇夜郎古道上的历史光影

2019-04-27 02:49马恒健黄击拳黄思华
城市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居古镇

文+马恒健 图+黄击拳 黄思华

左右页图:福宝古镇位于四川省合江县,地处川黔渝交界处。清晨,太阳从远处高耸的山脊缓缓升起,福宝古镇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炊烟在一栋栋古民居间袅袅升起。人们或是走街串巷,或是在门口闲坐,沉寂的古镇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福宝古镇位于四川省合江县,起于回龙桥,止于西河古道,全长约1200米。它依山而建,随水而走。在这里,回龙河、大漕河、天堂河三河交汇,福宝大桥、回龙桥、双福桥、西河桥、刘家桥五桥相通,有“一蛇盘三龟”“五桥锁二江”之说。其木质结构的民居随山势高低起伏,蜿蜒曲折,连绵不断,与山水融合,与自然统一,被誉为“中国山地民居建筑的精华”。

在四川,无论是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还是冈峦起伏的盆地边缘,抑或是山岭逶迤的省界边陲,一座座古镇如蜀地文明的参天大树之根,深植于历史悠远的土壤中。

从前,对于忙碌的都市人来说,似乎只要是在小桥流水、曲巷通幽处,觅一小景,喝一杯清茶,发几个时辰呆,吸几口新鲜空气,聊半天闲话,便是体会了古镇特有的韵味。如今,随着审美疲劳的产生和精神情趣的提升,一部分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更远更深处,进而追求古朴的乡土意境,寻找逝去的原始家园。

在历史长河中,一些风骚一时的蜀地古镇渐渐沉寂,因而也侥幸地避开了世间的喧闹纷扰。隐藏在川黔边界的福宝古镇就是一个典范,作为古时川黔贸易往来的交通要道,这里的众多文物古建保存完好,回龙街、张爷庙、青瓦白墙的竹木吊脚楼等,都展现了一种恬静舒适的风情。

川黔分界线夜郎古道第一关

福宝古镇位于四川省合江县东南部,地处川南、黔北、渝西交界处。西汉时期,此地就是夜郎古道的一部分,也是蜀郡南部和夜郎部落交流的重要道口,被称为“夜郎古道第一关”。唐宋时期,福宝古镇为盐茶古道上的节点,是将“盐都”自贡的食盐贩运到贵州等地的必经之地。福宝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建镇初期因地势起伏、交通不便,居民谋生艰难,所以广建庙宇以兴场镇,故名为“佛宝场”。发展到明末清初时,福宝古镇已“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成为大槽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

福宝古镇雄踞“夜郎古道第一关”,并非浪得虚名。合江县福宝天堂坝的红牵子山,是川黔两省的分水岭。一座雄伟的古关门巍然屹立在其山脊上,名为“武定门”。这座四川边防要塞既是川(合江)黔(习水)两地分界的关隘,又是拱卫福宝古镇这处物资集散地的堡垒。武定门筑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双拱结构,丹岩条石砌成,顶上建有门楼,供守关兵卒瞭望。红牵子山的石梁上,还高高矗立着一根天然石柱,其高约15米,被当地人称为“石老妈”,亦被称作“石人镇关”。千万年来,石柱像饱经沧桑的慈母,默默守护着往来于川黔两地的人们,又像矗立在武定门外的战士,威严地镇守着川黔边界。

历史上,福宝古镇位于川黔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上,川盐和川粮经此运往贵州,贵州特产尤其是烟土由此走私入川。因此,四川的统治者格外重视此关隘的守卫,以便在商贸往来中获得丰厚的税金或是罚款。随着时间的流逝,武定门虽被历史的风霜浸染,却仍矗立在高高的峰顶,注视着川黔两省的青山绿水,守卫这一方人民安居乐业。

左右页图:福宝古镇位于川黔贸易往来的交通要道上,这里地势险峻,道路蜿蜒曲折,高低落差大。民居都依山势修建,青瓦白墙,错落有致。文坛位于古镇回龙街上,是古时讲学之所。大门上方悬挂着刻有“文壇”二字的黑色牌匾,门内是一处安静的院落,时光虽已流逝,院中古树却仍旧葱郁。

到达福宝古镇时已是傍晚,我在位于镇口的旅社吃过饭后,天便黑尽。此时,没有灯光、没有人声,偶有几声虫鸣远远传来,打破寂静幽冷的气氛。完全与夜色融为一体的古镇,以它特有的神秘和深邃,诱惑着我在青石板路上碰碰磕磕地向更深处摸索而去。浓重的夜色里,小巷两旁民宅的木板门墙,如同一堵堵厚重的石壁,透不出一丝光亮;那高低错落的屋檐,在朦胧月光的映照下,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剪影,我便沉醉于古镇明暗相接的光与影中,沉浸于幽远寂静的夜色里。

以商兴镇尊儒重文建“文坛”

回龙街是福宝古镇的主街,全长四百多米,是古镇的繁华地段。回龙街是古镇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也是古镇最具魅力之所在。清源宫、万寿宫、天后宫、五祖庙、土地庙、张爷庙、禹王庙、火神庙等建筑均坐落在此街,尽管历经百年风霜,但基本保存完好。回龙街两侧,大小不一的民房错综排列,形成了九龙巷、刘家巷、包青巷、柴市巷、鸡市巷5条巷道。

伫立在回龙街口的“回龙桥”匾牌旁,我四下张望,却只见街而不见桥。经当地人指点,我进入街边民宅,从临近的后窗往下看,才发现大槽河从街下穿流而过。原来,桥即是街,街即是桥。

早年的回龙街上确有一座回龙桥,此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全长25米,桥面用大青石铺就,栏杆用大青石雕刻成歇山式房顶的式样,中央部位雕着一条飞龙,桥中悬挂有宝剑。回龙桥曾是大槽河福宝古镇河段唯一的石拱桥,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如今,回龙桥的栏杆大部分已被拆除,居民在桥两侧陆续修房开店,桥面才变成了如今的街面。

走不多远,便是宽大高峻、石材门框的张爷庙,供奉的主神是张飞。因张飞从军前是屠夫,因此这里又是旧时屠夫的行业庙。此刻张爷庙庙门紧锁,无法进入。据说,庙内的院落里有一处戏台,装饰得典雅美观,观戏的厢楼还被分为男宾楼和女宾楼。按性别将观众分开的做法,体现了古时人们在观赏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严守封建礼教的习惯。

接着,清源宫出现在眼前,这座庙宇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宫里供奉的是李冰。李冰,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正门两侧题有对联,上联为“从蜀国特建奇勋开文翁成都兴学之先振起千秋水利”,描述的是李冰对后人文翁兴修水利的启示,下联为“在离堆长留胜迹朔大禹岷山导江而后又增一样神功”,描述的是李冰的功绩和大禹治水一样重要。上联提到的文翁,是西汉时期蜀郡太守,他重视发展教育,在蜀地修学宫、办学校,开全国之先河,且兴修水利工程,灌溉了大量农田,使蜀地人民生活富足。

福宝虽是以商兴镇,但在建镇之初,富商大贾就尊儒重文,兴办了“文坛”等讲学场所,教育子孙后辈以悬梁刺股、考取功名为荣。走进挂有“文壇”牌匾的院落,便到了旧时文人品茗论文、吟诗作对的场所,当年云游四海的墨客骚人途经福宝古镇时,都会受到乡民的礼遇,并受邀为他们授业解惑。

惜字亭则坐落在一棵大黄葛树展开的浓荫下,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共有6层8角,高8米,每层每面均刻有各不相同的人物花草浮雕图案。福宝古镇对四书五经等典雅文集尊崇有加,士子们抄录书写后的纸张,不允许丢弃到垃圾堆等污秽之地,因此建造惜字亭,用来焚烧学子们书写后丢弃的废纸。福宝古镇能够绵延至今且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与当地人对历史人文的重视与传承息息相关。

左右页图:川南民居是福宝古镇的特色,那些悬挑的、架空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构造奇特。随着回龙街起伏的石板路往前走,便到达古镇的最高点——火神庙,只见那宽阔高大的封火墙棱角分明。从此处望去,古镇的景色一览无余,民居的“人”字形屋顶轻薄灵巧,白色方格墙面就像一副围棋棋盘,那行走在街上的人仿佛是一颗颗黑色棋子。

川南民居人如棋子墙如盘

福宝古镇依山顺河而建,周边是大片平缓的河坝,而镇街却建在一条鱼脊形的山梁上,被碧波荡漾的大槽河三面护绕,使得整个小镇像是建在一个半岛上。因此,福宝古镇的街道便随着山脊的起伏,时而跌落,时而平缓,使游人的心绪也随之波澜起伏。

来到回龙街的中段时,街面几乎垂直下降数十级石阶,仿佛从峰顶跌落谷底,又好似交响乐从高潮归于沉寂。紧接着,石板路又蜿蜒而上,直达古镇的尽头,也是古镇的制高点——火神庙。

火神庙全用大青石砌筑,那栉齿分明的封火墙,与远方起伏的山峦构成一幅清逸的画卷。倚着火神庙前的石栏放眼望去,整个古镇的风景一览无余。

俯视古镇,一座座明清风格的传统吊脚楼依次排开,其黑色的“人”字形屋顶显得轻盈灵巧,肃穆雅致;白色墙壁鳞次栉比,随着山体的脉络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呈现在眼前的穿斗木构、竹编泥墙、青瓦覆顶的川南民居令人陶醉。从高处俯视,在晨光的渲染中,高达好几层的竹木吊脚楼,依山临水的一字排开,呈现出大面积的白底黑框的吊脚楼墙面,犹如一张立于天地间的围棋棋盘。

这时,袅袅炊烟从林立的吊脚楼中升起,淡淡地飘散在河谷山坳。透过吊脚楼之间的间隙,隐约可见小巷里早起的路人,如黑色棋子在这张硕大的棋盘上缓缓移动。烟雾朦胧间,安宁恬静的古镇,为游人展现出了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这些轻薄的青瓦悬山屋顶随地势变化而高低排列、纵横交错,与白色、高大、带有小方格式样的墙体相互映衬,在色彩和质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福宝古镇的民居因此显得既质朴又恢宏,既典雅又华美,展现出建筑美学上的节奏感和平衡感。福宝民居的形态和格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演绎得美好、和谐,因此被中外建筑学家誉为“凝固的空间交响乐”。

从火神庙下来,穿过临街的民宅,沿着绕镇的塘河,从外向里欣赏古镇。只见依山傍河而建的民居,有的吊脚,有的悬挑,有的附岩架空;一群群白鹭绕宅翩翩起舞,几艘旧渡船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样一幅民俗山水画卷,既有山庄的雄奇,又有水乡的旖旎,着实令人遐思无限。

因福宝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较偏僻,游人并不多,便显得有些冷清,但古朴、清幽的气息正是浮躁的都市人之向往。在这里,不论你踱入哪家小院,或是踏进哪家房门,都可随意参观。淳朴的山里人还会配合你拍照,乐于满足远方来客猎奇、探幽的欲望。

猜你喜欢
民居古镇
民居智库
江西民居供图张义锋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