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梅
一、写作缘起
八年级上册有不少游记类课文,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苏州园林》等,在讲授课文时,我们往往从一些精彩的景物描写片段入手,如从字词的角度来细致地分析文章写了什么细节,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等等,不一而足。然后,本单元作文话题是“写参观游览的文章”,根据给定的题目,引导学生来写作游记性作文。
可是,学生在学习了本单元之后,在课本仅有的情境概述中,并没有完全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高超,也并不能真正触及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以唤起写作的冲动欣欣然下笔,反之愁眉苦脸。基于这样的状况,我积极运用“田野作文”教学法,以期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唤起对景物的心有灵犀,培育其写作素养。
二、田野作文教学法的理论支持
田野作文教学法冲破书斋读书的限制,重拾生活实践的指导功能。在中国最早提出“田野教学法”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以实践场域为基点,运用参与考察、實地访谈等途径,能够让学生在自然式的教学研究情境中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田野作文教学法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渗透着个性、民主、自由,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逐渐成为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本质上,它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与反思的探索过程,是教学、学习者求真实践的外化。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田野作文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能真正地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生活的千姿百态。
田野教学法是一种关注课外实践,注重亲身接触和实地考察的教学观念。如果说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那么,田野教学法则强调获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表达出真情实感。
在写参观游览的文章时,我开始带领学生领悟我们当地——南通的独特风物。南通,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一个饱含着历史底蕴的城市。与其他高速发展的城市相比,这里没有一线城市的繁华与匆忙,也没有小城镇的封闭与滞后,它悠闲而稳健地走在城市发展的路上,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去耐心地体验它的自然风光、风俗 民情。
三、实施举隅
(一)激发自我意识
地域文化,是指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不同的区域都会因为气候、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民俗流传等因素,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差异。而这些不同于别处的风景,正是写作教学最好的契机。
学生一味地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即使天天路过的风景,若没有一探究竟的求知欲,写作时依然是毫无感情的轮廓描摹。基于此,我便带领他们走到广阔的世界里,细细感受南通的宜人风物。南通的山水独具特色,以濠河为代表的水和以狼山为首的山,让南通在蜿蜒的河流中变得挺拔而高俊。于是,我带领大家一起去狼山秋游,并提前布置写作任务。同时,也鼓励家长于周末陪同孩子进行户外实践,围绕选定的风景胜地,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去追寻历史的足迹,去品味景物的风情,并用心揣摩蕴含其中的文化 韵味。
到了再次上作文课,当我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时,我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有学生这样说道:
闻名遐迩的狼山风景区由狼山、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组成。五山面江矗立,平地突兀,玲珑娇小,秀丽多姿。五山拱北,狼山居中。她挺拔俊秀,南畅北出。山上草木茂盛,绿色环抱,远看狼山,就像一位绿色的巨人屹立在那儿。
还有学生这样说道:
又清又绿的濠河,环绕古城南通,犹如少女颈脖上的一条翡翠项链,又似一曲永不停歇的优美歌谣。碧绿的濠河清澈见底,好似一面未打磨的镜子,又像一条缠绵的青蓝色飘带。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清澈的濠河与亭台楼榭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幅迷人而又神奇的水彩画。
田野中万物生发,徜徉其中,情动而辞发。田野作文教学法作为民俗学调研的基本方法,在写景作文的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合理地利用这种方法,耳目有娱,驰目骋怀,不失为激起心中情感的良方。
(二) 积淀文化素养
实践出真知,在田野作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观察中调动多元素材。由于生活的阅历有限,素材匮乏一直是初中生写作的一大难点。在写参观游览的作文时,学生习惯于凭借原有的记忆凭空想象,在旧的“图式”里想象山水之景,这样的写作失去了灵动之美,让作文禁锢在自己的臆想中。
经过此次外出考察,学生能观察山水、留心典故与历史事迹,与此同时,在观赏的过程中,能够细心地品味风景的灵动之美。在此实践的引领下,学生跳出了只是对山水描绘的局限,而是能体察周围百态,想说的想写的就更多了。
有学生在游历完南通的狼山后,被狼山的风景所折服,亦对南通历史上的名人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通过搜寻资料,找到了那些在南通历史上有过影响的人物:
北宋理学先驱胡瑗、明代风流才子冒辟疆、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戏剧家李渔等都在南通留下了不灭的文化印痕。特别是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张謇潜心构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在南通创办了包括中国第一馆——“南通博物苑”在内的众多中国第一,同时又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文化名人,如表演艺术家赵丹以其杰出的电影表演艺术成就,令南通名走天下。
城市的魅力,总是植根于历史与地理完美结合所绽放的绚烂。只有宜人的风景,则人文积淀不够;只有恢宏的历史,则徒留今人隔岸空叹。凭借着对风景的观赏,学生能够于视野之外深掘内心的触动,可以说,这样的游历不仅对写作水平的提高颇有效用,也将深深地影响其对南通的历史文化的感情。
(三)触发情感体验
袁宏道曾说:“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境下则情出。在写作中,寻找触发点,可于细微处见真情。很多文章给了我们生动的示范:
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景外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景不再是单纯的景,让情在景中有了发泄的渠道。田野作文教学法,让写作还原生活。在引导学生写作时,我着力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生长于这座城市的情感,融入对文化的思考。在后来的作文成稿中,有不少学生能够找到情感的触发点,于细微处写出了自己的真情,抒发了对南通的喜爱。与学生共同开发写作资源的教学方法,建立了开放、自由、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更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基。
与此同时,情境作文教学法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走进田野,算是对情境作文最直接的体现了。在教学生写作游记类文章时,田野作文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策略。
(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