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E:提高教师抗逆力的模型及其启示

2019-04-18 10:47李天天田国秀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分析模型

李天天 田国秀

摘   要 “教师是21世纪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教师离职率的增加是我国与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研究发现,“教师抗逆力”是教师延长职业生涯、留在教学岗位并保持高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为了提高职前教师“抗逆力”,澳大利亚研究团队开发了“BRiTE”模型,即“澄清抗逆力概念(Building resilience)、优化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追求职业幸福(Wellbeing)、激发教师动力(Motivation)、注重情感催化(Emotions)”,用于教师教育教学,这也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教师抗逆力  教师教育  分析模型

目前学界关于教师抗逆力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其中“生态说”是较为新近且被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生态说”强调抗逆力运作过程中个体内在资源与外部环境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如果教师能够掌控并驾驭自己拥有的资源,就可以激发抗逆力。基于此,澳大利亚学者开展了“BRiTE(Building Resilience in Teacher Education)项目”研究,項目从开发教师资源入手,以模块为单位开设线上课程,旨在培养职前教师抗逆力。

一、BRiTE模型的缘起与实践效果

“BRiTE”项目是澳大利亚研究者为了促进教师质量提升、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提高教师留岗率等而开发的。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开发资源,帮助职前教师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强化抗逆力,最终有助于教师延长职业生涯,增进教育水平,优化教育能力。

1.BRiTE模型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急速发展,受科学发展、知识更新、人才培养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根据澳大利亚及多国报告显示,新教师入职的前5年里,有25%到40%的教师离开了这个岗位[1]。显然,教师流失是政府、社会和教育行业面临的严重问题,这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纷纷开始探讨这些教师离职的原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只找到教师的离职原因并不能根本遏制教师离职率的上升速度。于是学者们将视角转换为在高压环境下依然积极工作而且“蓬勃发展”的教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这些教师身上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抗逆力”。此后,在澳大利亚及部分发达国家广泛开始了以“抗逆力”为中心探索教师积极发展的研究,期间有不少学者给出过“教师抗逆力”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表所示。

综合定义显示,抗逆力是一种能力、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随着研究深入,澳大利亚学者确定了个人和环境风险以及影响教师恢复能力的保护性因素,并提出改善个人、学校和系统水平的建议。还建立了“四维模型”、“多纳圈模型”帮助教师认识个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通过项目调查教师抗逆力情况。比如来自Murdoch University (WA)、Curtin University (WA)和RWTH Aachen University(Germany)的研究团队主持的“保持冷静(keepingcool):构建教师弹性”项目,围绕调查和访谈数据,探究影响教师抗逆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站,将文献信息和相关书目在线展示,引导教师阅读,引领教师学习,促进教师改进,全面支持和推动职前教师抗逆力的学习与提升。

BRiTE模型的特色在于,超越以往研究停留于对“教师抗逆力”定义、风险及保护因素的综述和梳理,侧重在具体方法指导、自我评估,边学边做等方面下功夫。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运用客观问答、判断和自测等方式完成评估,帮助学习者不断自我了解,逐步加以改进,过程中学习,学习中提高。体现出较为典型的行动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取向。

除了学界,政府教育部门也意识到抗逆力对于教师的重要性。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通过建立教学和学校领导研究所(AITSL)、修改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等措施,试图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前和在职专业水平。标准中规定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学习所占比例的最低要求,确定了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及学科特定的课程和教学研究。虽然这些标准中提及了教师可能遇到的潜在挑战,但是没有直接指出何为“教师管理自身幸福的能力”即“如何构建抗逆力”。对此,教师教育部长咨询小组(TEMAG)提出了更多的建议。他们认为,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必须加强对教师学术技能的学习和个人素质(能力)的培养。这些建议肯定了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等重要性,强调了国家对教师素质的日益重视。不仅如此,这也为将来持续关注教师质量奠定了基础,并对BRiTE项目产生了直接影响。

2.实践效果概述

研究团队为了检测BRiTE的实践效果,以第一批参与者为对象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第一批参与者有两组参与者构成:一组为职前教师组,由144名职前教师构成;另一组为非职前教师组,由37名BRiTE的咨询小组成员构成。两组参与者被要求在八周的时间内按顺序完成模块学习。

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参与者们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如何评价这一模块的学习?”此外,非职前教师组还需要额外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个模块如何应用于教师教育项目?”

通过定性数据分析,职前教师肯定了BRiTE课程内容的优势:开发者尽可能地帮助参与者培养反思能力;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分析案例;提供大量的资源和丰富的信息。

在网络设计方面,优势包括:使用各种不同的媒体来呈现主题;引导学员自己建立个性化工具箱和清晰的逻辑与结构。职前教师还表示,他们将来会将模块所学内容运用于实践中。

非职前教师也从教师教育者角度肯定了BRiTE的优势:引起教师教育者认识到资源对于职前教师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教育者有效地使用《澳大利亚教师标准》及其他资源和平衡理论与实践。

除了研究团队对于第一批参与者的测试,从2014年网站建立开始,由于澳大利亚本地和国际上“抗逆力”概念的不断普及,BRiTE在线课程使用频率持续增长,澳大利亚本地一些大学已经将网站的模块学习内容嵌入到日常职前教师教育培训教学中,而且此网站还吸引了其他大学的研究团队及一些教育、心理等专业部门的关注。

二、BRiTE模型的框架内容解析

BRiTE项目的在线课程由五个模块内容构成,这五个主题的确定源于对“教师抗逆力”中保护因素相关文献的综述整理,五个主题即“澄清抗逆力概念(Building resilience)、优化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追求职业幸福(Wellbeing)、激发教师动力(Motivation)、注重情感催化(Emotions)”。

1.澄清抗逆力概念(Building resilience)

职前教师应当对抗逆力概念建立清晰的认识,并认识到它的动态性和多维性。这意味着职前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个人的优势和局限性,还要能明晰自己所掌握的外部环境资源,辨别出身边的风险因素,以支持抗逆力的实现。了解抗逆力的过程有助于职前教师思维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的转化,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拥有的优势资源上。

“B”作为第一个学习模块,解释了抗逆力的概念,并介绍了BRiTE模型的关键主题。此模块的目标是:让你展示你已经知道的关于抗逆力的知识;告诉你关于抗逆力的当前思考;解释为什么抗逆力对教师来说是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被促进的;让你能考虑到你在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工作抗逆力所具备的支持。

2.优化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梳理资源

人际关系在复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不能低估的。社交能力是支持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个人内部资源,人际关系的发展可以通过与同事、导师、学校领导以及校外的家庭、朋友和社交网络的互动完成。

“R”模块内容重在帮助职前教师梳理旧有的人际关系网络,使自己的人际网络能够更高效地支持和梳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使自己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此模块的目标是:维护支持网络;建立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

3.追求职业幸福(Wellbeing):制定策略

幸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社区都很重要。一般来说,老师都关心学生的幸福,但却忽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照顾好自己的幸福对个人、工作和生活的都有积极的好处。

“i”模块的强调的是教师通过制定一些列策略完成对自我的关注,关注个人职业的幸福指数。此模块的目标是:个人的幸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保持动力。

4.激发教师动机(Taking initiative):操作环节

动机是最初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它与个人内部资源(如目的感、职业感、效能感和主动性)相关,是抗逆力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动机策略包括目标设定和寻求专业学习。通过建立与他人的关系,获得他人(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的认可和学校的支持、信任,掌握自主权和有意义参与的机会,可以增强动机。

“T”模块的重点在于通过实践操作使教师在工作中获取满足感、信任感、安全感等,从而激发教师个人的动力。此模块有三个目标:解决问题;不断进行专业学习;有效地沟通。

5.注重情感催化(Emotions):核心要素

在关于教师抗逆力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情感特征的描述。控制情绪的能力和情商被视为重要的个人资源,高情商的表现包括乐观、充满希望、同理心和勇气等。

“E”模块是核心,因为它贯穿于前四个模块中,此部分重点在于帮助职前教师寻找适合的策略,管理运用情绪。此模块的目标是:加强情感意识;管理情绪;乐观。

三、BRiTE模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师要求的提升。所以我国现在教师生存状态与几年前的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似:教师压力变大,幸福指数偏低,倦怠现象频发。关注教师压力,提升教师能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抗逆力”水平对教师尤其是职前教师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但在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培养中并未涉及“抗逆力”相关内容,因此需要完善此部分内容。BRiTE是国际范围内教师“抗逆力”课程培训中较为成熟的模型,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教师教育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由于职前教师已经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大部分课程设置以教育者讲授为主,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受教育者大都选择被动接受。但是BRiTE模型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即让受教育者采用“主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BRiTE在每个模块的热身环节学习中,都安排职前教师写出自己在未进行系统性学习之前,对此模块概念的理解。填写完毕后,系统会展示出其他学员曾填写过的答案,并引导职前教师在后面的学习中完善自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学习自己发现对概念认识的不足,或者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2.注重对职前教师“抗逆力”观念的渗透

一般来说,新教师在刚步入工作崗位时除了要面临教学的压力,还要承担很多学校的事务性工作,这通常令他们“焦头烂额”,导致入职的前几年易出现倦怠、焦虑、无助等情绪,若不及时调整,离职现象随之就会出现。所以对职前教师的“抗逆力”培训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完全掌握运用抗逆力之前,需要对抗逆力理念进行完整的梳理。

首先,需要了解“抗逆力”的历史沿革。“抗逆力”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精神健康专业领域,早期研究重在识别儿童身上的抗逆力,之后又转向了对抗逆力因素的识别,以促进儿童和青少适应能力的发展[8]。而“教师抗逆力”的提出是在1999年,bondy等人对在黑人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白人进行了研究,文章描述了在社会重建课堂中教师抗逆力构建的重要性及意义,文章首次使用了teacher resilience一词,教师抗逆力开始受到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对“抗逆力”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使“抗逆力”变得更加多维立体,如“能力说”“过程说”“结果说”与“生态说”的提出。

其次,需要明確“抗逆力”对教师自己、职业生涯可能带来的益处和实践意义。研究表明,职前教师通过建立个人内部资源(如:动机、乐观等),认识并学会调动外部环境资源(如:改善人际关系和调动积极情绪),可有效地培养抗逆力,制定应对压力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达到积极发展结果,如对工作满意度的上升、个人幸福感的增强以及敬业程度提升等。

3.将职前教师放置真实情境中教学

在我国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其中提到通过创设情景更好地引导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与BRiTE设计理念相似,在BRiTE模型的后四个主题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获取幸福感(Wellbeing)、激发主动性(Motivation)、培养情感(Emotions)”的学习中均强调了“实践性”。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后四部分大量运用了案例分析、自测量表、提供建议等方式完成教学。

这种培训方式也得到了职前教师的认可,他们认为在这个课程中可以学到具体策略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这也提示我们在进行培训时,把职前教师放入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学,让他们挖掘、运用现有的资源解决现实困境。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抗逆力”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位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BRiTE模型无论从呈现方式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Productivity Commission.Schools workforce.Research Report[R],Canberra,2012

[2]Brunetti,G.J.Resilience under fire: Perspectives on the work of experienced,inner city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6,22(7).

[3]Oswald M,Johnson B.,and Howard S.Quantifying and evaluating resilience-promoting factors: Teachers beliefs and perceived roles[J].Research in Education,2003,(70).

[4]Patterson,J.H.,Collins,L.,and Abbott,G.A study of teacher resilience in urban schools.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4,31(1).

[5]Sammons,P.,Day,C.,Kington,A.,Gu,Q.,Stobart,G.,and Smees,R.Exploring variations in teachers' work,liv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upils: Ke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rom a longitudinal mixed-method study[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7,33(5).

[6]Tait,M..Resilience as a contributor to novice teacher success,commitment,and retention[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08, 35(4).

[7]Ryan,M.L.,Shochet,I.M.,& Stallman,H.M.Universal online interventions might engage psychologically distressed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are unlikely to seek formal help[J].Advances in Mental Health,2014,9(1).

[8]Wang,M.C.,Haertel,G.D.,& Walberg,H.J,(1994).Educational resilience in inner cities[R].Hillsdale,NJ:Erlbau.

[9]Johnson,L.,Adams Becker,S.,Estrada,V.,&Freeman,A.(2014a).NMC Horizon Report: 2014 HigherEducation Edition. Austin,Texas:The New Media Consortium[R/OL].Retrieved from New Media Consortium http://cdn.nmc.org/media/ 2014-nmc-horizon-report-he

-EN-SC.pdf

[10]Fantilli,R.,& McDougall,D.A study of novice teachers:Challenges and supports in the first yea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25:814-825.

[11]AITSL(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2011a).Australia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Educational Services Australia:Victoria.

[12]AITSL(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2011b).Accreditation of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Australia: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Educational Services Australia: Victoria.

[13]Mansfield,C.F.,Beltman,S.,Price,A.,& McConney,A."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Understanding teacher resilience at the chalkfac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357-367

[14]Johnson,B.,Down,B.,Le Cornu,R.,Peters,J.,Sullivan,A.,Pearce,J.,& Hunter,J.(2014).Promoting early career teacher resilience: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acting.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J],2014,20(5):530-546

[15]Mansfield,C.F.,Price,A.,McConney,A.,Beltman,S.,Pelliccione,L.,& Wosnitza,M.(2012).Keeping Cool: Embedding resilience in the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dney[EB/OL].NSW:Offic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Retrieved from http://www.olt.gov.au/project-keeping-cool-embedding-resiliency-murdoch-2009.

[16]Gu,Q.The role of relational resilience in teachers' career-long commitment and effectiveness[J].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2014,20(5):502-529.

[17]Le Cornu,R.Building early career teacher resilience: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J].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3,38(4):1-16.

[18]Thieman,E.B.,Henry,A.L.,& Kitchel,T.Resilient agricultural educators:taking stress to the next leve[J]l.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12,53(1),81-94.

[19]Hong,J.Y.Why do some beginning teachers leave the school,and others stay? understanding teacher resilience through psychological lenses[J].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12, 18(4).

[20]Kirk,J.,& Wall,C.Resilience and loss in work identities: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some retired teachers' work-life histories[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10, 36(4).

[21]Steward,J.Sustaining emotional resilience for school leadership[J].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014, 34(1).

[22]Le Cornu, R. Building early career teacher resilience: the role of relation- ship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3, 38(4).

[23]田國秀,李东卉.教师抗逆力研究的三个模型:比较与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 2017.

[24]赵抒.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商业文化, 2016(22).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分析模型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全启发式语言分析模型
大功率型EPS控制器热分析模型的研究
IFC4结构分析模型应用技术
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