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鹏 耿阳婕 杜媛英
摘要:工程训练中心“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工程训练中心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大工程背景,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学生工程意识、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有着其他实验室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果,对工程训练中心承担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优化,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及开放机制。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训练有机融合,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及PDS(PLAY,DESIGN and STUDY)创客空间等“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使工程训练课程从单一技能训练建设成为“一教三创”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
关键词:工程训练“一教三创”;平台构建;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3-0134-03
一、前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學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计划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迫在眉睫。工程训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是实施工程实践教学的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作为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大力开展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为抓手,以“一教三创”的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资源为平台,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重构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
二、优化教学资源,构建“一教三创”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
工程训练中心在高等工科院校具有学科交叉及大工程背景的优势,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心结合实验室建设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大工程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全校性的创新实践和课外科技制作活动有机融合于实践教学活动中,确定了“自主学习、夯实基础、能力优先、目标培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训练教学体系,实现了教学层次分明,课程针对性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学生学习及创新创业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各类实训室、创新创业实验室及PDS创客空间)这一平台,以科技创新班、科技社团及创新创业团队为载体,总结出提升学生工程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方法,使中心服务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功能日益完善,实施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学校与社会对接”的三个育人模式,提出“三层次三模式一平台”的创新性实验教学理论,中心对内服务于教学、创客活动、科技竞赛以及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了有我校特色融“基础、综合、创新创业”三大模块、递阶式“一教三创”工程训练为一体的教学平台。[3]
三、精准课程设置,创建“一教三创”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心在原金工实习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深度融合金工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等教学资源,按照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工程教育的要求,科学设置了工程训练创新创业教学模块,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立项目、建平台、创机制”的工程训练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战平台,建立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技能训练、创新创业项目实战培育”三大类课程为一体的“一教三创”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4]“一教三创”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系统性与综合性,由实践训练、在线学习两部分组成,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贯穿到教学中,配套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办法,从2013年开始,在金工实习教学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文件,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配套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和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建设,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了大学生创新课、大学生KAB创业训练、大学生创业基础等14门创新创业相关选修课程,每学期选课学生1000余人。每年举办十余项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同时还组织创业沙龙、沙盘模拟经营、校园路演等活动,在PDS三创基地,定期开设技术公开课,供创客们分享创业经验,在交流中激发创新灵感。使学生利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大幅增加,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创新创业训练,具备较强的工程素质、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和能力。
通过搭建“一教三创”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创新创业“启蒙、训练、实战”三大教学模块为主线,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以行之有效的机制为保障,构建了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一教三创”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强化开放共享,搭建“PDS”众创空间三创基地
中心PDS(PLAY,DESIGN and STUDY)众创空间是学校的三创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客教育基地联盟成员之一,以营造校园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动为主线,以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通过创新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运行机制方面,形成了“坚持问题导向,整合集聚资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的基本建设思路。从而通过机制体制创新,鼓励教师和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学生创客活动,实现高校与协同单位在统一目标下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和整合,形成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高效协同的创新环境,有力推动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提升。[1,2]
創客教育不仅要进行构想层面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做中学”的创新教育新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力,培养跨学科的知识创新学习方式,突破传统意义的学科门类,根据需要跨学科的学习。中心创客空间集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加强师资队伍双创教育教学能力与意识,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支持经费及实践平台运行经费的投入,形成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与用人单位协作,调动用人单位对创新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网络资源开展PDS众创空间创客活动,让广大师生通过对网站的浏览,对科技创新实验室建立感性认识;为学生讨论、交流及学习提供空间和平台,联系创新项目需求及交流互动;工程训练中心创新班的招新窗口,不断吸引真正热爱技术开发、喜欢动手实践的maker加入创新班;记录开放创新实验室的点点滴滴,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培养科技创新实验室的精神与文化,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科技竞赛进行网络宣传;及时进行校友捐助科技创新实验室创新创业核心动力基金的公告信息公示。
五、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学校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了学分制改革。中心在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建立学分制,并配合学校要求:(1)制订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探索针对创新创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转换机制,将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及自主创业等活动转换为必修课学分。(2)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鼓励开展以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头脑风暴等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推行以完成大作业、综合实验项目、综合设计作品等方式为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3)设立并实施第二课堂,充分利用中心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并修满第二课堂的学分。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能力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为了提升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中心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实力。(1)通过聘请校外企业家、创业成功者等在校内举办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和师资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培训,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2)通过校外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精准辅导,带动校内创新创业导师能力的提升。(3)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工的作量按课程教学工作量进行兑现,对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奖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七、实施“一教三创”教学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硕果
2013年以来,学生参加的“挑战杯”创业计划、机械创新、工程训练综合能力、机器人、电工电子等大赛累计获奖300余项。学校每年投入150万元,支持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凡经过学校立项的项目,根据级别不同会有2000、3000、5000元的资助额度。2016年学校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0项,结题2015年项目98项。每个项目都经过了完整的培训、路演、答辩等环节。PDS创客空间累计入驻创业团队和企业36家,成功培育出了如:海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盈美奇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致开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创新班(PDS创新团队)于2016年2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联合命名为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PDS众创空间于2016年9月被科技部批准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
八、结语
高校三创教育是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意等思想通过现代技术付诸实施,具备相关学科交叉、互动与合作、获得与分享成果、协同创新等特点。构建“一教三创”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成果应用为发展方向的。只有促进校内外的三创教育资源汇聚,建立完善三创教育评价机制,鼓励广大师生开展三创活动,利用产学研协同发展新思路,探索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进课程、立项目、建平台、创机制”及“基础、综合、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才能打造出“一教三创”的教学体系及完善高效的“三创”人才创新创业及创客教育实战平台。
参考文献:
[1]崔研.大学生创客培养困境及出路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33-35.
[2]步德胜.高校创客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73-75.
[3]刁衍斌,张育广.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业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9):71-73.
[4]江学焕,梁玉红,黄海波,等.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学科竞赛与教师科研结合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4):182-18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Teaching Three Creates" Engineering Training Teaching Platform
ZHAO Tian-peng,GENG Yang-jie,DU Yuan-ying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4,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platform of "one teaching,three creation"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i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people innovation".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relies on the rich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background of large engineering,for strengthen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model reform,cultivate engineering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strengthen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students which can not be replaced with other laboratories.Through continuous research and practice,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construction,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have been reorganized and optimiz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s undertaken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improv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open mechanisms.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and strive to achie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training organic integration,"a teaching thre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aboratory and PDS (PLAY,DESIGN and STUDY) guest room space was established,so that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s from a single skill training into a "one teaching,three creation" modern engineering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Key words:engineering training "a teaching three creates";build platform;practical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