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可昌
(郑州市骨科医院 手外一科,河南 郑州45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及康复门诊常见慢性疾病,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产生以腰痛、肢体麻木为主的一系列症状,导致患者腰部形态改变及腰椎功能障碍。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升高,逐渐成为一种“都市职业病”,多发于司机、白领等久坐的职业人群[1]。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尚无特效方案,本研究采用中医理疗手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标准:经症状体征、CT、MRI等检查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2];腰部生理曲度改变,包括腰部僵直、生理前凸消失或脊柱侧弯;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精神类疾病患者等。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29~55岁,平均(40.61±4.39)岁;病程1~4年,平均(2.11±0.72)年。观察组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31~53岁,平均(41.11±4.63)岁;病程2~3年,平均(2.06±0.8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治疗,选穴:环跳、承山、委中以及患椎附近2个夹脊穴,嘱患者取俯卧位,选穴部位常规消毒,环跳穴深刺2~2.5寸,使针感向双腿放射,夹脊穴、承山穴进针1.5~2寸,得气为度。采用KWDⅡ-808型脉冲针灸治疗仪,使用连续波,频率为3 Hz,电流强度以患者承受能力为度,3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电针基础上加用整脊手法治疗,步骤如下:①腰椎顶点旋转复位:嘱患者取侧卧位,左下肢自然弯曲,右下肢屈髋屈膝,操作者面对患者而立,操作者右手从患者左臂上方进入,腋下穿出,肘部放于患者肩前部,中指放于错位的腰椎棘突处,左臂自然弯曲,左肘部放于患者右侧髂嵴上方,两周相反方向用力扳动,使腰部被动扭转,逐渐增加活动幅度;②俯卧旋腰法:嘱患者取俯卧位,两腿稍分开,操作者站于患侧床边,一手掌跟顶住患者腰椎棘突,一手臂从患者大腿下伸进,将患者双腿抱起,嘱患者伸展髋膝关节,以患椎为支点将下肢旋向后外侧,逐渐增加腰部旋转幅度,可听见弹响声发出;③按腰提扳法:嘱患者俯卧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床边,一手按压患椎棘突,一手依次向背侧提扳患者对侧的肩部和大腿,使腰部后伸、旋转至最大程度;④握踝伸腰法:嘱患者俯卧位,操作者站于患侧床边,一手按压患处棘突,一手依次握住患者两侧踝部,慢慢向上提拉,使患者腰部后伸旋转至最大程度。上述手法隔天进行1次,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疗效判定: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评估治疗效果。痊愈:腰腿痛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恢复率≥90%;显效:腰腿痛症状、体征减轻,功能基本恢复正常,90%>恢复率>70%;有效:腰腿痛症状、体征减轻,功能明显改善,70%>恢复率≥30%;无效:症状体征未见好转,恢复率<29%。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下腰痛评价表(JOA评分)评估患者腰椎功能,评分越低代表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评分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比较两组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变化,采用Seze测量方法,在侧位X线片上,自T12椎体的后下角至S1的后下角连线,此线与腰椎各椎体后援的弧线形成一弓,弓顶即此弧的顶点,正常此顶点在L3上,弓顶距离即为顶点至上述连线垂直距离。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4.55%;观察组患者痊愈15例,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8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482,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VAS评分比较(±s,分)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t=8.2911,33.9448,P<0.05。
组别 时间 JOA评分 VAS评分对照组(n=55) 治疗前 8.36±1.74 8.11±0.64治疗后 14.11±2.53 5.73±0.49观察组(n=56) 治疗前 8.41±1.19 8.07±0.68治疗后 19.07±3.66 3.29±0.22
两组患者治疗前腰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腰椎生理曲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生理曲度变化比较(±s,mm)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生理曲度变化比较(±s,mm)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t=24.6615,P<0.05。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5 7.11±0.53 10.35±0.88观察组 56 7.12±0.55 15.31±1.2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为腰椎间盘核心部分,纤维环将髓核、软骨板包绕为上、下两部分[4]。坐姿不当、腰椎结构退变、继发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诱因,腰椎力学结构失衡是该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腰椎退变使腰椎力学结构紊乱,表现为腰椎生理曲度改变和腰腿疼痛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中属于“腰痛”“痹证”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腰痛是由肝肾不足,肾气亏虚,或外邪侵袭,或外力损伤,致瘀血内阻,痹阻经络,气血失运,络脉不荣所致,疼痛为该病的主要症状。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的基础上,通过在针上连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5]。夹脊穴乃经外奇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夹脊穴处于相关脊椎下方的脊神经后支及动静脉丛分布区,可支配相关部位痛觉、知觉、运动、反射等功能。针刺该穴可直接刺激相应神经,且通过兴奋大脑皮层提高痛阈,发挥缓解疼痛的功效。此外,电针刺激能使局部肌肉受到规律电刺激,从而刺激肌肉产生规律性收缩和松弛,松解肌肉黏连和挛缩,缓解局部疼痛。
整脊医学是通过分筋弹拨、按压梳理、脊柱定点旋转复位等手法,作用于腰背及脊椎,以达到促进督脉气血和畅、加快患椎恢复的目的,从而治疗脊椎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的一种方法[6]。其中腰椎顶点旋转复位手法是整脊手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其可促使患椎的椎间隙、纤维环、椎间韧带等发生旋转、牵拉,通过对突出髓核产生周边性压力,使突出髓核易于回纳,通过纠正偏歪的棘突,使椎体关节得以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还可调整腰部神经通道,松解神经根粘连,利于关节复位,解除滑膜的嵌顿并消除不良刺激,从而缓解疼痛。俯卧旋腰法、按腰提扳法、握踝伸腰法具有滑利关节、解除肌肉痉挛、整复骨错缝等作用,能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增强脊柱稳定性。总之,整脊手法通过纠正小关节紊乱,改善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解除滑膜嵌顿,恢复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疗效持久[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后JOA评分、腰椎生理曲度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通过微量电流作用于局部穴位肌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疼痛等症状具有明显效果;手法整脊可恢复腰椎生理曲度、改善腰椎功能,弥补了电针改善腰椎曲度及腰椎功能的不足。二者协同作用,扬长避短,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