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研究特征与热点综述
——基于CNKI文献的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2019-04-18 03:18姚建峰田生湖崔同宜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区域

姚建峰,田生湖,崔同宜

(云南财经大学 滇商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221)

“我国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推进,中国区域经济也正在经历大布局、大棋局、大格局”[1]。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为《愿景与行动》),以国家意志将“一带一路”确定为国家重大战略。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到“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考量和探索。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作共赢,也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有力推动区域经济格局重构[2]。“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迅速实施和落实,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可以说把区域经济发展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即是区域经济实践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相关学术成果已经开始涌现,并持续增长。然而,该主题研究呈现出怎样的整体风貌,如研究主体的分布特征、合作研究的开展情况、涌现出那些研究热点等问题很少有学者关注。鉴于此,本文将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等方法,直观的呈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研究的整体图谱,以期在整体上把握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研究热点,发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理性思考应对策略,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自2005年陈悦、刘则渊等将知识图谱概念引入我国以来,利用知识图谱及其软件作为研究工具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它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显示了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3]”。本文所采用的Cite Space 5.0正是将知识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图谱可视化的分析软件,它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程超美教授,基于科学发展模式理论、结构洞理论、科学前沿理论、信息觅食理论等研究开发的,专门进行某一特定知识群或科学领域研究状况分析和引文空间分析的知识图谱软件,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科学计量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教育、军事等学术领域。

本文以“一带一路”和“区域经济”为关键词在CNKI 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检索式为“主题=一带一路and区域经济”,共检索到1579篇文献,剔除征文启事、资讯、会议通知、行业动态和书评等,有效样本文章1565篇(检索时间截止2017年12月30日),其中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 期刊的文章有336 篇,占比21.46%。将样本文章题录信息保存为Refwork格式,并对关键词进行格式化处理,以保证关键词表述的统一性。然后将题录信息转化成专用格式,利用Cite Space5.0 软件进行作者合作情况、研究机构分布、载文期刊和高频关键词等知识可视化分析。具体数据处理过程见图1所示。

图1 数据获取与处理过程

二、研究结果

(一)年发文量趋势

一个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基本可以反映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年度发文量也是考察该领域研究现状及其趋势的一个基本指标。2013年9月、10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便陆续有学者把区域经济发展纳入“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研究;2014年文章产出不多(30篇),处于新生事物发展的“孕育期”;2015年文章数量急剧增长,达到460 篇,是上年度发文量的15 倍之多;2016年发文量持续增长,达到522 篇,相较而言增长速度放缓;2017年达到553 篇,依然保持平稳的增长。总体来看,作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一个特定研究对象,区域经济研究年度发文量能够高位保持在500 多篇,且按年度持续增长,这不仅反映出学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热切关注,也体现了学者们对经济政策把握的敏感性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使命感。年度发文量如图2所示。

图2 年度发文量统计

(二)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参与该主题研究的作者共有1178人,发文量大于2篇的作者有87人,占比7.38%。图3是我国进行区域经济研究的作者合作情况,图中字体大小表示作者的发文量,字体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大;名字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的合作情况,线条越粗表示作者的合作精密程度越高。由图可知,王娟娟、刘国斌、李伟、李新、刘卫东等是该领域高产作者,其次是张可云、陆胜利、张磊、张建平等。而除了郑宇轩、陈伟和杨达以及顾永明和邵四华组成的两个团队呈现明显合作关系外,没有更多明显建立合作关系的学术团队。这种情况反映出,该领域研究者倾向于独立研究,或者是研究者对区域经济问题关注的持续性并不高。

图3 研究者合作情况

(三)研究机构分布

从研究机构图谱(图4)可以看出,关注该主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已经凸显,且新的研究力量在不断涌现。从一级单位来看,位列前三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 篇)、中国人民大学(20篇)、国家发改委(15篇)。吉林大学(14 篇)、新疆财经大学(11 篇)、中国人民银行(11篇)、云南大学(8篇)和云南师范大学(7篇)等紧随其后。从二级机构来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该领域的关注度最高、成果最为丰富,其次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山西财经大学以及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等。从研究机构所在地域来看,这种关注度与“一带一路”倡议部署中的地区区位优势存在明显相关性,且这些机构主要是当地的财经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经济学院(研究院)。从研究者合作和研究机构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该主题研究力量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针对性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凝聚力。

图4 研究机构分布

(四)载文期刊分析

刊载该主题文章的期刊共有509 家,其中载文量超过3 篇的期刊有84 家,占比16.5%。表1统计了载文量在8篇及以上的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只有《经济研究参考》和《商业经济研究》,其他均为普通期刊。

(五)高被引文献分析

该主题学术文章被下载次数达40 多万次,被引用次数达2554次,被引用次数超过10次的有45 篇。其中被引次数排在前十的文章见表2所示。“一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文献在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4],同时也说明这些文献是该领域重要的知识流源,进一步研究中应当重视这些文献作者所持的理论观点。

(六)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与提炼,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和聚类分析,能够有效获得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5]。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说明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知识单元越受学界关注。除了“一带一路”(频次为347)和“区域经济”(频次为284)两个检索词外,本文提取的频次高于10 的关键词如表3所示。

关键词聚类是将联系较为紧密的关键词划分成一个类团,由这些关键词表征的知识单元共同表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中设置时间片为1年,并将出现频次前30%的关键词作为分析单元,采用路径探索算法(Pathfinder)进行网络修剪,阈值(threshold)设置为10,共得到11 个聚类(图5)。一般来说,“Q 值在[0,1)区间内,Q>0.3 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在0.5以上,认为聚类是合理的”[3]。本文在聚类分析时的模块值Q=0.7105、平均轮廓值S=0.5388,因而该聚类是合理有效的。

表1 载文期刊分布

表2 被引次数前十的文章

表3 高频关键词排序表

这24个关键词基本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为了进一步说明某一关键词所表征的知识单元在整个主题领域中的重要性,需要统计关键词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值越大的节点,表示其在知识网络中占据着越重要的位置,在知识结构演变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一般认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在网络结构中位置就比较重要”[6]。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共有30个(表4),其中“互利共赢”、“发展战略”、“亚欧大陆桥”、“海上丝绸之路”等关键词的中心性较大,说明这些关键词在研究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桥梁中介作用。

表4 关键词中介中心性排序表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通过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结合聚类汇总表和聚类报告可知,该主题下的研究类团共有11 个,其中有6 个类团具有明显的聚类效应,说明这6 个类团表示的知识领域是当前该主题的研究热点所在,分别是#0、#1、#2、#3、#4、#5。各类团的构成关键词和热点概括如表5所示。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主题研究的基本特征

该主题年度发文量高位保持在500 多篇,学术界整体上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很是关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持续关注该主题的研究者并不多。通过作者合作情况分析可知学界多倾向于独立研究,发文量在2 篇以上的作者只占全部作者的7.38%,则反映出大部分学者对“区域经济”研究的持续性并不高。王娟娟、刘国斌、李伟、李新、刘卫东等是该领域高产作者,其中刘卫东等也是高被引文献作者。总体来看,除了少数学者持续深入钻研外,学界还存在为快速生产科研成果而开展该主题研究的功利主义倾向。刊载该主题文章的期刊也较为分散,共有509 种。载文最多的《区域经济评论》、《商场现代化》和《商》等均为普通期刊,载文较多的核心期刊只有两家。重视该主题研究的机构分布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区位优势”或“地缘优势”存在明显相关性。地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地区的研究机构数量较多,且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发文量位列前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国家发改委均来自北京地区,另外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成果也较为突出。西部地区的大学较多,主要有新疆财经大学、西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东部地区的机构包括吉林大学、辽宁大学、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等。而中部地区的大学等研究机构对该研究主题的关注明显较少。

表5 聚类分析核心关键词与热点概括

“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学,它还涉及到教育、文化、政治、政策等多个领域,未来应该搭建更多的跨学科、跨领域,乃至跨国界的合作研究平台,引导和促进机构间横向协作,促进合作研究,提升综合性研究成果质量。设立“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项研究课题,以引导和保证学术研究的持续性。课题立项适当向具有特定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的边疆地区倾斜,以激发边疆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和“区域发展”研究的积极性,其研究成果也能为边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建议和智力支持。本文研究主题在总量上体现出研究热度,且核心期刊载文占比近27%,但是从单个核心期刊来看,仍然没有发挥出研究方向引领和特定思想交流的平台价值。因此有条件的核心期刊可通过设立“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专栏,向领域内专家约稿、制定出版计划、公开约稿等方法和途径,不断提升期刊影响力,努力把期刊打造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库型交流平台。一个学者只有对某一主题持续的、持久的、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真正突破学术难点,为破解实践难题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建议研究者个体注重树立持续研究的主观意识,深入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现象背后的规律,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二)研究热点分析

根据关键词聚类图谱和聚类报告,以及表4和表5统计的高频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性,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研究热点依据关注热度概括为6 个方面: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带建设与对外投资、贸易通道建设、旅游事业发展、基建项目与人民币国际化、文化与教育。

1.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趋同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而且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并延伸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7]。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包括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两个层面。制度因素主要包括:(1)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央统筹规划各地方经济发展,而缺乏市场化导向;(2)各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大力支持纳税能力强、就业支撑强的产业,这些产业具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特点;(3)各地方政府对区域内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以提高产业竞争力,避免区域外产业的冲击。非制度性因素主要是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产业环境的相似性以及产业技术水平相当等。产业结构趋同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壁垒障碍。发展战略研究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前提,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落实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同时,“产业结构决定了一国生产能力的构成,决定了该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优势与劣势”[8]。近年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不仅推动国内区域经济向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国际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步伐,“调结构、转方式”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

2.经济带建设与对外投资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两个维度丰富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空间感和层次性,并将海洋经济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实行陆海统筹发展”[9]。经济带建设和对外投资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和条件。经济带建设为对外投资,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打开便捷通路、开拓投资环境,而对外投资又为进一步的经济带建设提供财力支持。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对外投资的意义主要在于:(1)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带动过剩产品的出口,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压力,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10]。(2)加快沿边区域合作进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有些还是欠发达国家,整体上存在货币优势不足、汇率波动频繁、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具有外部投资的直接需求,这种需求正是加快沿边区域合作进程的源动力。国家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其目的就是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投融资支持渠道,重点推动对外投资,进而推动实现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新局面。

3.贸易通道建设

该研究热点与热点#5(基建项目与人民币国际化)联系较为紧密。“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重要任务。就贸易通道建设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路网”建设和物流体系建设两个方面。“路网”建设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运、水路以及光纤通路,“对外通道建设是与邻国深化交流与合作最基础的条件和贸易便利化最基本的要素”[11],可以说贸易通道建设,尤其是“路网”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首要任务,甚至是前提条件,《愿景与行动》也将其确定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倾向于主张构建“国际大物流体系”,并倡导“抓住服务规模扩张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双重机遇,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物流体系,提高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和水平”[12]。贸易通道建设不仅是海陆空等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贸易机制建设、风险规避措施以及统一相关标准等内容,还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将互联网+高效运输、智能仓储、智慧物流等新理念、新模式创造性的融入贸易通道建设中,将运输、管理、协调等各方面成本的最小化工作完成在顶层设计的源头。

4.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是促进我国各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边疆省份旅游业甚至是重要支柱型产业之一。我国是旅游大国,但并非旅游强国,旅游业也在经济转型中不断寻求和尝试新的机遇与出路。“一带一路”倡议为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有效激发了旅游业发展活力:住宿、休憩、购物、娱乐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来新高潮,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旅游景点和产品开发日益国际化,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日渐提升。同时,全国各地旅游人数和收入增长出现新的平衡。华北、华东是我国传统的旅游胜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西部地区不仅吸引了大量东部地区游客,同时也吸引并提升了入境游客的比重。“西部地区旅游人均消费在2016年增长率为全国最高,显示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制度影响效应”[13]。旅游事业在“一带一路”倡议关照下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1)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吃住行等基本旅游消费占70%-80%,购物占比20%-30%,娱乐消费占8%左右,基本消费比重过大,而精神消费比重偏低[14];(2)信息技术应用有待加强。旅游信息平台除了订票缴费等功能外,还应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消费者偏好等以针对性推送建议旅游路线,采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可在信息平台预览旅游线路和景观,以激发游客旅游意愿、提升旅游满意度。

5.基建项目与人民币国际化

这一热点主要侧重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核算手段的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是驱动发展的车轮,是“互联互通”的重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早期甚至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流动的便捷性,目前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和通信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以基建项目为载体分步进行,其贸易核算便利化的诉求就在于人民币国际化。国际区域合作“需要实现经贸往来中计价核算货币的统一,流通货币的不同会使得资本在不同货币区域流动时面临汇率风险,使得预期收益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不利于资本的跨境流动”[8]。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基建项目资金核算的现实诉求,更是国际区域协同发展中促进贸易往来、人员交流、文化交融的必然要求。人民币“走出去”战略要以基建项目为抓手,先实现人民币周边化,再逐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最后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6.文化与教育

这一热点相较于其他热点聚类较为松散,出现时间较晚,侧重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文化和教育的功用价值探讨,尤其是如何进行教育变革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包含经济贸易、区域秩序、人文交流三方面的内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15]。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16],而文化和教育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人才,尤其是外语类、经贸投资类、技术类以及国际化项目管理类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言: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资本、劳动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17]。文化是感染、规范以及提升民族凝聚力和人才战斗力的价值风向标;教育则是提升人才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必然选择。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文化和教育找准适合“一带一路”建设的着力点和契合点,也要求文化和教育在国内区域和国际区域重构中发挥价值引导,并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结束语

本文从多个角度清晰的呈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整体图谱,有利于研究者发觉和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基本特征和热点趋向。但本文只分析了国内研究现状,如果能够加入国外研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能会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正是后续研究需要完善的地方。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区域
分割区域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区域发展篇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