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要:在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两者对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两者协同不仅可以使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更加充实,指导意义更强更全面,而且还能使高职思政教育焕发新的活力,文章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如何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但是,在现有的高职教育中两者过于分离,导致思政教育脱离高职学生实际创新创业需求,难以融入他们的生活;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思想政治指导,变得过于单薄功利和松散,因此,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内涵
协同育人理念起源于欧洲。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协同学”概念,他认为世界的统一既在于它们微观构成的单一性,也遵从其宏观结构规律的普适性。赫尔曼·哈肯于1987年提出“协同学”的含义:协同学不仅指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运作,还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协作、碰撞,进而产生新的学科思维。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教育就是将思政教育的各个要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进行融合,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拥有巨大的能量,打破过去那种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径渭分明的局面,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更加注意整体效果的提升以及整体功能的发挥,属于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其能有效避免在思政教育中或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各自为战和单打独斗的状况。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是校内这两个相关各部门运用合作与协同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本质是两者教育方式以及教学资源的开放,是对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功能、价值、本质的追求和认识,是以项目导向以及任务驱动方式来开发的教育实践。
二、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的可行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教育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都是为了培养高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高职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的看待历史,如何正确的认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当中。如何正确的认识世界和国际合作。其根本目地是培养具有中国精神、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和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助力。在提升大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锻造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同属于素质教育范畴,两者完全可以协同。
(二)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涉及对大学生的意志力锻炼、品质培养、信念确立和习惯养成等内容,是大学生所有成长行为的前提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其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能力和开拓拼搏的精神意识。思政教育为双创教育提供思想信念的支持和保障,高职学生一般来说,在意志力、习惯养成方面稍有欠缺,但其动手能力可能强于普通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此方面恰好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丰富和更具有活力的教育内容。思政教育偏重理论,有些曲高和寡,导致很多高职学生缺乏学习思政的热情,使思政教育的远大作用难以直接体现;而双创教育偏重实例实操,缺乏精神和思想,显得空洞和急功近利。在大学生中缺乏存在感。两者之间的优点和不足刚好可以互补,具有高度切合性。同时,由于两者是同一对象群体,所以在教育方法上都具有对当代大学生大数据思维、自媒体习俗的兼顾,都需要从群体特色和个体特色方面开展不同的教育方案。所以,在教育方法上两者具有先天性的一致性、切合性,又有后天性的整合、互补性。概括来说,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的就业和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双创增加其实用性和贴近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实例实教导致大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双创教育,需要思政来为其矫思想态度确立正确学习方法,进而真正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三、高職思政教育如何与双创教育有机结合协同育人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教学内容上互相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就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全面的融入到了思政课。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在绪论“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中,融入新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的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并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给学生布置作业,做三年学习规划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点评,老师点评,使新生上第一堂课即接受到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在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中,请学生思考青春应该做什么,青年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找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鼓励学生在面对人生考题和时代考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断丰富自我内涵,提升自我素养,在实际工作中脚踏实地,大胆创新,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自我成长和进步的前进动能,不忘初心,追求梦想;在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中,以“坚定理想信念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为专题讲授“青年时光要用来干事创业、辛勤耕耘,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主题。在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系统讲授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励学生勇做改革创新生力军;在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开展了以“学习创新创业先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开展职业角色扮演实践活动,进行创新创业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系统讲授了企业法和创新创业过程中开办企业的几种类型和作为企业法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遵纪守法,树立法律思维,维护法律权威等。把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及相关要求融入到全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教育平台。
(二)建立基于思政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平台
思政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只对少数几个想创业的学生,而是全体大学生都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有1个学时18课时的实践教学学分,而且实践教学要求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借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润物细无声的开展。在全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建设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客平台,让学生们在实际创新创业的工作中,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教育、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教育,在学生的体验中进行教育往往比课堂上的灌输更有效果。
(三)鼓励思政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老师
在一对一的创新创业指导中,师生之间的信任度更高,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政教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目前思政教师很少参与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去,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活动中,有不少专业老师指导声影,但很少有思政教师的指导,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把创新创业教育看成为一门专业技能课,好像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脱离的,因此造成了当前这种局面。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黄琼珍.“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7(07).
[2]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
[3]梅晓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