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麟
摘要:《荷塘月色》此篇文章是课本的经典文章,对于此篇文章,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将其作为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竞赛文本,笔者在旁听完六节课后,将老师们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比对、融合,通过教研对文本再一次的进行分析,希望對教师课堂教学能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荷塘月色》;教学;思考
一、文章脉络
很多老师习惯于按照作者场景转换的顺序进行梳理,从院子到小煤屑路到荷塘最后回到家中的过程,笔者认为也可从两个“忽然记起”与“又记起”对全文进行梳理,忽然想起——荷塘月色,忽然想起——六朝采莲,于是又想起——家乡采莲。前者根据作者行程进行梳理,后者更接近于作者的情感脉络。
对于情感脉络作者经历了由不宁静到宁静再到不宁静的一系列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也是作者心路历程的体现,这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写景部分的描写,不单单体现作者宁静的内心,不能处理为单一宁静内心的描写,实则在其后也包含作者内心不宁静的写照,可从转折词中考虑突破,例如:“但我认为这恰似到了好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等这样的转折进行分析,在“但”或“而”字之前的含义并不明朗,转折之后作者都较为接受现在的状况,没有月光是不好的,但今晚确是淡淡的,虽在夜晚看不到颜色,但叶子却在不鲜亮间增添几分额外的样子,月色在树叶下虽不均匀,但在光影之间变换出更多的风景。
当然,在转折关系中不包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笔者认为可以用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意识,,的论断进行解释,作者后两部分的描写都为虚写,可以说是潜意识,就“冰山理论,,而言,这种虚写恰恰是作者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作者由于和妻子的关系,心情一直不是很好,一直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安慰他陷入挣扎之中,努力地去释放自己,获得解脱,所以,只要一回到现实,朱自清还是烦乱了,几个孩子妻子都需要自己去抚养,需要开支,加之家中由于继母的挑唆,朱自清父亲与学校校长关系较为亲密,朱自清的工资从来都是邮往家中,以至于朱自清的邻居金岳霖还常常救济他们一家。经济上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以及与妻子的关系都让朱自清陷入苦闷,仿徨,写景是为了解压,情感却一直是波澜起伏。
二、赏景析情
对于写景的赏析,笔者认为还可以通过与朱自清的字结合起来,朱自清字佩弦,弦是紧紧绷着的,佩在身上自戒,恰似作者性格的展现,在不断地自我调适中,始终含有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哀愁。景色也同样是朦胧淡雅,适度却又不张扬,在静谧之中舒展。
对于技巧讲解方面,也主要从写景段下手,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虚实结合、博喻、通感等。这里博喻,较好讲解。通感在教师的启发下也能答出来,但在这里需注意通感与比喻的区别,好多教师喜欢举“他的笑甜甜的”,通感不是特殊的比喻,通感是一种移觉。
原先课本中去除的地方,例如:“刚出浴的美人”及后面的《西州词》等,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原因及时代因素,杜绝谈情说爱,这类比较“露骨”的字眼,也有教师抓住原先删减的部分进行讲解,走入文本。
三、主题争议
文章主题思想,在这里存在一定的争议,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文章中作者的不宁静既有着作者婚姻爱情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反革命政变,作者一直以来认可的五四新思想,但革命是需要牺牲的,此时的朱自清还未能完全抛开一切,他是知识分子,不是革命者。
另一部分教师认为仅仅体现爱情,从朱自清与妻子的关系,以及后面文章的两首诗来看,作者的不宁静仅仅是爱情婚姻的原因,若加上社会的原因,后两首诗未免会有牵强。主要理由是从朱自清写的《儿女》: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那能容忍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以及朱自清于1932年写的《给亡妇》中可以看出,作者写妻子眼中始终是孩子,对于丈夫的关爱很少。丈夫在妻子那里得不到安慰、体会,内心苦闷。作者向往自由,超脱,然而现实又充满束缚,作者的性格即是如此,他没有离婚,生活窘困,有很多孩子,深受传统思想拘束,自己又生活的不愉快,两人精神上的不匹配,妻子不懂他,他又冲不破,生活上微小细碎的点点滴滴,一再压抑着他,所以是“颇”,颇不宁静。
四、回环结构
文章的结构为首位照应的环形结构,追求完美的结构方式,与中国文化追求圆满有关系,可对比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两部名著,西方偏向于悲剧,在悲剧之中产生振聋发聩,而东方虽结局同样悲惨,但最终二人依旧化为蝴蝶,双宿双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作者对于美好爱情及结局的向往。
最后,笔者认为可以用武志红《为何越爱越孤独》中意思来解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这堵墙不可能坚不可摧,但将我们圈在墙内,让我们看不见真实与强大。然而,只有看到真实,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孤独,并建立起真爱的关系,也只有顺从这个力量,我们才能真正的解脱。看起来最谦逊的人,骨子里也是谦逊为荣的,看起来最痛苦的人,也是一边痛苦一边自大的。所以,我们本能上都是抵触改变的,因为那意味着要拆掉这堵自恋之墙。
五、结语
四十分钟的课程如何把握,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好的语文课,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要有课程重点,诸多教师将重点放在四、五、六自然段,或朗诵或体会,文本解读需要挖掘,但不能跑太远,课外与课内还需加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