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蒋翠平
摘 要:湖南省双牌县作为“国培计划”第二批项目县,在国培实施之初有过许多困惑,后来经过深刻反思,依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指导标准》”)文件,逐步走出了困境,探索出了县域师训“专业化”模式。文章作者着重从“训前:参照标准,精准定题、定标、定课程”“训中:运用标准,强化送教四环节实用效果”“训后:落实标准,做好综合评价及跟踪回访,强化培训效果评价”三方面阐释具体做法。
关键词:师训“专业化”模式;参照标准;运用标准;落实标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111-03
湖南省雙牌县(以下简称“我县”)2016年入列湖南省“国培计划”项目县。三年来,我们围绕“培什么”“怎么培”“达成什么效果”三个问题,经历了“蹒跚学步”到“探索前行”的艰难历程,也曾走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地,最后找到了“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这盏指路明灯,迈入了“践行标准,专业施训”的路子,初步探索出了县域师训“专业化”模式,打通了“国培”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一、深入反思,笃学要义
“国培”实施之初,我们曾一度陷入迷惘的境地:一是“培什么”的迷惘。各学段、各学科培训主题空泛、培训内容杂乱,“一锅煮”“大杂烩”式培训“乱花渐欲迷人眼”,让培训组织者心力交瘁,参训教师疲于应对。二是“怎么培”的迷惘。过多侧重培训团队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参培教师的主体角色定位,“灌输式”“填鸭式”的培训成为常态,融合式、参与式培训不足。三是“培成什么效果”的迷惘。学员对培训收获“似是而非”,认知模糊,难以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实用成果。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认识到盲目施培的尴尬,开始对全县“国培”实施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2017年,我们参加湖南省培训团队初中语文上海“深度学习”班时,有幸接触到《指导标准》,聆听了王荣生教授对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部分的专业解读,感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从此,县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培训团队认真学习《指导标准》,仔细领悟“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学生为本、实践导向、分层培训”的基本理念,并把《指导标准》作为区域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参考及确定培训主题、设置培训课程、开发和选择培训课程资源的基本依据。
二、践行标准,专业施训
坚持以《指导标准》作为施训的纲领性文件,紧密结合双牌实情,努力构建主题聚焦、目标明确、课程对标、施训精细、评价多元的“专业化”施训模式。下面,谨以初中语文“送教下乡”为例阐释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训前:参照标准,精准定题、定标、定课程
1.“三问一诊”送教主题
(1)贴近实际,对接需求,科学选题。如2018年我县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培训前,我们依据《指导标准》确定将写作教学第三个核心能力“写作学习活动设计与过程指导”作为培训方向后,再采取“三问一诊”的调研模式,实现培训主题的精准聚焦。“三问”就是落实《指导标准》“学生为本”的理念,使调研落到 “学生学”这个根本上。一问学生:“喜欢作文课吗?你觉得写作最难的是哪一步(选材、构思、写作、修改)?最希望教师加强哪个方面的指导?”二问教师:“您在写作教学中研究并自觉应用语文课程标准吗”“您平时在作文指导中侧重哪些方面的指导?”“您在作文过程化指导中,引导学生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说构思、书写作文提纲吗?”三问课堂:通过听常规作文课,了解县域教师作文课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三“问”,发现学生迫切需要作文过程指导,而很多教师只有作文审题指导没有写作过程指导,有些教师有过程指导却不得要领;很多教师没有语文课程标准意识,更不知作文课标具体内容。“一诊”就是借鉴指导标准《写作学习活动设计与过程指导》的能力诊断表(P91)对40名拟参培学员进行能力测评,通过团队整体分析和个别分析,引导学员自主反思,自觉感知自身能力差距,从思想根源上撬动学员学习的兴奋点。统计数据(62.5%的教师认为在一级水平,22.5%的教师认为在二级水平,10%的教师认为在三级水平,只有5%的教师认为在四级水平)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教师的能力等级较低。依据这个诊断结果,再让学员在《写作学习活动设计与过程指导》中的5个能力标准研修主题中自选一个培训主题,结果85%学员选择了“借助写作学习支架开展写作教学活动”这个主题。但考虑到我县很多教师还没有支架教学意识,送教又只有8天集中培训的时间,我们把学员选的主题又缩小范围,具体到一次写作课中的过程化指导,最后基于标准和行为改正定下“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之支架教学”这个主题,并且侧重于记叙文写作支架教学研究及课堂运用。
(2)落实落细送教目标。坚持“对照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制定实践导向的培训目标”的原则,不搞“虚、大、空”的目标,制定阶段性、渐进式、现实性、可操作性目标。我们在“写作学习活动设计与过程化指导”能力标准下的6个培训目标中,只挑选了“能利用或研发样例、提示、建议、向导、图标等写作支架”“能聚焦学习元素、借助写作学习支架开展写作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两条作为8天送教的培训目标,另外加上了“熟悉并自觉应用作文部分课程标准”这一条。
(3)精心开发送教课程。我们选拔参加过2017年上海深度学习并对作文支架教学有一定了解的团队成员组建核心团队,并聘请了上海的周子房教授担任域外专家,紧紧围绕送教主题、送教目标,将《指导标准》该研修主题“借助写作学习支架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1个理论课程和7个实践课程,结合送教的4环8天的具体要求进行移植创新,理论课程在《写作教学过程化指导》的基础上增加了《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作文过程化指导之支架教学的研磨方向》等讲座,将名课研习、现场作业、共同备课、问题研讨、课例评析、教学反思、学习体会实践性课程融合到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阶中,创造性设计了我们的送教课程。
(二)训中:运用标准,强化送教四环节实用效果
1.示范教学重引领
(1)设计一个精细化示范流程。将高质量的示范课与专家学员互动相结合,按照解读课标→核心讲座《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示范引领→案例说课→评课议课→专家点评的流程,让学员对作文支架教学方法入脑入心,提高示范效果。
(2)推出一批高质量示范课。经过层层把关、多次研磨的示范课深受学员喜爱。邓敏娟的《移步换景写校园》等为学员提供了作文过程化指导支架教学的成功范例。她通过“导入新课→(移步换景)概念学习→ 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研究例文提炼支架→学习讨论搭建支架→学生利用支架写作→展示习作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教学思路,帮学生搭建支架,并引导学生利用支架当堂完成了写作,令学员大为赞叹。(学员李蕾评价:示范课紧紧依托作文支架对学生进行有扶有放、循序渐进的指导,有效提升了学生作文写作的实践能力,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道,这才是教师写作教学过程化指导能力的充分展现。)
(3)布置一份人人实践的作业。遵循“实践导向”的理念,为调动学员研究作文支架教学、开发作文写作支架的积极性,保证培训生成性资源丰富实用,示范教学后,设计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类作文教学支架的开发任务,由组长抽取课题任务,学员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同时把作文支架开发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学员总体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2.研课磨课重实战
(1)四级六环,环环压实。“四级”指学员自磨、片区(学校)研磨、小组研磨、集体研磨。“六环”是指集体研磨采取:一磨教学设计→一进课堂检验→二次研磨修改→二进课堂检验→三次教学设计→返岗实践检验。磨课内容包括磨教学目标分析(与课程标准的切合)、教学重难点确立、作文支架的选择与处理(支架的有效性)、教学过程(导入方法、情景创设任务布置、例文阅读提炼支架、学习讨论搭建支架、利用支架指导写作、习作展示、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力求磨出团队的最佳水平。
(2)理論先行,工具规范。坚持“理实结合”的原则,研磨前有团队精英的《作文过程化指导之支架教学的研磨方向》理论讲座指引,过程中有《研课磨课交流记录卡》工具量表规范方向,现场又有团队专家跟组指导,学员真枪实弹参与研磨,熟悉了研磨的流程,提高了写作支架设计及运用水平,提升了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能力。
3.成果展示重体验
通过汇报课展示→分享活动(教学故事、研磨心得、作文支架教学感悟等)→展示活动(作文支架教学微课、微视频)→课标考试等,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展示。课标采用专家解读→引导自学→闭卷考试的“以考促学”“以考促培”的方式,促使学员深入学习,鼓励课堂认真落实,真正做到“人人心中有课标、节节课堂用课标”,让课堂教学有依据。考试成绩应用于学员总体评价,作为评优评先条件。
4.总结提升重反思
结业典礼按送教精彩视频回放→学员交流回顾→学员分享心得→颁奖典礼→成长档案引领反思等流程进行。“学员成长档案”旨在建立基于证据的评价反思,引导学员从本人培训需求、培训过程自我评价、培训过程个人生成性资源、培训主要收获、个人发展5年规划等专业维度进行评价反思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三)训后:落实标准,做好综合评价及跟踪回访,强化培训效果评价
1.做好学员综合评价
对学员的评价不仅有前期的自我诊断评价、中期的课标考试评价、后期的成长档案评价等阶段性评价,还有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员考核细则》量表设计注重专业,评价方式注重多元,前期公布评价细则,过程由专人记录,后期统计数据兑现奖励。
2.做好培训满意度评价
从培训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培训资源、培训组织等方面设计《项目满意度评价》工具量表,号召学员进行不记名评价,及时总结送教经验及不足,为今后培训作奠基。
3.抓好学员跟踪问效
要落实送教效果,关键是要抓好学员的跟踪问效,避免“雨过草地干”的尴尬。去年在集中培训结束后,我们在副局长亲自带队下,逐校对2017年学员进行跟踪问效及成果推广。依据工具量表《培训跟踪问效登记表》,检查学员校本研修及日常教育教学情况,对比训前训后行为改变,检查学生写作状态变化,并对学校进行考核。2019年我们将继续对2018年学员狠抓跟踪问效。
三、成果落地,资源生成
(一)学员感悟来得深刻
“8天的学习,我们满载而归,既有作文过程化指导支架教学理念的更新,又有课标学习的深刻领会和成功运用的欣喜;既有研课磨课的范式可依,又有意志的磨炼、深刻的反省;既有本土精品课程资源的分享,又有集个人劳动与集体智慧于一身的写作支架的开发共用;既有刻骨铭心的学习过程,又有修成正果的美妙时分,这样的培训怎能不让人惊喜!”透过学员的真感悟,我们可以看到培训的真效果。
(二)生成资源十分丰富
培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特别是团队和学员共同开发的写作学习支架和师生共同开发的《我是西红柿》等作文思维导图,填补了我县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教学资源的空白。
(三)成果运用效果显著
学员邓娟的作文构思课“为作文构思架设轨道”激起了全市语文界一轮关于作文教学的大研讨。课程通过范文引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空间”“知识空间”“想象空间”突破思维定式,激活创造性思维,多角度搜集作文素材,将素材有机组织起来,从中提炼富有创意的主题,写出作文构思提纲。教师搭建写作构思支架,指导学生动笔前围绕“写什么”“为什么”“怎么写”三个问题,打开写作思路,充分展示教师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能力。语文教师陈晓红评价:“这是一个寄宿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写作底子相对较弱,课前我一度怕学生表现不好。但在邓老师作文支架教学指导下,学生们能列出思路清晰的作文提纲,构思内容多彩,有的内容还能显出思想的光芒。”
(四)“教”“学”行为大改变
在初中,课程标准理念及作文支架教学理念已深入学员内心,学员都能利用自己开发或班级共享作文支架资源上作文指导课,写作教学过程化指导有了大改观,不少学生也能在写作中自己创设写作支架进行素材组织和编提纲写作了。在小学,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既提高了教师写作教学过程化指导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开发素材、编制提纲的能力,现在教师有了用思维导图教写作文、教读课文的习惯。学生有写作画思维导图的行为习惯,背课文也开始用思维导图梳理文脉,真正出现了“教有变化,学有改进”的好局面。
“心至专,行方远”,我们在践行《指导标准》的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我们不过是一个在海滩捡拾贝壳的“孩子”,今后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代慧玲.反思: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5(5):43-44.
[2]俞 琴.新课程实践中教学行为的反思[J].文学教育(上旬刊),201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