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途径与方法

2019-04-17 08:11唐义勇
教师·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途径方法中小学课堂教学

唐义勇

摘 要:农村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途径和方法探寻,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展开全面教学调查,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丰富信息支持,改善教学管理环境,拓宽教学训练域度,以便有效提升教学品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形成崭新教学促进动力。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030-02

农村中小学教学存在许多现实困难,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在实施具体教学措施时,我们需要有直面困难的态度,正视教学过程中的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改善教学组织、拓宽教学训练,优化学生学习环境,丰富学习方法,塑造学习品质,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一、直面教学困难,整合学习资源

(一)做好教学调查

课堂教学面临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困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留守儿童现象比较突出,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其祖辈进行教育管理,家庭失教现象严重,孩子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其次是教学资源相对贫乏,教学内容、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场地条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困难,教学操作存在一些短板。再次是教师队伍相对落后,城市扩容是大势所趋,优秀教师被一批批选调进城,农村教师队伍被严重弱化,教师心态不稳定,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后是家庭教育环境不佳,家校联系不畅,相互支持不够,这些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影响。唯有对这些客观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才能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丰富参数。课堂教学会面临不同的教学困难,这需要学校、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唯有形成管理合力,才能赢得教学主动权。特别是来自学生家长的配合,能够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一,但足以对学生进行一定教育管理,这是教师课堂教学最需要利用的有利条件。教师布设一些亲子活动,都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亲子游戏、亲子实验、亲子竞赛、家庭互动等,都可以为教学带来帮助。

(二)筛选教材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是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环节。各个学科都有固定的教材内容,但校本课程资源呈现差异性,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对教学内容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处理。农村中小学是特殊的办学环境,进行学科教学设计时,也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筛选,对相关校本课程进行有效利用。结合学校办学优势条件展开教学资源整合,势必能够带来丰富教学内驱动力。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内容呈现个性化特点,教师需要广泛调研,结合学科实际作出科学整合,实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如科学小实验,教师应为学生做出全面操作规划,理清操作程序,让学生获得丰富学习认知。学科都有自身特点,教师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展开教学设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重要教学启迪,为教师教学发动提供更多选择。

二、创新教学设计,优化学习环境

(一)巧借媒体手段

课堂教学需要丰富教辅手段的全面支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学校教辅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虽然不是很理想,但多媒体全覆盖、网络“班班通”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这无疑为教师教学设计带来更多选择。为丰富课堂教学视野,学校还需要教师合理利用办学优势条件,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实际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崭新学习认知。

教师利用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展开教学活动,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探索方向。微课、翻转课堂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有了全新学习感知视角,教师要科学利用媒体手段,根据学生原有信息基础展开相应的布设,这势必能够激活学生认知基础。如电子作业的布设,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其教学调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展开课前的信息搜集、提交视频音频类作业,给学生带来的感触会更为新鲜。教师给学生布设电子型作业,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参与作用,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助力支持。

(二)增加实践机会

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实践机会,是促进课堂教学提升的重要举措。无论什么样的学科,教师都需要有实践意识,给学生布设更多实践学习任务,自然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形成崭新学习内驱动力。社会调查、实地观察、实际测量、信息搜集、案例列举、数据分析、课堂演绎、探索实验等,都属于课堂教学实践内容,教师要给出更多个性化设计和发动,让学生在充分实践中形成学习认知。特别是信息化方面的教学实践操作,具有更强针对性,学生对此相当敏感,其教学调度效果会更突出。

为学生布设多种实践性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形成学力基础。如走访调查,这是很多学科训练设计内容,在实践发动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让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都能建立明晰的訓练目标,并在不断归结、不断调整中形成学习认知,这对全面塑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帮助。如生活实验设计,让学生利用生活条件展开针对性实际操作,可以成功激活学生生活认知思维,而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活动,可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学科认知基础。

三、改善教学组织,丰富学习方法

(一)凸显主体地位

新课改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成为核心追求,教师成为教学服务者,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教学服务。在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训练、教学评价等环节,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实现教与学的高度和谐。

学生是学习主体,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成为核心追求目标,教师要注意围绕学生学习实际需要作出教学调整,以提升教学适配性。如发动学生主动质疑释疑活动,这是比较典型的教法运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训练等环节展开质疑操作,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学习主动力,成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课堂教学渐入佳境,是赢得教学主动权的最终追求。如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农村生活条件展开学习实验,以有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其形成崭新学习认知。

(二)探寻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学法探究时,教师是主导因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对课堂教学制约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也需要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探索作出更多创新性努力,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讨论、互动辩论、课堂演绎、教师展示、实地操作、实验探索、学习帮扶、游戏竞赛等,都可以带来丰富的学习契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全面塑造教学课堂品质。教师探索教法也要关注学生学法,学生大多缺少学法构建意识,教师需要给出必要的提示和传授,对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法归结,促使学生自觉建立学法认知基础,这是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举措。在学法构建时,教师需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让不同学生群体都能够建立自己的学法体系,这对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度有重要现实意义。如背诵记忆方法,不同学科有不同方法运用,教师需要从专业角度给出更多启迪,让学生自行探索一些独创的学法,并注意展开学法交流,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四、拓宽教学训练,塑造学习品质

(一)接轨生活认知

课堂训练设计时,我们需要有接轨生活认知的意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生活实践机会,这样自然能够生发更丰富的学习契机,对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品质都会有所帮助。农村中小学学生有自身的生活感知基础,教师接轨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和发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感知,其学习认知塑造会更为深刻而具体。农村生活有自身特点,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其感受认知也呈现差异性,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教学发动,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学习感知。

接轨学生生活认知展开训练设计,教师要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有充分的了解。如教学实验任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处地域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教师要充分考虑多种制约因素展开教学设计,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农村生活有自身特点,学生接触自然的机会更丰富,对一些自然现象了解更多。对科学、综合实践、地理、生物、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师在训练任务布设时,都可以结合农村特殊环境进行创设和调度,以有效启动学生生活认知思维。

(二)延伸训练维度

教学训练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有接轨拓展意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认知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升级处理,以提升教学针对性。延伸课堂教学训练长度,势必要接触农村生活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当地生活实际,科学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对教学设计展开创新设计,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完善学习认知。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学校教育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中,学校和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形成长效联系机制,利用网络信息通路,建立家校管理网络,随时展开信息通报,以期快速形成崭新教学管理主动力。学校各个学科、各个班级都可以建立网络交互平台,教师、学生家长随时展开信息交汇,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管理方式。教师为学生布设学习训练任务时,让学生家长及时参与进来,不僅能够督促学生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情,这对全面塑造学生健康心理也有重要帮助。

课堂教学受到多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共同制约,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直面教学管理中的各种困难,正确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多种问题,科学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条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训练、教学评价等多个方向展开教学创新实践,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孙芝刚.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8,31(31):38-39.

[2]孙风芹.简谈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活学活用策略[J].新智慧,2018(23):87.

猜你喜欢
途径方法中小学课堂教学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礼仪训练的途径及方法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用心沟通 用情呵护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