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有效对策探讨

2019-04-17 08:11胡亚平
教师·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胡亚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进城打工已经成为常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文章针对当下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形成的关爱留守儿童组织以及学校等多个角度出发,探寻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可实施途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可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024-02

一、我国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

(一)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

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偶然出现,而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工作中心放在城市,我国的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的建设也不断加快。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廉价劳动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更高。与之相对应的农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缺人,农村有人。二者之间可以形成互补,所以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进入城市后,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经济情况不允许以及城市相关政策的限制,农民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只能让其留在农村老家,与老人生活在一起,成为留守儿童。

(二)我国的相关制度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

农民工的孩子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相关制度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首先是户籍管理制度的落后。户籍管理制度在最初实行的过程中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稳定,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大量涌入城市,传统的户籍制度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管理模式使得农民的基本权益受到了限制,比如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儿童教育等。近些年来政府对人口流动的控制相对变弱,促使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想将孩子带在身边,让其到城市的学校中学习,开阔眼界。但是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孩子想要进入正规公立的学校学习需要交納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而且得不到学籍。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农民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这导致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三)城乡管理模式的滞后

我国采用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模式,政府在教育方面会拨付相关的教育经费,但是在拨款的时候也有一些差别,城乡之间的教育拨款是分开进行的。这就使得孩子跟随父母进城就无法享受农村给予的教育补贴,与之相对的,孩子进城读书也得不到城市给予的教育补贴,从而促使家长留在农村。除此之外,还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的班级编制、师资团队都是有一定限额的,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农村生源进入城市,这使得农村儿童跟随父母进城上学的难度极大,孩子只能在农村老家上学,从而引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

(四)家长教育认知相对薄弱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对于广大学龄前儿童而言,这一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易受到家庭环境、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启蒙作用,甚至孩子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在家庭环境中慢慢形成的,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农民工为了养家糊口被迫离开家乡与孩子到城市中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学校对于人而言具有强大的社会化功能,学生在学校里才能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问题却接踵而来,学校的教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以及良好的沟通。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校很难与家长进行协调沟通,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督作用也不到位,使得家庭教育地位缺失。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留守儿童贪玩、不爱学习的心理,也容易让其在教师的心目中留下差生、问题学生的印象,有的学生更是被教师放弃。农村的留守儿童因为被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忽略,对于这一言论更是采取认可的态度,从而产生厌学的思想。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无望,萌生让孩子打工的念头,孩子与学习之间渐行渐远。

二、当下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思想道德问题

思想道德的教育并不仅仅依靠家庭,它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综合教育而形成的。但是对于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连续性的贴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道德意识薄弱,道德行为习惯存在偏差,思想觉悟也不高,不利于健康发展。相对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也较小,因为缺少父母的及时管教,再加上自身的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蛊惑。此外都是老人在家中带孩子,对孩子大都采取宠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管教,稍有不慎孩子就可能因为自控能力差而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存在学习问题

俗语说:“知识改变命运,习惯造就人生。”对于广大学龄前儿童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生活和学习都有关键性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在孩子的学习上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而爷爷奶奶等代理监护人因为年龄过大,对孩子过分宠溺,再加上文化水平有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在学习方面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即使是父母双方有一方在家,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也是较小的,因为他们要承担过多的家务和劳动,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孩子学习上,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问题。

(三)存在心理障碍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儿童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而对于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在这一关键的时期,父母都远离自己,他们很少能与父母进行贴心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留守儿童更是处于“亲情饥渴”的状态,而代理监护人无法代替父母的作用。很多时候留守儿童根本不知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自我调节,长此以往就会自闭、缺乏自信、不合群,甚至因为不理解父母进城打工的做法而对父母产生怨恨,或者是过早理解父母的行为。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会产生社会不公平的意识等,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都会成为其健康成长的阻碍。

(四)存在人身安全问题

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意外身亡的事件并不在少数,儿童的自救能力弱,辨别安全和危险的能力差,保护意识也不够强,若学校和代理监护人监管不到位,其极易受到外来因素的伤害。除此之外,他们也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

综上可知,现在因为教育监管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健康成长,所以积极探寻解决方案是重中之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农民工进城打工带来的一个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农民工进城的现象得到缓解;学校以及社会加大重视,加强对儿童身心各方面的教育,加强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落后状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出现农民工进城以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根本上讲都是“三农”问题的延伸。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不能忽视农村、农民以及农业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想要改变贫穷狀况,就要发展经济。要加快县城经济的发展,构建完善的投资和住房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这不但能缓解大城市各个方面的压力,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孩子与父母在一起会让关系变得更亲近,也能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

(二)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多方面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

从本质上来讲,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帮助与支持。比如: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不法网吧,积极构建乡村美好文化,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大众媒体应该积极引导和宣传,让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农村要以村为单位建立专业的监护机制,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并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学校对人的健康成长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的监管就应该在学校监管上补回来。一方面,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名单,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及时向父母反馈学生在学校中的情况。另一方面,学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不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理上的沟通,这有助于留守儿童情感的宣泄,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想要圆满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外,更需要留守儿童加强自身的约束能力,提高自理、自立能力,学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并且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关于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要综合内因和外因去考虑,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给农村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减少农民工进城,呼吁社会各方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使得儿童能在快乐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永明,张伏玲.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5):64.

[2]刘 阳.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4(12):3-6.

猜你喜欢
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