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定位了普通高中语文教育,认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而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務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工作放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位置。而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和理解,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审美能力。而我们今天要谈的古诗文教学当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无法快速抓准所学经典篇目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遇到古诗文学习都会“望而却步”。
一、存在的问题
1.以“归纳方法”代“吟诵体悟”
高考古诗文阅读考查的考点比较固定,所以高中语文的古诗文学习已走向了一条套路化的道路。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做知识的“收纳员”,带领学生将学习的诗文归纳进“分析意境型”“炼字型”“分析某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型”“情感型”“主人公生平重大事件型”等等一些框架里。翻开学生手中的参考书和笔记本,都能找到各种答题模板和答题技巧。渐渐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弱,记录抄写答题技巧的声音越来越强。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渐行渐远,甚至会让学生不自觉地产生“语文学习不过是做题罢了”的想法。教师急功近利地教,学生急功急利地学,考试成绩也许短时间能提升,但那些被方法“肢解”的诗文情感只能叹惜着消逝在光阴里。
2.以“分解阅读”代“整体鉴赏”
由于部分教师定位教学是教做题方法,所以课堂上的设问往往以“你看题干中的字眼”“请大家读本首词的最后一句”来开头。提醒重点断不为错,但殊不知,教师的指向性越明确,学生思维的锻炼就越少,鉴赏能力提高的就越慢。教师自己在读诗文时,总会查询各种资料,知人知事尔后论诗谈文。但一到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开始成段成篇地灌输。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只会让学生远离文本,让学生只能迷惘于碎片化的阅读。试问,一个人无法走近另一个人的文字,那他还能走近文字背后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吗?一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的语文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踏踏实实地走进文本,在具体的这一个文本中去触摸作者在此诗此景此境中此时的具体情感。
二、拟实行的策略
1.以读代讲
古诗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获得鉴赏与审美的能力,进而从先贤的经典文字里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不应该仅仅是会做题目。在语文课堂上演绎声音之美,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在吟诵间体会句读之美,平仄之韵,在一腔一调的揣摩中走进诗文语言,进而感受诗文的画面,终于沉醉诗文的魅力。让学生在或明快或悲壮或沉痛或洒脱的音调中,我们感受着先贤的情感和价值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写诗尚且如此,我们读诗读文又焉能静默?
2.以析代练
语文课堂绝对不是训练习题的场所。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字,让他们在对画面的感知中触摸作者情感。我们应在氛围的渲染和营造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他们创设情境。置身于画境,置身于诗境,才能感同身受。比如,读苏轼的《赤壁赋》,虽说无条件去黄州现场教学,但我们确然找寻几幅实在的画面,亦或是找到符合情境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读起文章,难道不是与苏子对谈吗?若是仅仅翻译文言为白话,这个中价值定然大打折扣。
三、初步尝试后的不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古诗文教学(包括《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了,大部分学生能在吟诵中体悟文字背后的情感和价值观,少部分同学不再是谈诗文色变了。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不持久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设计课时为四个,起初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分角色朗读等活动开展得很顺畅。但到第三第四课时,涉及到后文的背诵与理解、文化常识的记忆与理解,难度上来了,有一部分学生便打起了“退堂鼓”。
2.教师讲解时难度把控不到位
我设计《雨铃霖》课程时,希望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体悟送别对象不同会造成诗人抒发情感的侧重点不同。但在课程进行中,由于我设置的问题过难,导致这一教学目的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瓶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同样,在古诗文教与学的道路上,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教育与学习是终身的,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一起尝试探索,为教育教学搭建高品质的平台。针对古诗文教学的探索,我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