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
摘要:文章首先从京津冀区域发展,以及区域内具体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出发,不断深入分析,而后以此作为基础,针对如何实现有效区域人才培养提出了几个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京津冀;人才培养;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从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去看,人才培养尤其需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培养协同固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战略协同,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京津冀发展战略以及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人才的供给,固然是国家教育事业规划的结果,但是同时,也受到区域环境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所的影响。从京津冀三地产业的发展情况看,北京近年来的发展,明显朝向第三产业发生倾斜,农业在北京地区的生产总值占比趋近于0,工业占比也在逐年下降,保持在不足20%的份额,而大约80%的份额均有第三产业贡献,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天津以及河北地区,情况则有所不同。天津地区农业占比同样极低,但是河北地区农业占比保持在较10%略高的水平。而从二三产业的情况看,天津和河北两个地区的二三产业基本持平,天津略朝向第三产业倾斜,而河北则依靠第二产业略多一些。
京津冀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三个地区对于人才需求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北京地区发达的第三产业,来源于知识以及资金密集型经济体,因此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相对于天津以及河北两地更为旺盛。《京津冀三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京津冀区域内人才需求特征做出了判断,其中表示,北京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发展良好,对应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最大,成为这些人才群体的主要聚集地;而天津则吸引了包括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交通运输等领域在内的众多第二产业人才,尤其是在轻工业以及高科技相关产业方面的发展,构成了吸引高级人才的重要力量,在文化艺术方面同样有所发展;对于河北来说,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医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交通运输等领域发展状态良好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与天津相比,河北地区的工业更多含有重工业的成分,因此在人才需求结构方面也与天津存在一定差异。
从整个社会的层面出发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区域性的发展体系而言,京津冀在人才培养领域的竞争力不容忽视,政府对科教文卫事业重视程度高、投入大,社会范围内对于教育事业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远超我国其他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相对于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等地区,一方面发展比较晚,区域性的战略优化合作体系迟迟未能起步,政策方面的框架也在近几年才得以出台;另一个方面,在资本结构上,京津冀地区的教育资金多来源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而源于民营的教育资本则十分有限。民营教育资本,给教育事业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人均教育资金量的提升,更加带来了人才市场需求的最新消息,对于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尤其是对于职业教育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二、京津冀人才供给以及政策不足分析
虽然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经达成了战略发展合作共识,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三地的资源分布仍然呈现出极大的不均衡特征,朝向北京倾斜的特征十分突出。从普通高校总量上看,京津两地基本持平,北京有普通高校58所,而天津有55所。但是专职教师数量,北京超过6万人,但是天津只保持在三万人略高的水平。在经费支持方面,两地同样保持相似趋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方面,北京58所高校能够拿到约千亿水平,但是天津55所高校拿到的经费总量徘徊在500亿左右。河北地区平均水平与天津持平,高校总量121所,但是专职教师只有7万人,财政性教育拨款水平也与北京保持大体一致的总量,平均到每个院校,比天津还要略低一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京津冀三地人才培养的融合,以及雄安新区的建设,必然会推动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教育资源会朝向天津河北两地流动,高层次人才的沟通也必然会更加频繁。
虽然当前京津冀地区在人才培养领域的战略合作背景已经形成,对应的战略优化方向也比较明确,围绕三地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等多层次目标,成为下一个阶段的重点。但是京津冀地区无法与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相比,两个三角洲地区都有更为雄厚的民营资本,并且经济发展根基更厚,最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类似于京津冀地区这样的人才和资金朝向重点区域流动的特征并不显著。因此京津冀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融合,并不存在适合的案例可以用以借鉴。
除此以外,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更为统一的部署,然而当前虽然基本的合作政策框架已经得以建立,但是从微观层面,仍然主要依赖于市场的自发机制予以实现。但是市场的作用十分有限,以京津冀从经济层面对于人才的吸引看,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工资为119928元,天津为86305元,河北仅为55334元,如此之大的落差,很容易造成人才的盲目流动形成。除此以外,以往京津地區,尤其是北京市的发展根基强大,进一步形成了对于人才的强吸引力,导致河北省内诸多地区人才匮乏,难以实现有效均衡发展。
三、京津冀区域人才培养战略协同框架构建
在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都清醒地意识到,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京津冀地区在人才吸引方面,也都保持有各自的相关政策。例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而天津市则制定了《天津市引进人才“绿卡”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以及《“千企万人”支持计划》,河北省同样有对应的政策,包括《三三三人才工程》、《河北省两院院士后备人才重点支持计划》、《河北省推进人才管理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指导意见》以及《河北省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管理办法》等,都是用于吸引人才的重要政策。但是再京津冀实现区域融合,共同发展的背景之下,这些人才政策又呈现出竞争的趋势,而这种竞争,必然是不利于京津冀地区实现可持续共同发展的。类似的问题除了在政策方面,在经济以及资源的占用方面同样存在,而面对这样的问题,想要实现京津冀和谐发展,唯有不断深入,提出改进对策,才能获取良好结果。而在人才培养领域之中,则可以考虑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一)加强人才培养领域相关政策的建设与融合
政策方面的共建与融合,尤其应当引起关注。对于社会而言,包括人才培养系统在内诸多单位,都是依照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文件来展开行动的,因此政策不仅仅具有支持作用,更加具有良好的指向性。改编既有各自为政的政策方针,转而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作为替代,对于推动京津冀三地人才培养的合作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价值。除此以外,这种政策的建设,还应当实现两个方面的扩展,对外,人才培养政策应当与经济的发展政策融合,一方面人才培养最终的服务对象必然是社会以及经济和科技,另一个方面,只有受到全方位的引导,才能有效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多地区融合与协作。对内,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从系统内部必须实现融合,这是京津冀人才培养战略协同的客观要求,只有政策层面的融合,才能推动微观环境中实际工作的融合与优化。
(二)加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对于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上一点对内融合工作的一个延伸。京津冀三地在人才的需求方面各有千秋,北京有着良好的教育根基,诸多研究院所盘踞于此,因此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相对旺盛,但是天津和河北,对于人才的需求,则相对于北京而言更加侧重实用性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多层次的,更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应当注意不能收到区域思想的影响。即便是在北京的高校,也应当着眼于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人才需求,而不能单独面向北京,只关注附近的人才需求。
(三)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的服务指向不能改变。京津冀地区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优化,其服务指向应当是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以及科技发展,构建完整的区域共生环境。失去了这个指向的人才培养工作,即便是能够以科学发展观对自身实现有效审视,也会脱离社会环境,造成发展节奏方面的失败。
四、结语
京津冀人才培养融合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到实践中去检验的过程。唯有深入调查,妥善分析,才能发现不足,才能予以改善,才能不断实现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倩,冯雪,李赛楠.京津冀人才共享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