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礼彪
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教育已逐渐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学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对小学科学课教学进行一定思考。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对科学课缺乏一定的重视,因而束缚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注意力难集中等因素,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提高存在困难,因此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阶段正处于非常好奇和爱探索的学习阶段,很难要求学生在教室中保持安静。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行为特点,科学教师要针对性地进行科学课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为学生创造空间。例如,在“声音的产生”教学中,重点是要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如果学生有特殊的才艺,可以借用学校的音乐设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唱歌,弹吉他,弹钢琴,敲架子鼓,学生欣賞美妙的音乐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加同学间的讨论,最后,在课堂讨论之后,学生们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师通过游戏活动,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此外,教师以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教育课程指出,研究性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对科学的探究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启发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知识进行亲身了解是学生的一项自主性活动,建立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相信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将科学知识与猜想、观察、推理等结合起来,从而更多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对科学本身,不只是在探索活动方面,获得乐趣,更多的是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组织所有的探究性活动,利用适当的内容和时机,鼓励学生猜想、质疑或想象。在学习“材料的沉浮”一节内容时,教师至少需要准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以同一材料制作而成,尺寸和形状则不相同,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选择材料。在课堂活动的最初阶段,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想法,把选定的物体放在水中,由学生们观察哪些物品沉入水中,哪些浮在表面,提问后,学生再次进行实验,学生交流讨论后制订新的实验计划,确保以有序的方式开展活动。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水中物体的沉浮与材料的构成有关。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自愿参与学习过程,科学思维也得到了提高。
三、善于利用科学资源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材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性资源,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科学和运用科学。然而实际上,大多数父母认为,对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是大量购买科学读物或视听书籍,而智力发展则仅限于购买智力玩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学会读书写字,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无法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更不可能运用科学。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应引导学生进入生活,以敏锐的视角,发现并利用科学资源。例如:研究房间里的花卉及浇花的原则;线路的设计;观察天气、风向;研究以及寻找清除垃圾的方法。同时,在收集废旧物品方面,必须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使物品成为有用的科学资源,如利用废弃的饮料罐制作电话听筒、小型昆虫观察箱和许多实验用具,还可以使用吸管、钉子、磁铁、螺母、绳等,进行有意义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而这些资源的价值就是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各种发展机会和条件,这构成了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四、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充分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交流,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责任感。例如,在土壤一节中,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成分。教师通过安排小组,要求小组成员进行协商,制订一个合理的方案,并记录相应的结果。小组中一名成员收集土壤到收容器中,第二个人观察记录整个过程,其余同学则要记录相应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最后小组之间讨论分析结果的不同之处。尽管在这一期间可能出现分歧,但小组成员最后仍能达成一致,经过小组间讨论,分别证明自己的实验结论,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学生积极参加科学课教学,配合教师工作,有利于其培养科学意识和集体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一般来说,小学科学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课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不断调整其教育模式,并根据其实际经验,优化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应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学识修养,提高专业技能,才能为小学科学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政和县林屯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