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连 尹剑
摘 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伦理渊源: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义精神,和而不同思想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精神,义利兼得思想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精神,而这三种精神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又具体展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共生、共建的思想特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包含的公义精神、和合精神、道义精神,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三维向度,既是对世界历史的当代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治理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式表达,是指导当今全球治理困境突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启了全球治理中国表达的新的话语模式。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义利兼得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3-0064-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非常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和而不同”“重义轻利”“天人合一”等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应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一、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义精神
“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追求的社会理想状态是“天下大同”,即“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为公”强调了“公义胜私欲”的公义精神,推崇去私尚公、去利怀公、夙夜为公的献身精神。《吕氏春秋·贵公言》:“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可见,为政治国需要践行公义之德,追求尚公精神,凝练尚公品格,以公平天下,这既是个人修德立身的关键环节,也是为政者实现圣王之治的最高价值取向。
1.“天下为公”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赢的价值目标。“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公正无私”等显示了先人追求“公天下”理想社会的中国智慧,也为当今治国理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只有建立公平正义、有序统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快各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维护不同国家的根本利益,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指出:“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优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因此,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天下共赢为目的,秉持公道、道义优先,有利于营造国际社会彼此信任、公道正义的安全发展态势,维护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的全球治理体系,打破资本主义国家构建的“虚幻共同体”的利益格局,实现天下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政治理想。
二战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在1944年所建构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张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贸易自由化,而将发达国家置于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构建起中心—边缘全球治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资本共同体表现为“虚幻共同体”的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剩余价值顺从利益至上的逻辑,最终只能导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从一己私利出发,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对中国和其它经济体进行打压,使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习近平指出:“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共同发展。”[2]他以人类向往的“天下大同”为核心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各个国家应当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唯有如此,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才能够实现。习近平人类共同体思想以谋求天下大同为价值取向,通过建立公正、公道、公义的全球治理秩序,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特色,让各个国家命运共当、责任共担、安全与共、成果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真正建构一种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2.“天下为公”也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的价值理念。共享是贯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价值。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共享既是发展方式,也是生存智慧。中华民族素有“互利、共赢、共存”的人生价值观,亦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荣辱与共情结。“天下为公”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而此天下具有群的特征,“群者,天下之公理也”,荀子也主张“群居和一”,群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生活中表现为乐群、善群、能群,遵循并孕育共生、共享、共建的生存智慧。中国人崇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以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共享精神,信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共享理念。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联系来看,“按需分配”可谓最高程度的共享;而“各尽所能”,“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可谓最高程度的共建。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理念吸收了“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资源,包含了《礼记·礼运》所描绘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共享之意[4]。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享的理念,闪烁着“集体主义”的光芒。习近平在谈到“一带一路”倡议时反复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倡导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赢共享发展。2015年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曾指出:“中国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5]他形象地比喻“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独奏”,而是“合唱”;不是“私家小道”,而是“阳光大道”;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共享”的“百花园”。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让不同国家共享全球化的机会利益,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6]。
当今全球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乱象重要根源之一,在于资本逐利所导致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礼记·大学》)。只有践行真正的共享理念,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当今世界乱象的中国方案才能真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16年以来,世界全球化浪潮出现重大的转折,一些发达国家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趋之若鹜,导致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国家之间利益交往追求“非赢即输”“赢者通吃”。对此,习近平指出:“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独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7]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反对冷战思维的零和博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非敌即友的交往之道不再符合时代逻辑。作为对逆全球化现象的有力回应,中国顺应世界大势发展潮流,为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构想,理性批判了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所鼓吹的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强调了“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8]的充满中国智慧的共享逻辑,坚持“天下为公”的公义精神,厚植共享利益的内生动力。马克思指出:“劳动预先具有共同性决定着对产品的分享。”[9]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由利益共享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乎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社会形态学概念,而‘共享则是关乎‘如何构建的社会价值论理念。”[10]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念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也是应对西方的价值观挑战,解决逆全球化浪潮而提出的具有中国智慧的全球治理方案。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包含的“天下为公”的公义精神,既是对世界历史的当代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治理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式表达,是指导当今全球治理困境突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启了全球治理中国表达的新的话语模式。
二、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精神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源,是中国文化的原初性基因。“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是其核心理念,揭示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世界的统一性、人类的共生性,体现着中国先哲思考人类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实,人类既需要在“和而不同”中生存,也需要在“和实生物”中发展。和的本质是差异互补、共生共济、和谐共荣,而尚和贵中、天人合一、协和万邦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的内生性、内聚性、开放性长期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中,培养造就了中国人温和敦厚、强不凌弱的民族性格。习近平强调:“和平发展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11]中国古代“内和而求外顺”正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是人类之所以结成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逻辑起点。
1.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精神。人与自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合一意即和谐、统一与协调。为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主张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只让自然满足人的需要,同样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也是人类回报自然的过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认为尊重自然要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荀子也认为对于自然“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王制》),要善待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张载则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即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同胞兄弟一样。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寓意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儒道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天人合德”等思想反映了人类与万物的共生关系,体现了人类联系的整体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在一起的画面。”[12]事物的联系具有系统性,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整体性。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共同消费着地球上的所有资源,人类属于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也逐渐产生了某种必然性的改变,而这一改变经历了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经历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和谐自然三个阶段。但如果一味征服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国家的利己性必然导致各个国家矛盾和冲突的升级,使国家之间的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在国与国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之中,面对全球化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各个国家在共生关系中谋求资源自我满足的同时,必须尊重与承认他者存在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必须以国与国之间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相互合作为底线,否则,“合则强,孤则弱”,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如习近平指出:“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唯一选择。”[13]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下,各个国家借鉴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充分发挥“天人合德”的和合精神,树立整体意识和系统意识,才能推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在某个发达国家威胁要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更凸显了在国与国的共生关系之中和合精神、责任意识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性。习近平在2015年11月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时倡议:“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14]习近平在此明确提出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谐精神,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1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儒道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这一核心价值在新时代的环境保护中的实践导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2016年在《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批示》中首次提出的,而在这次讲话中又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联系起来进行重点阐述,反映了这一思想是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遵循,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话语表达。从发展的观念来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一的观点不仅适用于我国也适用于全球生态治理,从“道法自然”“天人合德”的精神出发,习近平从全人类的高度,强调了国际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的重要性,“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5]这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始终主张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互商互惠的共生意识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合精神的传承,也是习近平人与自然命運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包容精神。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同”是指无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和”是指不同的主体在一起相处。和文化承认差别和矛盾的普遍存在。《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继,恒也。”宋代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而差别和矛盾的普遍存在,深刻考验着人们的生存智慧。对此,孔子主张“和而不同”,老子主张“智者求同”,庄子主张“海纳百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包容精神和合作意识就是这些主张的体现。
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在比利时《晚报》发表题为《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中欧只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态度去加强对话和沟通,就能在深化合作中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共享机遇,共赢挑战。”[16]“智者求同,愚者察异”见于《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老子坚持了求同智慧,认为以身观身、以心观心是走向“求同”的途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7]。老子“求同”是基于对“求异”的批判而提出来的,告诉人们求异最大的危害在于使得人们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善于与他人达成妥协,进而危机自身,这就是非道。“求同”思维是老子思想的基础,对于对待不同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正是在此意义上强调了人类文明在进步的道路上应该互相学习、互相映照、互为精彩。习近平指出:“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18]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进程各不相同;不同国情、文化的发展特色各有千秋。不同文明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优劣之别,人类文明表现的差异性、多样性是多彩世界得以延续的根本特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尊重文明的差异性、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是建立文化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荀子曾言:“枉而直,斩而齐,惟齐非齐”,“分则和,和则一”,在分中求和、非齐中求齐、不同中求和、异中求同,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尽管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经济发展的差别,但都不能成为任何文明歧视或价值优先的理由。因为每个文明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精神魅力,都是不同国家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只有尊重不同文明的平等发展权、话语权,保持彼此之间的理解、交流,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华文明一直秉持包容开放的心态,历史上对于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都展示了包容与大度。相反,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仅仅只有西方的单一文明形式,在全球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必将带来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话语霸权。习近平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19]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摒弃零和思维,树立共赢理念,促进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建立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可见,“一带一路”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是尊重沿线各个国家、民族、制度、风俗、文化的差异性,而追求在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互利共赢基础上的统一性,探索彼此合作的最优模式,找寻实现周边国家包容互惠、共同繁荣的最大公约数,其核心理念恰恰反映了传统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也为打造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和精神支撑。
3.协和万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和精神。“和”文化在国际关系上主张“以和为贵”“亲仁善邻”“柔远怀德”。《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各个民族、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是兄弟关系,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协同合作,而不能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孔子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和的本质是仁,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仁确立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并把仁作为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的基本规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强调以德服人,而不以力取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中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与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一脉相承,交相辉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自觉的一个重要原因,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21]习近平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在国际关系上不断借用中国传统语言,强调“水涨荷花高”“独行快,众行远”“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等,主张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把握传统文化“协和”精神的精髓,在不同场合多次阐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的决心。他在2014年5月15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的讲话中他指出:“中华民族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22]同年6月又重申了“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里面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23]。习近平关于和平发展的论述,宣示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也对西方质疑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尤其在今天,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强大以后如何发展、向何方发展、发展起来后变成什么样的国家等问题忧心忡忡。对于国际社会的质疑和担忧,习近平2017年1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掷地有声地回答:“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24]习近平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和合、协和、和睦等思想消除外界对“中国威胁论”和“国强必霸论”的质疑,他还善用譬喻说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爱的、文明的狮子,把中国古代的和平思想和当代国际关系相结合,以其特有的“习式话语”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爱好和平的声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铭记历史苦难,立足社会现实,走向未来大国担当而得出的结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25]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寻求本国利益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树立双赢、共赢、多赢的“三赢”外交格局,打破零和游戏,继续奉行包容、互惠、合作的理念,建立更加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的“結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
儒家协和万邦、以德服人、亲仁善邻思想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构建和平、安全、开放、互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源泉,为建立多边、民主、友善、文明的国际治理新体系提供了鲜活的中国话语,为打消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顾虑发出了铿锵的中国声音,它超越了种族、国家、民族以及意识形态的界限,为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和文化理念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为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6]
三、义利相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精神
义利问题是儒家的重要问题。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力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孟子认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在处理义利关系时,孟子重义更甚于孔子;而荀子的思想更重视义利兼得,他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人们必须分辨义利之别,凡人既有欲利,又好义,故当发生义利两难时要兼顾义利,以义克利。荀子从“隆礼贵义”的基本原则出发,既肯定了人的好利之心,又坚持了儒家的道义倾向,他说:“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大略》),荀子坚持了以义为上的儒家道德标准和价值导向,又看到人的欲求的客观性,坚持了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先秦儒家义利统一的思想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把全球问题作为大义和至高利益,对于遏制有些国家的私欲膨胀,化解各国矛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不同国家、民族、宗教的利益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兼顾协调、以义统利而实现全球治理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型国际关系,这决定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理念,建构一种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新型义利观,如此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互利共赢、和平发展、共同进步。这要求大国之间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在政治上要承认公正道义原则,不分国家大小强弱,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在经济上不搞一家通吃、损人利己,既要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要建立世界各国经济共同体;安全上要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习近平既坚持儒家正确的义利观,又借鉴了“安而不忘危”的思想,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利益兼顾、安全相关,“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27]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和繁荣,充分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他始终认为“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的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互利才能共赢,互惠才能多利,中国梦和世界各国的梦是相通的,快车也好,慢车也好,希望世界各国搭乘中国改革开放的便车,尤其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推动各国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连通,各国必须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全人类呈现融合发展态势。而对于广大非洲国家,要建立利益发展休戚与共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走合作共赢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坚持做到“五不”对非原则:“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外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权利。”[28]习近平对非合作的“五不”承诺是坚持以义为先义利观的逻辑思维结果,有力地驳斥了西方舆论认为非洲是中国的新殖民地的质疑,也是应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密钥。普世价值曾被认为是一系列具有先进普世理念的西方价值观和治理观念,不但不能成为解救各国危机的灵丹妙药,反而有可能开启罪恶的“潘多拉魔盒”。多年来经济低迷、恐怖泛滥、文明冲突,以及巴以冲突、叙利亚动荡等现象,充分说明普世价值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忽视文明的多样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现实需要,而只会加剧国际秩序失衡、经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横行。
相反,中国在经济合作中奉行道义优先的价值取向,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尤其是中国以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合作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把中国发展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将道义为先引领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秩序相结合,在尊重各國差异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性、共生性、统一性。这种道义为先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在摒弃冷战思维,包容新生力量,适应要素结构、平衡利益分配方面意义重大,塑造着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习近平所倡导的正确义利观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争取、扩大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的义利观;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义利观;是坚持国际正义、国家情义、公正道义的义利观;也是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平等但有区别的义利观,同时也是力所能及、关切他人的义利观。中国作为一个有担当、有正义、负责任的大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支持周边国家和一些落后国家发展经济,在与他国交往的过程中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与他国交往的过程中更要坚持以义为先、义大于利,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舍生取义,从而不断增强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与布局的“一带一路”与“亚投行”就是将新型义利观付诸实践的最好“明信片”。不仅进展显著而且朋友圈在不断扩大,其所构建的“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以开放、包容的形态成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力量,并逐渐实现“为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管子·形势》)。
习近平从中华民族崇尚正义的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提出了在外交工作中要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外交思想[29]。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根据时代要求,对中国优秀传统义利观的继承、转化与发展,坚持义利兼得、以义为先,丰富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精神引领。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30]习近平秉持新型义利观的一系列举措和外交实践,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0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3.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4]陈澔.礼记集说[M].北京:中国书店,1994∶185.
[5]习近平.共创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N].光明日报,2015-10-23(02).
[6]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N].光明日报,2017-05-16(03).
[7]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人民日报,2017-01-18.
[8]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人民日报,2016-09-0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120.
[10]刘方喜.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享理念的文化战略学意义[J].学术论坛,2018(3)∶1-8.
[11]习近平.深化伙伴合作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11-08(0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
[13]習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EB/OL].人民网,2018-01-19.
[14]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01.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1.
[16]习近平.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30/c1024-24772748.html.
[17]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46.
[18]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N].人民日报,2017-05-15.
[19]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05/14c-1120969677.htm.
[20]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olitics/2014-03128c.119982831.htm.
[21]王伟光.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共产党员网,2016-12-18.
[22]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
[23]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N].人民日报,2014-06-29.
[2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11-20.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26]张静,马超.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长白学刊,2018(1)∶139-145.
[27]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
[28]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EB/OL].新华网,2018-09-03.
[29]刘从德,王晓.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J].社会主义研究,2017(3)∶9-17.
[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7.
【责任编辑:宇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