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季
摘 要:契诃夫说:“在舞台上的一切应该像在生活中一样的复杂和一样的简单。人们吃饭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在我看来,这句话解释了《樱桃园》中生活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矛盾之间的并存与对立。在《樱桃园》里,契诃夫有意识地处理时间问题,使其在凝固与流动之间转化,为戏剧内部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矛盾关系而服务。
关键词:《樱桃园》;契诃夫;时间问题;俄罗斯文学;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
从时间角度来讲,该戏剧每一幕的场景所设定的时间都极其短暂,呈现碎片化的时间段落,时长从二十分钟至两三小时不等。第一幕从“太阳刚刚升起的黎明时分”至“天亮之前”,第二幕从“太阳快要落山”至“月亮升起”,第三幕设置在有“枝形烛台上的蜡烛燃烧着”的午夜晚会,第四幕则设于火车启程前稍作停留的二十分钟。而从人物罗伯兴的话语中,我们亦可推断,整部戏剧虚构的时间跨度也只有五个月。但是,《樱桃园》的时间容量却远不止这短暂的几小时,而是从过去延伸至未来,这其中至少有数十年的绵延与伸展;而剧本的时间概念也绝对不是科学、客观时间,而是随着文本时而显露、时而隐藏,时而凝固,时而流动的艺术化的时间。
契诃夫对时间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意处理,在极其有限的文学时间中穿插记忆与历史,隐藏预言与未来,使时间的纵向绵延与横向伸展达到极致。因此,本文将从人物、情节、文本三角度出发,分别分析这三者与时间的动态变化的关系,并从时间处理的角度思考作者的创作形式。
一、人物
(一)人物的倒计时与对时间点的重复
《樱桃园》的人物对话中出现多次倒计时。整个第四幕都发生在众人从樱桃园出发、前往火车站,踏上未知旅途前二十分钟。在剧本明确设定的短短二十分钟内,众人物不约而同地催促彼此,共同为火车启程的时间结点倒计时。第四幕初,罗伯兴:“各位先生,还有四十六分钟火车就要开了!这么说,再过二十分钟就得到车站!”柳苞芙:“再过十分钟就上马车了。”“怎么样?(停顿)该走了。”特罗菲莫夫:“诸位,上马车吧……是时候了!火车快要进站!”整个第四幕共有不下十七次的倒计时或表催促的话语信号,在临离开的最后五分钟,柳苞芙一人便说了七次的“该走了”或“咱们走”。而这种出现在人物话语中的倒计时,实则使时间加速流动。
在倒计时的进程中,人物个体与樱桃园的命运都早有定论且不可逆转,每个人物都主动适应现实,亦或不得不直面自己的未来,直面樱桃园的未来。快速流动的时间仿佛与洪水般涌进的命运相联,将每个人物急速地推向未知,而这个未知或许是新的开始,也或许是悲剧式的终结。
在《樱桃园》的人物对话中,与火车启程的倒计时相似但仍应对比作出区别的,是对全戏剧高潮事件时间点的重复提醒,即瓦丽雅、罗伯兴在第一、二幕多次提及的樱桃园的拍卖日期这一戏剧现象。
第一幕中,瓦丽雅说:“八月份这庄园就要拍卖。”罗伯兴答:“你们的樱桃园将要抵债出售,拍卖会定在八月二十二日。”“那么到八月二十二日,这座樱桃园,连同整个庄园都要拍卖掉。”第二幕中,罗伯兴:“先生们,我提醒你们注意:八月二十二日,樱桃园要拍卖。考虑考虑!”对高潮事件时间点的提示,似乎在渐进地积累冲突与矛盾。樱桃园要被拍卖的时间点,明明迫在眉睫,但在部分人物的眼中却不切实际、虚幻缥缈,他们认为樱桃园的拍卖几乎不可能发生。因此,即使外部的客观时间在不断发展与流动,但人物的心理时间却是凝固、停滞的。这种内外部时间观上的对立又反过来造成了矛盾与冲突的加剧累积。
如果将人物对话中的倒计时比作过山车达到高点后的回落,那么其对高潮事件时间点的重复,则是过山车缓慢上升的过程。观众或读者作为第三视角,只能目睹事态的发展,感知客观时间的流动;而人物本身却对自己的处境浑然不觉,茫然无措,等待他们的只有命运的抉择与审判。
(二)人物本身与时间的关联
《樱桃园》中,除了人物的行为——倒计时与对时间点的重复以外,人物本身也与时间存在关联。在我看来,部分人物本身就是作者在时间上对文本内涵的纵向延伸,他们的出现能够体现戏剧中时间的逆向流动,使作品文本具有时间上的延展性。
彼嘉的出现是对特定时间及事件的提示,更是回忆与过往的触发因素。第一幕中彼嘉的首次出场,使柳苞芙瞬间坠入对过去回忆的伤感之中。安尼雅感叹道:“六年前父亲死了,一个月后我的小弟弟格里沙掉进河里淹死了,他还是七岁的孩子呀。妈妈受不住了,头也不回地走了……如果妈妈能知道我是多么理解她就好了!”
如果说彼嘉对过去特定时间点、即记忆中的事件仅仅起到触发作用,那么人物费尔斯本身就是过去的一部分。费尔斯完全是个旧式的人物,他老迈且思维混乱,完全跟不上众人的节奏。第三幕中,柳苞芙、罗伯兴等人物称费尔斯“老得不像样子”,而瓦丽娅也称众人皆“习惯费尔斯糊里糊涂的样子”。费尔斯在第四幕末众人离开樱桃园,完全忘记他的存在时,感叹道:“生命就要完结了,可我好像还没有生活过,我躺一会,精疲力尽啦……哎嘿,你……这个不中用的东西……”费尔斯本身便是旧时代的遗留物,自称“不需要自由,只想留在老爷身边”。作为个体,费尔斯被时代逐渐忽略;作为创作要素,他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在不断流动、前进的时间里,那些停滞不前、即将淘汰的事物。费尔斯的孤立无援实则象征着时代对过去的遗忘与弃置。
在“舊式人物”费尔斯的影响下,过去与回忆成为时间领域的占领者,大面积侵入原有时序,使得观者、读者对时间的感受力不再敏锐。即使客观时间仍在流淌,个体却不得不滞留于回忆与对过去事件沉思中,使客观时间被迫暂时凝固,任由心理时间恣意地逆向流动。
二、情节
托马斯·曼在《魔山》中如此探讨时间问题:“空洞单调固然可将一瞬拉伸,使它们变得‘长而无聊;但使用最大的时间单位,就可缩短它们,甚至将它们化为乌有。反之,内容丰富有趣,好似可以使一天缩短、加快,然而从大处着眼,它却赋予了时间以宽度、重量和充实感。”我认为,这种主观上对时间感受的变化在《樱桃园》中多次出现,并与情节节奏的强弱相适应。
契诃夫似乎有意在情节的节奏强度与时间的动态变化之间建立联系。拿容量大小相当的文本内容作比较,。在情节缓和、仅起介绍背景与人物作用时,时间流动缓慢;在情节紧张、人物矛盾冲突由隐至显时,时间飞速流动。
海德格尔存在论认为,用钟表的指针和日历上的日期所测量的时间其实是时序,但人们将这种大众约定性下的时序当做时间本身,并赋予其本不具有的神圣和不可违背性。而真正的时间没有计算的标准,也没有测量的尺度,它只与人的心理感知有关。我认为,《樱桃园》中的时间不是客观的、以时钟指针运动来丈量的科学时间,而是一种戏剧情节中有意设定的叙事节奏,或是戏剧读者与观者对具体情节而生成的心理反馈机制,呈现动态的变化。
三、文本
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亨利·柏格森认为:“只有空间是纯一的。绵延与陆续出现并不属于外界,而只属于具有意识的心灵。”《樱桃园》的文本容量极大,在较短的文本时间内展示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几十年的家族记忆。剧本中的时间设定虽然仅有五个月的跨度,但其隐含的时间容量长达数十载。而我认为,这种文本时空的跨越与延伸,依靠读者个体的视觉、听觉建立,并作用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源于人内心感知的时间维度。
在设置《樱桃园》戏剧场景时,契诃夫用具体事物来分别代表过去与现在维度。少儿室、老书柜、老狗与火车、铁路形成时间的对立。在视觉处理上,作者也习惯于以自然环境的变化作为时间流动的暗示。第一幕初:“黎明时分,太阳即将升起。已是五月。”而接近第一幕幕尾时,瓦丽雅叹道:“太阳出来了,不太冷了。妈妈,您看,多么美丽的树木!”第二幕初时,太阳快要落山;而第二幕末尾时,月亮则缓缓升起。
在幕起幕落时,声音成为每一幕始末的提示,成为时间跳跃、流动或停滞的标志。同时作者也注意到,当舞台留白与人物出场存在空缺时,客观时间的发展需要借助声音来表明。第一幕中,柳苞芙、安尼雅等一行人登场前:“听到两辆马车驶进房子的声音。罗伯兴和杜尼雅莎迅速离去。舞台空无一人。从邻室传来嘈杂声。”第二幕后半部分:“一片寂静。突然间传来一个遥远的、像是来自天外边的声音,像是琴弦绷断的声音,这忧伤的声音慢慢地消失了。”当舞台布景或人物出现短暂空缺时,契诃夫习惯性地加入声音元素,使观者或读者的专注力集中于听觉感受上,借声音暗示此时时间仍旧是流动的,而非完全的停滞与凝固。
第四幕末,作者如是用听觉感知时间的流动:“空荡荡的舞台。听得见有人把所有的房门一一锁上的声响,听得见马车一辆一辆离去的声响。寂静来临。冲破这片寂静的是斧头砍伐树木的声响,这声响单调又忧伤。听到脚步声。”人物逐渐消失在舞台上,也逐渐从观众、读者的视野中隐去;而观者、读者对时间的感知不再向着过去任意绵延,而是随着马车向未来驶去。第三视角的他们,在寂静中思索着人物命运的未知性;在契诃夫动态时间观的基础上,不断思悟,思索人物、樱桃园甚至国家的未来。正如亨利·柏格森所说的那样,“只有空间是纯一的。绵延与陆续出现并不属于外界,而只属于具有意识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童道明(译),戏剧三种[M].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亨利·柏格森,吳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M].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8月第1版,2010年9月北京第10次印刷。
[3]马丁·海德格尔,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M].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
[4]托马斯·曼,杨武能(译),魔山[M].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