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君子不器。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小不忍,则乱大谋。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0.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1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共读《论语》
读经典,要从中国文化的根子上读起。其中一条根,就是《论语》。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有人曾把《论语》称作中国人的《圣经》,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每一个车站、每一个旅店、每一个公园休息处,都应该摆上一本《论语》。
可是,《论语》原著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翻开《论语》,学生们常常沮丧地发现,面对纷繁而片段的散章,找不到进入阅读的入口,也找不到关照自己生活、丰富自己思想和语言的出路。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两句话,其实告诉了我们做一切难事和大事的具体方法。的确,假如我们从“易”和“细”的角度去读《论语》,就会发现《论语》其实明白、清楚、温厚、有趣极了。百度百科对于《论语》的定义,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结集”。简而言之,就是孔子和弟子们在赶着牛车随性聊天时、在路旁吃火锅时、在杏树下铺张草席喝茶时的言语,记录、归类、结集,就成了《论语》。因此,读《论语》就是读“言语”。
既然是读言语,那我们不妨就从最简易的“一言”开始读。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的问题难度极高,“一言”与“终身行之”形成巨大的时空对比。一句话,说出来是一瞬间的事。人的一生,要说无数句话。但是,这句话要能成为一个人、千万人甚至千秋万代的中国人终身奉行的准则,那又是哪句话呢?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的“一言”是一个字——恕。恕者,如心也,体察他人之心,如自己的心。也是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也愿意这样做。体察,方可宽容。而这宽容,正是仁者终身奉行的准则。我们惊叹汉语的高度凝练,但更钦佩2500年前的孔子,用洞察了时空与众生的双眼及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给迷惘的人生树一面旗帜,那就是“恕”。这个字,给予我们推己及人的智慧、宽厚待人的胸怀和广交善缘的人生格局。
如此“一言”,还有很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言语方式,凝练典雅,高度概括,代表了中国语言的最高智慧。亲爱的读者,假如,问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你会如何回答呢?
次读“二言对举”的句子,领略另一番风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其中“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有17则。孔子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面对危机,孔子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培养“克己复礼、有仁爱之心”的君子。“君子”还是“小人”,如何选择?这本是个两难的命题,但在17组对比之下,就像“正”与“邪”、“黑”与“白”、“是”与“非”,价值指向,昭昭分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和隔绝,恰恰相反,是阴阳互补,相互扶持,彼此影响,就像左手和右手,就像男人和女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忍”和“大谋”,更加有趣:能有“小忍”,方成“大谋”;为成“大谋”,才愿“小忍”。刘备“青梅煮酒装狗熊”是也,“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亦是也。二者互为前提,又互为因果。
二元辩证统一的语言形式,始于《易经》,在《论语》中延伸发展,到成为后代文学语言的基本范式,亦启迪了计算机二进制语言的发明,彻底颠覆和拓展了人类世界的时间和空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揭示了中国人崇尚工整对仗的语言形式背后的审美哲學。
再来读“三言递进”的章节,玩味其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篇,就是这三问。
孔夫子“十五而志于学”,先学谋生之学(“鄙事”),再学谋仕之学(“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后学谋道之学(“大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一生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更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愉悦。
从37岁到50岁,孔子就做了一件事:教学生。《庄子·渔父》里曾描述过这样动人的场景:“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你可曾读到孔子和他的高徒们在一起时的快乐?同学者、知音者、钦慕者、追随者,从远方来,契阔谈宴,互叙衷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何等快乐!
天命之年,游历天下,各国“敬而不用”。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感慨:“没有人了解我啊!”好像有一丝寂寞,其实是大欣喜——天知孔子。只能为天地所知,是大寂寞,也是大担当,更是大境界。夫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让他通达、宽容,善待一切。有大慈悲,得大欢喜。
快乐的三重境界,即人生的三重境界。还有读书的三重境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思的三重境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论语》20篇492章,以“一”“二”“三”之法读之,“细”之道,往往可“易”。
(美好如斯)
趣读《论语》:原来你是这样的孔夫子
以为要碾压,结果被“秒杀”
原文:《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指孔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这话,答道:“这正是礼呀!”
“吐槽”:别人看到孔子不停地发问,以为终于有孔子不知道的事情了,赶紧过来鄙视一番。谁知道孔子说:“每件事都要问就是在太庙的礼节,你们啥都不问才是不懂礼呢。”
我们仿佛听到了“啪啪”的打脸声。
你说得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
原文:《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译文:子路叫子羔去做费县的县长。
孔子道:“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
子路道:“那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为什么定要读书才叫做学问呢?”
孔子道:“所以我讨厌犟嘴的人。”
“吐槽”:孔子认为子路做得不对,但子路又找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孔子无法立即辩驳,只能恨恨地说:“你说得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
“傲娇”的夫子
原文:《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辭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孺悲来,要见孔子。孔子托言有病,拒绝接待。传命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把瑟拿下来弹,并且唱着歌,故意使孺悲听到。
“吐槽”:如果我讨厌你,我就告诉你我生病了,然后故意唱歌让你知道我没病,只是不想见你。你能领悟吗?孺悲?
有话直说不行吗?夫子,您真的太“傲娇”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