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

2019-04-16 18:36邱世杰
科技传播 2019年7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邱世杰

摘 要 文章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旨在描述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现状、吸纳国外成熟经验、提出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试图探究对应的解决方法,对我国广播事业未来走向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媒体融合;IP化;短音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2-0018-02

我国的广播事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除了节目形态不断增多,还依赖于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主持人风格的灵活多变等。由此可见,在谈论广播现状及未来走向时,应站在更宽阔更全面的角度。

1 现状及问题

1.1 国内现状

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广播”一词相关研究8 610篇,其中与“媒介融合”“媒体融合”“全媒体”相关的研究占到3 000篇以上。由此可见,随着技术的革新,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对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充满期待,而媒体融合的舞台必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广播作为最传统的传播媒介之一,必须顺应潮流。

1.2 国外现状总结

以美国为例,对国外广播行业的优势进行了一下总结:

1)调频广播(FM)开始关停,向数字信号广播(DAB)进军,数字信号广播可以更加快速高效高质量的进行广播,极大地提高受众的收听体验。同时,建立专职“实验室”研究电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节目的变革前提,广播事业想要发展必须大力提高技术部门的活力。 创意营销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做到精准定位用户,进行广告投放:比如一名爱运动的听众,他所收听的广告基本都与运动产品有关。

2)2018年4月的数据显示,全美18岁以上的人口中,每周有2.285亿人收听广播,比电视和智能手机高出了0.1亿多,广播触达率达到了93%,可以看出,目前广播在美国的媒介使用率仍旧非常高。这可能与生活习惯、国家传统等有关,但作者认为更多的是受众观念的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不受到冲击,其中比较特别的就是华盛顿时报和纽约时报都用了语音资讯吸引受众,人气很高。

3)作者根据张琳在中国广播2018年第六期《几种可资借鉴的国外广播节目样态》的阐述,总结出了3个经典节目的特点,值得借鉴:

一是节目剧场化。将节目做成一种现场公开表演的微型广播剧,线上可听、线下可看。利用现场的感染力、代入感创造一种观众与听众能一同欣赏的节目样态。二是跨地域传播。美国不同的州会有相对较为出名的节目与主持人,他们可以一起合作、取长补短,去拓展内容的丰富性及节目的可能性,用一种新鲜的碰撞激发受众收听热情。三是围绕IP,建立品牌。美国的广播公司还善于充分挖掘一个广播节目的价值,打造明星主持人、明星节目,类似于国内的网红、粉丝经济。而作者对于打造IP十分赞同,也将在后文中予以补充。

1.3 国内行业现状及问题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领导小组会议上也指出:“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从具体实施方面,则问题偏多:

1)积极打造两微一端,有成功有失败。随着手机的普及,微信、微博、客户端成为了网民们的常驻地,部分广播行业的佼佼者,率先进驻两微一端,打造公众号、粉丝过百万的超级大V也屡见不鲜(央广、北京广播、江苏广播等)。但是这些成功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背后,有无数的非知名广播电台由于原本的受众群过于狭窄,粉丝数量少,在进行两微一端建设时又毫无新意与创意,导致转发数量与關注量都十分有限。同时,还出现恶性循环:因为没有人阅读,导致了内容更加粗制滥造甚至多以转发为主,没有独立观点和可看内容。失败案例数量惊人,比如市一级或县一级(无锡广播、苏州广播、盐城广播)效果都十分微弱。

与此同时,一些效仿蜻蜓FM、喜马拉雅的手机App也不断涌现,比如江苏广播大蓝鲸App,作为江苏广播的副产品,其内容粗糙、编排混乱、技术支持不够等问题,不但影响了该App的推广,更是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宣传效果。

2)可视化广播起步,成果甚微。部分广播节目正在尝试通过一直播、花椒直播等平台进行可视化广播,以北京青年广播《十点答录机》为例,作为一档深夜以主持人忧郁深沉的声线与温暖体贴的话语内容为亮点的夜话节目,却因现场直播,破坏了原有的神秘感与美感。

3)节目互动机械化,毫无生机。作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广播节目由于听众较少,在进行互动时,一般都是用“托儿”代替真实受访者,导致互动内容空洞,没有新意。部分街采也由于问题设置的不合理、不统一。脱离主题,有一种“为了互动而互动”的别扭之感。

2 应对措施

2.1 始终抓住“声音”本质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说:“广播,我可以说全部都看好,而不是看好它某一部分业务。最原始的人与外界沟通的一个最直接渠道就是口语交流。广播没有那么多的技术依赖,可以做到随时随处地伴随。关键是怎样把声音元素和声音价值开发到极致。”由此可见,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太多的广播媒体忘记了“本分”,忽略了对于最为淳朴的“声音的传递”重要性。

2.2 坚持内容为王

广播节目要追求内容扎实丰富、服务体贴到位、形态延展性强,只有独特的、鲜明的、有趣的内容才能留住受众。2018年6月28日播出的《梁家河》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12集广播纪实文学,由央广周扬与黎春两位老师播出。其内容贴近国家政治导向,以朴实接地气的内容,精湛的播读技巧获得了好评,值得借鉴。

2.3 打造人才团队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认为:“当代媒体人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即写作、表达、采访、抓取重心的能力以及历史感且洞察人性。”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喻梅在《论播音主持人才选拔路径与机制》中提到播音员主持人应该专业技能过硬、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特色鲜明,应该成为民众精神世界的构建者、人民群众的“服务员”。作者认为这样的“硬杠子”是始终不变的。同时,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打造IP,制造广播的红人经济也未尝不可。如:世界杯期间,江苏交通广播打造了足彩预言帝、快嘴女神、足球本球等一系列网红主持形象,每天有超过30W人次收听节目,通过一种良性的“蹭热度”手段,抢占新媒体的流量,创造收益佳绩。

2.4 冲破束缚,线上线下联动

作者认为,无论是节目还是主持人都应该积极地走出小小的演播室,通过举办落地活动,创新宣传方式,让更多的群众认识了解并喜欢上广播。江苏交通广播主持人成杰思在创办了江苏省大学生超级联赛之后,不但建立了江苏广播第一个电台节目工作室,还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学生群体收听节目。

3 未来走向及结论

2018年上海广播节获奖作品《给90后讲讲马克思》用丰富的表现形式(rap说唱、方言对话)、接地气话语样态呈现了马克思的一生,将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用每一期短短不到10分钟的音频带到我们每个人面前。从2018年4月17日开播截至5月6日,累计收听人数2.7亿人次。这样的数据证明,“广播未死”,未来仍然值得探索。

3.1 玩转技术,极致体验

正如外国广播公司的“技术实验室”,我们也应该有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用创新的技术,给予受众最自由和最方便的收听体验。

3.2 缩短时间,放宽空间

利用现代人的欣赏节奏,用碎片化的时间,快速的直击人心,着重突出传播中心,迎合“短平快”的趋势,并在短时间内加速拓展听众想象空间。

3.3 深耕内容,巧妙精致

用新颖的内容迅速吸引受众,产生“追剧”的效果;在现代人的审美取向都趋向于自我人格化,传媒行业很难在做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作品,這时能过精准目标群体,打造类型化、IP化的节目十分重要。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将实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某个终端获得想要的信息,而届时的广播,也一定又会有一些我们今天无法预想的创新和发展,广播行业的从业者必须紧紧地追赶潮流。但是无论这一切如何变化,传媒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创造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产品:用内容打动受众,以服务留住人心。

参考文献

[1]张琳.几种可资借鉴的国外广播节目样态——剧场化、跨地域、IP化[J].中国广播,2018(6):65-68.

[2]田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发展瓶颈及应对措施[J].西部广播电视,2017(24):62-63.

[3]喻梅.论播音主持人才选拔路径与机制构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8):160-162.

[4]张婷.广播可视化的现在和未来——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年广播为例[J].中国广播,2018(4):82-84.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