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吒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私家著述,系道家哲学的重要来源、诸子学的开山之作,也是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
《道德经》内容包罗万象、文意深奥,以“尊道”而“贵德”为宗旨,既论述宇宙本源、万物化生等形而上问题,也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圣外王”之学。如果要择选一二言作为入道的法门,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真言之一。它的意思是指道生万物,故道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的持存在于归返根本,保有“柔弱”。
这个道理简洁而玄奥,可联系几则故事加以说明:
老子年幼时,追随商容学道。商容是春秋末期齐桓公的大臣,精通天文历法、礼仪外交和王霸之术。某日,商容自知时日无多,便召见门下弟子。当时,少长咸集,恭立榻前,但都没有哭哭啼啼。因为道家讲求人只是阴阳之气的赋形,暂寄天地之间而已,终究尘归尘、土归土,所谓“死”不过是外在的游子归家罢了。
老子立在诸弟子之前,问道:“先生病情深重,还有什么遗教要说的么?”商容平和氣息后,张开嘴巴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答:“在。”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答:“不在。”商容进而问:“你知晓其中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舌头的在与持存,不正是因为它的柔弱吗?牙齿的不在与难以持存,不正是因为它的刚强吗?”商容听完后,笑道:“很好很好,你已经领悟了存在之所是,我没什么能再告诉你们的了。”说完,安然闭目,与世长辞。
商容去世后,他的教诲一直回响在老子的心海里,时不时激起一些波澜。暮春之初,老子与弟子泛舟于大江之上,只见江道曲折、烟波浩渺,两岸高木斜折、绿草盎然。老子回过头问:“道自然不是平常事物所能比,但非得说的话,天地间哪个事物更近似它?”弟子们各呈己见,但多从大道无所不包、至高至贵处着眼,寻找高贵强大之物来作类比。老子摇头说:“这些都相去甚远。道虽至高至贵至强,但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强以弱为根。万物中,我们船下的水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啊!”
老子进而说:“水持守了‘柔弱,从而保有了自身的‘在与‘是。因其能持有真我,才能发挥真性情、真功用,事物也乐于与之交往。你们看这岸上的草木,其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在大风之下,首先被吹折的就是那些看似刚强高大的树木,小草、细柳看似弱不禁风却俯而不倒、摇而不断。那也是因为它们保有自身的柔弱,克制了刚强自大的冲动。”一席言罢,众弟子拊掌称善。
游船靠岸后,老子与弟子们走进一个小村落,在一户人家门口讨点水喝。这户人家四世同堂,年迈者身体僵持、腿脚不便;壮年者身负百斤重担,依然能立而谈笑;少年嬉戏打闹、健步如飞;又有赤子婴儿,在襁褓之中却哭声嘹亮。出门后,老子感叹:“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弱增益则长生,刚强增益则死亡,以此调和气血,才是养生者,才是真持存者。”
老子一行最终进入一处山林,走了一段时间后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了一悬瀑布和一片水潭。老子指着眼前的流水说:“正如溪流能攻克高山、滴水可以穿石。天下没有什么比水还柔弱的,但攻穿刚强之物也没有什么能比得过它的。这是因为水坚持、不更易,数十万年如一日。世人闻道而喜,但不能坚守,故慎终若始最为可贵。”众弟子听罢,省思良久。
(常朔摘自《解放日报》2018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