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芬?刘培峰?张麓麓?张吉
摘 要: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对思政课教与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任课教师教学观念改变难、教学行为习惯改变更难,以致教学效果不佳。当前正值大学本科教学推进“四个回归”、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刻苦读书学习”之际,要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须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加以制度上的引导和激励,促使教师做出从思想到行为的彻底改变。
关键词:深度学习;思政课;课堂教学;调查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且改革力度日益加强。持续改革怎样做才会产生实效?进一步改革的着力点在哪里?经过对省属6所高校思政课任课教师和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数据显示,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教,认识很清楚,也符合國家要求,但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且数据对比反差明显。与所有的教育改革相似,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也会遇到“瓶颈”,遇到困惑:改革目标明确、改革指导理念都知
道,实践中做过多种尝试,为何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探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问题所在,希望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编制
本研究认为,有效的大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学习。尤其是像思政课这类以培养学生思想素养,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的素质课程,需要教师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才能完全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深度学习,亦称深层学习,这一概念最早由欧洲学者提出。20世纪50年代,瑞典教育心理学家、哥德堡大学教授马顿(Marton)和塞尔乔(saljo)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实验研究,他们在检验大学生阅读文章的学习策略时,发现大学生处理信息的水平与他们使用浅层还是深度的学习方法有关,首次提出了深度学习概念,指出深度学习是相对于孤立的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而言,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灵活、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在学习科学领域激发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深度学习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展开批判性的思考,并主动对其进行建构与转化,达到将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2]。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从深度学习视角,调查审视当前思政课教与学现状,希望找到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1)教师问卷编制及其依据。依据美国学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提出的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水平应有的教学态度、行为等理论[3],结合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情况,设计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教学状况两部分。基本情况包括任课教师职业身份(专任教师或辅导员)、主讲课程等。教学状况由21个测题构成,调查内容设计详见表1。
(2)学生问卷编制及其依据。通过梳理深度学习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大学生深度学习行为及其特征,最后将大学生深度学习思政课状态概括为三个方面:强烈的学习内驱力、高水平的知识加工及其对知识综合运用,调查内容设计详见表2。
2.调查方案设计
本调查是面向思政课教师和本科生抽样问卷调查。教师样本主要指思政课专任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本科生样本主要包括大一至大四在校学生,调查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感受,并将两个样本群反映的信息进行对照分析,用以判断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性。
问卷测题采用自我描述的形式呈现,让被测者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与测题描述的相符程度,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从1~5符合程度逐渐递升。调查数据利用SPSS软件的描述性统计功能分别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了解群体差异情况。
3.调查实施过程
调查按照综合型、文科型、理工科型等三类大学在浙江省内选取六所省属高校的师生参与调查。调查样本数量以95%的置信度为条件,师、生抽样误差控制在3%以内的样本规模分别为123和1 100[4]。最终,本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35份,回收135份,有效134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3%;共发放学生问卷
1 300份,回收1 254份,有效1 221份,回收率为96.5%,有效率为93.9%。两项调查的样本基本情况分别详见表3、表4。
4.信效度分析
(1)教师问卷信效度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教师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分析结果中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6,其中教学目标α系数为0.742,教学方法系数为0.899,师生关系系数为0.714,教学评价系数为0.813,教学态度系数为0.733,各因子间内部一致性较高,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各因子与总量表显著相关,表明问卷结构比较合理。
(2)学生问卷信效度分析
学生问卷信度分析采用克隆巴赫系数的测量指标检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报表显示,问卷整体α系数为0.868,其中强烈的学习内驱力维度α系数为0.808,高水平知识加工维度α系数为0.786,综合运用知识维度α系数为0.854。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结果较好。学生问卷效度分析大致结果如下:强烈的学习内驱力、高水平知识加工、综合运用知识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小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表明问卷结构较为合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因素,若要取得成效,需要花费大量心血,步步反思,倘若有半分不给力,就可能功亏一篑。很多时候,不是教师不想推动改革,而是不知道如何推动。从本次调查结果发现,任课教师的想法和心愿都是很好的,但效果甚微,心愿与结果反差很大。
1.思政课课堂教学目标心愿与结果之反差
课程教学目标是师生选择教和学的内容、制定教和学策略的依据,包括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且这两者最终需要达成一致,教学才算有成效。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和心愿以及其实现程度之间反差显著,详见表5。
数据显示,任课教师均希望通过思政课教学,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反应表明,该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学生的认同度除了形式政策课接近2/3,其他课程几乎都不超过一半。课后对思政课进行深度学习的学生不足10%。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愿与结果之反差
(1)师生思政课课堂教与学内在动力反差。本研究认为,师生对思政课教与学的内在动机主要表现为教、学的兴趣和愿望。
调查数据显示,近80%以上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的精神面貌很好,表明任课教师上课兴趣很浓,不想上课的教师只占少数。有关学生数据表明,约68%的学生表示一开始对思政课很有兴趣,进入教学过程后却逐渐失去兴趣。教学论理论揭示,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场,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影响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大多数思政课任课教师应该加强教学能力提升,用精彩教学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投入学习。
调查还显示,近1/5的任课教师,对教与学氛围不好表示担忧。
(2)师生对课堂教、学过程参与的心愿与结果之反差。在调查中,师生普遍反映,目前任课教师基本都采用了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教学法。但结果显示,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见表6。
选择“很多学生都在课堂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67.16%的教师选择“肯定”,29.9%的教师选择“不确定”,不足3%的教师明确“否定”该选项。有88.81%的老师认为在课堂上紧跟教师思路的学生不多,20.88%的学生表示自己紧跟教师思路并积极思考。由此证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投入学习不够。
(3)师生在课堂交流沟通心愿与结果之
反差。互动交流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互动交流的频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没有兴趣或者兴趣不大的学生,也会在教师积极关注和引导下,对课程学习发生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取决于他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仅表现在课堂上的对话交流,更表现在课下,教师对学生作业细致批改和评注。这是对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回应,对学生的影响甚大。
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教师愿意与学生互动交流,之所以结果反差大,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显示出大多数教师只是在意愿上愿意与学生交流沟通,行动上并未付诸。尤其是作业反馈,77.20%的学生反映教师作业反馈评语寥寥,就说明教师愿意与学生沟通交流大多停留在思想中,大部分行动不足。因此,本研究认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重在教师教学行为习惯改变方面。
3.教师对学生课业评价的心愿与结果反差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者的学习有强烈影响。因此,学生课业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可以说,没有相应的学生课业评价的改革,任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都会落空,都不是真正的改革。
在调查中,值得深思的数据是:对于选项“我满意自己的学习状态”,有87.06%的被试者表示满意;对于选项“我的思政课学习成绩不错”,有84.11%的被试者表示满意。此2选项在比较满意档的均值分别为3.40、3.33。数据还显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状态不符合大众期待的乐学、努力和认真等,他们满意自己的学习状态,满意自己的分数(分数不会低)。部分师生的教与学行为有将思政课变为“酱油课”[5]的危险,这也是思政课教学效果欠佳的表现。
三、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我国高校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经验介绍和报道很多,但仅仅是一小部分任课教师参与其中,大多数任课教师的变革仍然停留在思想层面。行为习惯的改变是困难的,需要强大“外力”推动。当前正值本科教学改革推进“四个回归”之际,教师需将课堂教学愿望落实在行动上,以实际行动带动学生学习。因此,提升本科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实效性,须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引导、激励教师做出从思想到行为的彻底改变。
1.应关注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改变
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大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由学校政策牵引推动,教师发自内心地主动改革较少。加之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比较功利,教师参与本科教学改革虽积极性很高,但由于一些惯性操作,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深度学习。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这种历史生成的、持久的、社会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称为“惯习”。这种“惯习”在课堂教学中习惯性地操作着,几乎难以发现这些行为与自身观念的不一致。高校管理者在教学改革中应重视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改变,设计教学改革管理制度,以帮助教师警醒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觀念的同步。
2.做好“关注学生发展”的制度设计
高校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对于参与其中的教师而言,该系统工程涉及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及行为方式。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易,但将新的思想观念落实于教学实践更难。大学教师能够很快接受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很是困惑。高校教学管理者应从制度设计上着手,将“关注学生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作为改革项目验收和改革成果褒奖的中心,要确保教师行动起来,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积极行动,促进师生们将“态度与行为相连接”,“通过建立责任清单,实施清单化管理,并量化到岗,细化到人”[6],使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应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的引导。
增进师生对话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主要责任应该包括对师生交流的管理。作业反馈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对课堂教学来说,作业反馈非常重要。作业反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投入注意和思考,同时也向学生表明教师愿意关注学生和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对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极大肯定。同时,正确的作业反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学习。大学生均重视教师对其作业的反馈,教师通过作业反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善于创造,塑造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7]。
4.应加强课堂教学反思管理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预设的改革方案固然重要,但因课堂教学是复杂的活动,大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越是积极,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更乐意投入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自省,关注学生对预设方案的反应,更需要教师课后反思自己授课过程各个环节,评估它们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警醒自己不要偏离教学目标。优秀的教师都有课后反思的习惯。但大多数教师需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促进和激励。因此,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应敦促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及时纠偏,避免其表述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反差。
参考文献:
[1] Biggs J. B.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outcomes[J]. Higher Education,1979(8): 381-394.
[2]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 Deeper learning competencies [DB/OL].http://www.hewlett.org/uploads/documents/Deeper_Learning_Defined__April_2013.pdf.
[3] Eric Jensen,LeAnnNickelsen.深度學习的7种有利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4]风笑天.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46-47.
[5] 胡乐乐.“酱油课”与大学精神相悖[N].光明日报,2012-04-18(4).(该文所说的“酱油课”是指“当今大学生对大学里那些上课不经常点名、考试容易通过、学分好拿到手的课程的幽默称法”.)
[6] 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7] 宋乃庆,罗士琰,肖林.新时代中国好教师培育刍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8(07):7-21.
[资助项目:杭州市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立项“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M18JC032)和中国计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政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2017SKZX015)]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