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旅委会 (311700) 仇 峰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蓬勃发展的农业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新业态,作为农业旅游主载体的农业园区能否顺应形势,实现转型升级,事关农业旅游的成败。因此,大力推动农业园区向农业旅游景区转变,对践行“两山”理论,深度做好农旅融合工作,促进农业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经营理念问题 目前,农业园区经营者大多是跨界而来,与专业经营理念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没”。一是没有规划设计。土法上马,想到哪做到哪,主题特色不明确,产品单一,重复建设等情况普遍。园区主要旅游项目是采采果、赏赏花、吃吃饭,而科技含量多、附加值高、迎合游客口味的农旅产品严重不足,致使园区品位跟不上,园区打造成为旅游景区难度大。二是没有现代经营理念。普遍采取传统营销和土法销售,经营上墨守成规,等客上门,旅游客源市场投入少,农旅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等紧密度不够,离农业旅游景区差距大。
(2)建设标准问题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农业园区投资以本地为主,真正有实力的外来投资商较少。如,浙江省淳安县现有农业园区75个,绝大部分园区投资在1000万元左右,3000多万元以上的寥寥无几。由于农业园区投入不够,导致建设标准偏低,基础设施粗糙,内部项目缺少,科技含量低,达不到A级景区标准,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旅游景区。二是业态标准缺乏。目前,农业景区的评定标准只有《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这个标准是在传统景区景点基础上起草的行业标准,比较粗放,针对性不强,对农业旅游这个新兴旅游方式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经营者不知如何才能把农业园区建成农业旅游景区。如,农业园区景区化面积没有标准。鉴于农业园区的特殊性,要建成农业旅游景区,规模值得商榷。
(3)品牌培育问题 受发展理念、园区面积、项目构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业园区景区化品牌创建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一是品牌意识较为薄弱。除了少数当地较为知名的农业园区品牌外,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没有自己的形象口号、LOGO标志,没有形成知名度高、市场认可的响亮园区品牌,给市场推广带来困难。二是功能不够完善。目前,绝大多数农业旅游景区功能单一,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少,主要停留在“摘摘果、吃吃饭”,甚至连简单的游客接待设施都不具备,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离A级景区评定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
(4)政策制约问题 一是园区用地难以解决。农业园区景区化需配套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游步道等接待设施,上述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而要按照商业用地方式取得土地指标,环节多,时间长,短则1~2年,长则数年,甚至遥遥无期,可操作性不强,成为农业园区景区化的“瓶颈”。二是环保政策难以突破。受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等政策制约,很多农业园区在保护区内,手脚被牢牢捆住,迫于经营需要,有些园区出现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法违规情况,形成事实上的违法建筑,直接影响园区品牌打造,甚至日常经营,成为当前农业园区景区化难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从科学规划着手,做到“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科学选址。要因地制宜选址,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具体做到“三个依托”,即依托景区景点来建设、依托城郊地理优势来建设、依托乡村绿道来建设。没有景观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的,建议发展田园综合体,以项目“多”和“特”来吸引游客。二是注重突出主题。主题是园区的灵魂,景点式园区建设要做到“三个化”,即产品主题化:要明确自己的核心产品,做到“大而精”,切忌“小而全”;风格特色化,园区建筑要围绕主题来打造,就地取材,各具风格;园区品质化,严格按照A级景区标准来建设园区,增加项目科技含量,避免低水平重复投入,提升园区品质和档次。三是注重借力借势。立足旅游特色村发展,整合当地旅游特色村的民居民宿、特色基地、农事体验等多种旅游元素,既丰富园区内涵,又提升旅游村产业发展后劲;立足国有林场发展,充分利用当地国有集体林场原有的生产管理和生活用房发展农业园区,既可解决用地难问题,还可以盘活国有闲置资产,促进林场产业转型;立足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现有县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的土地、景观、产业特色等各种优势资源来建设园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政策扶持着眼,做好“三个一” 一是完善一套管理制度。主要是明确农业园区向农业旅游景区转变的准入条件、审批程序、管理职责、规划布局等,解决当前园区景点化工作中如何审批和日常管理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农业园区向农业旅游景区转变工作正规化和程序化,推动农业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二是出台一批政策。首先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新的优惠政策,重点要下大力在用地和环保政策上予以实质性突破,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切实增加园区科技含量,打造一批高品质的A级园区式景点。其次是整合部门资源,对现有部门扶持政策进一步梳理,集中资金对重点项目进行扶持,有选择地做强做大2~3个园区,打造农业景区样板,形成典型示范效应。三是制订一个标准。针对A级旅游景区标准比较粗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建议在A级旅游景区标准基础上出台《农业园区景点评定规范》地方标准,明确园区景点的定义、基本条件、必备功能、建设标准、个性目标等,把行业标准变成业态标准,为经营者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解决什么是农业园区景点,农业园区景点建什么等实际问题,有效破解一个标准管天下的尴尬。
(3)从品牌培育着手,做深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品牌就是生命”,要站在多层次、全产业链品牌体系的战略高度,从项目建设、产品包装、文化挖掘、服务提升等全方位入手,把农业园区打造成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特色旅游品牌。同时,加强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培训和人才引进等多种手段,提高营销、策划、建设、讲解等各类园区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农业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认知度。二是强化资源整合。“船大抗风浪”,农业园区景点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实施区域化整合、板块式发展,通过市场手段,把农业园区周边的景区景点、风情小镇、民居民宿、乡村绿道、特色基地、民俗文化等散、小的旅游产品有机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补有无,形成一个区域性旅游综合体,实现整体营销、区域打造,从而有效地解决园区单打独斗难成气候的不利局面,达到将农业旅游景区做大做强的目的。三是强化合力营销。“好酒也怕巷子深”,针对目前农业园区景区化品牌影响力小、营销力量薄弱的实际,要着力完善营销机制,创新营销方式,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渠道,建立政府、园区、行业、媒体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实施精准营销,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源渠道,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营销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