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唯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
作为医院重要科室的急诊室是主要被用来抢救那些重病、急病的患者,在急诊室实习的学生经常接触的是各种不同种疾病且严重的患者。护理带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造就出实用型人才[1]。随着医疗模式的发展,一带一的传统带教模式已经跟不上目前的发展现实,无法满足护理带教的新需求。新的需求催生新的模式,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实习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2]。为了探讨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意义,本文将传统带教模式与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进行实验对比,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来我院急诊科实习的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3名学生。其中,对照组中包括3名男学生和30名女学生,年龄在19岁至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23±0.45)岁,学历皆为本科;观察组中男女学生的比例为4:29,学生年龄在20岁至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56±0.46)岁,学历皆为本科。两组实习学生在性别、年龄及学历等一般资料上相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传统模式进行带教,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并完成示范教育,协助学生完成实习规定要求。
观察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带教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计划阶段。选择理论知识和实际临床操作技术均特别出众的老师作为实习学生的带教老师。在确定带教老师后,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实习计划,培养实习学生预检分诊急诊患者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评估,提高学生的抢救能力。此外,要注意的是制定的带教计划要符合实习的要求,并且和带教任务相互渗透,确保学生可以完成任务。第二,实施阶段。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带教方法如目标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预检分诊急诊患者的能力。带教计划分各个阶段时期实施,学习内容复杂程度逐步提升。第三,检查阶段。通过提问学生以及考试等形式检查学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
对两组实习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以及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得出分数。学生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在这几方面的实力越强。同时,调查实习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即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本次研究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学生进行护理带教的观察组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以及综合能力这三方面的所得分数均高于实施传统模式的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下表1。
表1 两组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9%,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2。
表2 两组实习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n(%)]
护理带教是每一个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好机会。在护理带教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3-4]。急诊室是主要被用来抢救那些重病、急病的患者,非常具有紧迫性,为此在急诊室实习的学生被要求有更高的操作能力。因此,医护人员在对学生带教的时候,要认真对待,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效率的开展带教工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在理论知识、专业操作和综合能力这三方面的评分分别为(95.12±3.25)分、(94.23±2.32)分和(91.12±4.56)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45±2.45)分、(81.68±2.68)分和(82.23±3.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9%,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明,与实施传统带教模式相比,持续质量改进带教模式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代替常规传统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带教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