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燕芳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600)
慢性宫颈炎在妇科疾病中的发生率非常高,临床症状也较为复杂,包括宫颈腺囊肿、宫颈息肉等,其中宫颈息肉作为慢性宫颈炎的一种类型,发病后可出现单个或者成群的息肉,造成女性在月经周期中间、性交后或者更年期期间的分泌物增加,并存在出血的问题,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需要及时进行疾病的控制和治疗。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也较多,包括药物、微波以及利普刀,药物因为治疗的时间较长,病情出现反复,因此治疗的依从性较差,而且病情的反复可能对宫颈造成持续性的伤害,引发宫颈癌,微波虽然可以进行治疗,但是后期的复发率也较高,因此临床中应用利普刀作为治疗的方法,全面提升治疗的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利普刀在治疗慢性宫颈炎伴宫颈息肉的整体效果,研究如下:
样本数据来源为2019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宫颈炎伴宫颈息肉患者,自其中随机抽取46例患者纳入实验数据中,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年龄最小23岁,最大54岁,中位年龄:(38.50±0.28)岁;观察组年龄最小24岁,最大52岁,中位年龄:(38.00±0.24)岁。分析两组患者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微波治疗):术前对外阴、阴道消毒,将宫颈暴露,清理其中的粘液和药物残留,将探头置入宫颈部位,确定宫颈息肉区域后实施手术,频率调整至25 w,息肉面进行凝固、变性,至坏死,对于残留的息肉,基底组织以及周围的炎性组织,继续进行射频,将周围组织进行凝固、变性,如患者息肉为隆起的情况,可直接在取材后进行射频治疗,在每个点位凝固3 s左右清理范围自宫颈外口0.5 cm开始,待到息肉部位组织变为白色后停止[1]。
观察组(利普刀治疗):采用截石位实施手术,术前外阴消毒,待阴道暴露出宫颈后,自病变拟定手术范围进行切割,其中50%功率实施切割,50%功率进行电凝,选择电切电极,自宫颈息肉外缘3~5 mm外进电圈,深度可以结合病变的范围进行选择,一般在5~20 mm之间,按照连续移动的方式对电圈进行调节,以切除组织,如息肉较大,可进行分次切除,之后进行电凝止血[2]。
①疗效指标选择:手术出血量、脱痂出血量、阴道排液时间。
②复发率:随访1年后的患者复发的情况。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P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中术中指标、术后指标各项优势与对照组对比,优势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指标对比
表1 两组疗效指标对比
组别 手术出血量(mL)脱痂出血量(mL)阴道排液时间(d)对照组(n=23) 14.57±4.35 42.35±6.31 16.13±2.17观察组(n=23) 7.58±2.78 12.98±3.28 6.75±1.56 6.494 19.806 16.832 P 0.000 0.000 0.000 t
观察组复发率为2.36%,与对照组(14.18%)比较显著下降,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复发率对比
慢性宫颈炎伴宫颈息肉的治疗中,微波和利普刀的应用范围较广,微波主要是使用热效应和生物效应进行治疗,在是短时间内将炎性组织进行凝固,自行坏死脱落,实现细胞的再生,效果显著,费用较低,但是该方法创伤面较大,对于宫颈的损伤较为严重,术后阴道出血和排液的时间长,可出现宫颈局部组织痉挛,并且在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因此临床中该方法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文中数据分析,观察组中术中指标、术后指标各项优势与对照组对比,优势明显,观察组复发率为2.36%,与对照组(14.18%)比较显著下降,P<0.05。原因为:利普刀是一种宫颈电环切除的方式,作用方法主要依靠高频电刀金属丝,在电极的尖端位置形成一种超高频电波,一旦接触到机体组织,就会形成吸收阻抗电波的高热,对组织的边缘位置进行无碳化的处理,病灶的切除面也较大,出血点较少,并且切除的深度也较为理想,手术耗费的时间较短,降低术后复发概率,并且不直接接触皮肤,安全性较为理想[4-5]。
综上,慢性宫颈炎伴宫颈息肉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利普刀,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较好,对于复发率的控制理想,有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