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狭窄支架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9-04-16 06:17王保群
关键词:脑缺血脑血管颈动脉

王保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缺血性脑卒中即为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持续不足所造成的脑组织坏死,主要包含有脑缺血短暂性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完全性卒中等症状。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而言,可分为两种,即局限性脑缺血与弥漫性脑缺血,对于弥漫性脑缺血而言,其往往与患者心搏骤停、贫血、低血糖即低血压等紧密相关;而局限性脑缺血相关于颈内动脉血栓、颅外椎动脉及脑动脉痉挛等[1]。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狭窄患者,采取支架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制定于2001年制定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2]相符。纳入标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昏睡、恶心呕吐、肢体无力、头晕及全身明显乏力等症状;经脑卒中量表(NIHSS)评定,均>7分;经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OCSP)分型,均为后循环梗死(POCI)。排斥标准:6周内有过卒中发生经历者、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或颅内肿瘤者及由卒中或痴呆所造成的严重残疾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27±2.50)岁,NIHSS评分(8.04±2.35)分;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4±2.47)岁,NIHSS评分(8.01±2.29)分。两组NIHSS评分、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开展内科保守治疗,如一般处理、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一级并发症预防、神经细胞活化剂、止血及激素治疗等。观察组基于此,参照颅内狭窄治疗标准[3],择期实施颅内狭窄血管支架治疗 :术前3~5d内,口服波立维(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83),75mg/d,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300mg/d,,后开展颈动脉彩超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分别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及血流情况进行评定;颅脑CT灌注(CTP)检查,明确责任病灶。常规全脑血管造影(DSA),评价血管狭窄程度、长度、侧支代偿及血流等情况,选择适血管支架型号(德国Angiomed Gmb H&Co,MedizintechnikKG)。术中,全身肝素化处理,常规造影狭窄血管,于透视下,将诸如moma保护球囊等保护装置放好,微导丝穿狭窄处,若狭窄度>90590%,需预扩。再依据狭窄动脉长度、直径,合理选择对应自膨式支架,送至狭窄动脉段,此过程要准确、缓慢,在确认无误的情况下,释放支架,造影复查,若支架支撑效果不理想,则可送入扩张球囊,实施支架内扩张,满意止。最后依次撤出颈内动脉保护装置与扩张球囊,造影,结果若满意,将导引导管撤出,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5d时的体征变化、症状及血管狭窄情况。血管狭窄诊断标准[34]:(1)风速度(Vs)大于160cm/s,或平均速度(Vm)80~120cm/s,无漩涡流,无杂音;(2)Vs大于140cm/s,或Vm大于80cm/s,伴涡流、杂音,低频成分增加;(3)Vm相比对侧,同名动脉流速高出后者30%以上,Vs140~160cm/s,无涡流或杂音。若与上述三项之一满足,即可诊断为血管狭窄。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1.0处理研究所得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若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由P<0.05表示。

2 2.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27±2.50)岁,NIHSS评分(8.04±2.35)分;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4±2.47)岁,NIHSS评分(8.01±2.29)分。两组NIHSS评分、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5d时的血管狭窄情况对比

治疗后,两组血管狭窄情况均得到显著改善,观察组2例血管狭窄,对照组12例,两组血管狭窄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情况对比[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5d时的症状、体征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视物模糊、肢体乏力、头晕、头痛、肌力等改善幅度相比对照组,均优于后者(P<0.05)。见表2。

3 讨 论

经研究得知[45],血管分叉处为颅外血管狭窄多发部位,而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则为颅内血管病变的多发部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而言,其多与颅内血管狭窄及颈动脉狭窄相关,当颅内血管、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便会引发大脑低灌注,又因颅内血管狭窄及颈动脉狭窄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粥样斑块,因此,会增加脑栓塞诱发风险。当前,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各种方法中,以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血管搭桥术等最为常用。近些年来,随着CTA、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完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此类技术驱动下,变得更加完善,应用范围更广,效果更为突出,采用此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狭窄,可重建血运,改善原本不畅的脑血管血流灌注,另外,还能减少或避免病变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因而能够较好的预防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6][5]。伴随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持续改进、医师临床经验的提高及操作熟练度的提升,由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所造成的术后并发症显著降低,且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临床应用广泛[6]。经本次研究得知,两组治疗后,观察组血管狭窄率6.67%,对照组为40.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观察组诸如肌力、视物模糊、肢体乏力及头痛、头晕等指标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均优于后者。 由此表明提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者,运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施治,缺血性脑卒中者运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施治,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管狭窄率情况,改善视物模糊情况,增强肌力,改善头晕、头痛及肢体乏力症状。此结果与既往此类研究结果相一致[7-10]。但需指出的是,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往往与术者的熟练程度、优质支架及围术期严谨管理等紧密相关。所以,术者在实施手术前,须全面了解、知晓支架置入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在明确适应证时,除了要根据颅内血管、颈动脉狭窄段的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来确定之外,还需针对全脑血管开展系统化分析,本次研究观察组中,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支架脱载或移位情况,未发生术中脑卒中。

表2 2组治疗前后NISS评分5d时的症状、体征对比 (例)

综上所述,采用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术治疗缺血性卒中,效果较好,相比传统治疗,疗效更为突出,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脑缺血脑血管颈动脉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