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俊华
对于公园、广场上的太极拳,常听到业内人士评之为“太极操”。
何为拳何为“操”?怎样习练才能使“太极操”成为太极拳?
带着诸多疑问与困惑,笔者近年来留心观察了一些公园、广场上演练的太极拳,也观察了一些赛场参赛的太极拳,同时查阅了有关宗师、名家拳论。经认真思考,我以为,拳与“操”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行拳走架能否以意领、以气运、以腰带。所谓“操”就是只有“外”而没有“内”,只有肢体动作而没有以腰胯为枢纽的松柔劲、内贯劲,而且外形动作也还存在不少不合乎拳理要求的毛病,已消失了武术本质,丧失了技击功能。
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练出来的,拳家哪一个没有经历练“操”过程?即使悟性极高的太极拳天才乃至名家大师,不论他练的是哪家拳式哪个套路,在初学拳架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在体验到以意领、以气运、以腰带之前,他练的就是“操”而不是拳。应该说,练“操”在太极拳的普及、推广中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所有拳家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从“太极操”到太极拳的过程。如何实现从“操”到拳的升华,就应是每一位真想练成太极拳的习练者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既很简单又很艰深的课题。
以我随马虹老师学拳练拳悟拳二十余年来的体会,我以为,要实现练“操”为拳,把“太极操”转化提升到拳的境界,必需做好以下几点:
要使“太极操”少走弯路乃至不走弯路练成为太极拳,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有虚心好学、精益求精的学拳态度。
作为习拳者,一定要经常多读些经典拳论,多看看书、刊上的太极拳体验文章与网、碟上的名家演示,多听听老师、拳友的批评指导,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太极拳,怎么练才是太极拳,并能用之于自我调整,清晰认识自己练拳水平处在哪一个层面,从而把握好前进的方向。
回顾我当初学拳时,也以为学完套路就是会打太极拳了,以后坚持练能健身就行。习练多年之后,我越练越感到身上不得劲,心底不禁疑惑起来:这许多年了怎么老师要求的“四块放松”“丹田内转”等要领一点感觉都没有?于是便去翻看有关拳论资料,去找拳友请教,方才知晓太极拳绝非原先想象的那么简单,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大有问题,以至耽误多年,练来练去辛辛苦苦练的还是“操”。
太极拳博大精深,初学拳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仅思想上会有许多局限,拳架上也存在很多毛病,动作很不规矩。一代宗师陈照奎强调:“自己脸上有污点往往觉察不到,就要照镜子。改拳就像照镜子,就是请老师或同道帮助自己纠正错误和缺点,这是提高拳技的必经之路。”
只是“学拳容易改拳难”,改拳,是一道必须越过去却又非比寻常的难关。说它难,就难在能否有明确的改拳意识,能否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和较强的领悟力,能否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百学不厌、百改不烦、百练不倦的毅力,以及能否有拳理拳法上的“明师”为之引领正道。
我当年随马虹老师学完陈式一路拳架数年之后,意识到拳架中不少毛病若再不修改已难以再练下去,于是1996、1997连着两年参加老师在湖南长沙、娄底举办的学习班,此后又数次与王茂林师兄北上石家庄求教。如不是反复多次的再学习再改拳,我可能这辈子再怎么用功也只能在“操”的圈子里打转转。我体会,一次次虚心接受老师的严格改拳,同时也虚心接受同道拳友的指点帮助,并就老师纠正的或同道拳友指出的毛病反复地自我揣摩、自我调整,既是一个反复整治拳架毛病的雕琢过程,也是一个反复学习反复领悟提升拳道内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