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宾 徐越
摘要: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到魏晋时期流行的楷书,再到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行书,在这个书法生长的历程中,实行于汉代的隶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想要去了解和探索汉代隶书,他们想揭开汉代隶书那层神秘的面纱,去追寻那个时期的繁荣昌盛。笔者也是众多探索隶书的实践者之一,翻看了许多留存于世的经典汉代隶书,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在将以此文来告知大家如何学习和应用好隶书,还有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的原因。
关键词:汉隶 蚕头燕尾 《乙瑛碑》 临摹 创作
一、中國汉字文化的由来
说起中国文字起源,人们不禁会想到我们的甲骨文——象形文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没有统一的文字,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显而易见的了,一般老百姓都看不懂别国的文字,这样导致交流起来很不方便。在秦始皇将六国包举宇内后,当时流行使用的文字分为两种,一种是官方文字,还有一种是民间文字。官方文字也就是“小篆”,是由当朝的宰相李斯创作而来,而民间文字就是我们所了解的古隶。直至西汉的时候,古隶才更改了名字,被人们叫作隶书,到了东汉,隶书的称谓又变成了“八分”书。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再至东汉和西汉,隶书才真正开始了它的春天,被人们广泛地使用,于是,隶书成了官方和民间都通用的文字。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潮流,隶书也不断地变化,在发展历程中,磨炼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美学特征。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打破了中国古代汉字一直以来以象形为代表的传统,变成了扁而方正的字体,隶书的演变是中国汉字发展史的一个新起点。
二、隶篆风格比较分析
很多书法兴趣班把篆书的培养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如上所说,篆书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它的笔画较多,且不容易记住,就算记住了会写,认识的人也在少数,不利于当今社会的沟通交流。其次,篆书笔画多为藏锋起笔,回锋收笔,而且横竖撇捺并无变化,笔者认为画国画工笔线描练习篆书最为合适。下面便是我对篆隶风格的比较分析,从几大方面阐述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书法应选隶而不选篆。
篆书的笔法和隶书的笔法不一样,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改进了许多,使其变得更完美。它在基本点画的书写上风格大变:小篆的笔法粗细均匀、平圆光滑,像极了国画十八描当中的铁线描;但是隶书的笔法赋予文字新的生命力,每一次的入笔、行笔和收笔都如音乐般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描写笔画时提按有力,恰到好处。汉隶与篆书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采用藏锋起笔,回锋收笔的方法,但二者仍存在差别,隶书相较于篆书有了“波”和“磔”,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因此,“一波三折”也成为隶书独特的特点。隶书产生的“波磔”,赋予文字生动活泼的生命力,字体飘飘欲仙,更富有艺术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隶书采取了方折来代替篆书的圆转,使字体看起来变化丰富,增加了美感与动势。在书写隶书和篆书时,二者都需要中锋行笔,但是与篆书不同的是,隶书在下笔时要八面出锋,提按有力,“波磔”相生,一波三折,在文字笔画中蕴含力量。隶书在行笔时轻重缓急,纵横捭阖,方折和圆转相互交错,使它的出锋外柔内刚,清雅大方。例如《鲜于璜碑》,它的笔画沉稳有力,虽然是方笔用得多,写字收笔时也没有太多出锋,却抑扬顿挫,字体形正,深厚富有意蕴。还有《张迁碑》,它与《鲜于璜碑》人笔、收笔是一样的,方方正正。但是《礼器碑》《朝侯小子》《曹全碑》等碑都与前二者不同,它是采用圆笔,其中把圆笔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是《曹全碑》。而《礼器碑》将隶书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一波三折”运用得很好,笔画虽不是大气磅礴,但富有清秀笔正、嶙峋刚劲的特点。但是《礼器碑》对于新手来说上手较难,可以作为进阶阶段的学习碑帖。如果作为初学者,笔者认为学习《乙瑛碑》应为最佳,书风严谨,富朴素之趣,它代表着汉代隶书的成熟,其下笔既方折又圆滑,不像《曹全碑》下笔收笔都以圆笔为主那样的妖娆,也不像以方笔为主的《张迁碑》那样霸气苍劲,更易于初学者学习与掌握。
隶书不仅在笔法上改变了,还在字形上也有了较大的更改。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也在进行着不同的改变,秦朝时的小篆字形由长方形变为正方形,然后又变成了扁方。总的来说,汉隶带给人的感觉就是浑厚严谨又舒展灵动。隶书的笔画方方正正,每一个横竖画都笔直有力,严谨中透着灵动感。
隶书相较于篆书还在笔画和结构上发生了改变。隶书的笔画是将圆滑变成方折,将曲线变直线,将笔画简化等。其中有两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变更过的字体要以扁方形成横势,第二是不得变更毛笔的书写方式。八分笔法是指横向取势左右的撇捺笔画在尽最大的限度去延伸时,上下的运动就会被压制进而紧缩。文字的笔画形态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毛笔的柔软性是影响最大的,它影响着笔画的粗细、长短、深浅、方圆、锋芒等。
汉代隶书的章法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纵有行、横有列,它的意思是文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按照这一规则,要想把字写端正,可以借用方正的格子。在格子中写下较扁方的文字,纵横排列整整齐齐,上下左右的间距都恰到好处,看起来简洁大方、端端正正。第二种是纵有行、横无列,它的意思与第一种不一样,第一种讲究遵循规则,这一种形式就比较自由,就像《鲜于璜碑》,虽然不整齐端正,甚至参差不齐,但就是因为“乱”,通篇显得灵动又不乏精致感。
三、学习书法应当从隶书入手
现在不少人都提倡学习书法应该从楷书人手,然后再学习行书、草书,把学习楷书比作是婴儿学习站立,学习行书比作走路,学习草书比作跑步。笔者并不赞同,要学习书法首先应选择隶书。按照今文字的发展系统来看,是先出现的隶书,然后是草书、楷书、行书。楷书的出现是用来作为一种规范,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由此,学习书法应该从隶书人手。而且,隶书的笔法相对于楷书来说较为简单,更易于掌握,增加书写者的信心,待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书体进行学习。
《乙瑛碑》是笔者认为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结体方正、骨肉均匀、法度严谨、用笔有方有圆的代表作。虽然此碑作为初学隶书的范本上手快、好掌握,但还是有些注意事项需要在此说明一下。第一,《乙瑛碑》的文字给我们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又透着方正,它看似朴实无华、整齐端正,实则灵动巧妙,笔法更是严谨而多变。我们在练习时应“提着写”,多采用中锋用笔,以提为主,用笔方圆兼备。用此字体创作,中大的字体为佳。笔头的含墨量要控制得干湿得当,既不能太干,太干感觉滞涩,又不能太湿,太湿显得肉多。因此,要想练好字就必须得注重结构上的问题,要认真了解行笔时重心变化的规则,还有结构上的疏密程度,争取有灵动丰满的改变。第二,在学习临摹这个碑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它。练习过程中不讲求速度有多快,关键是能够练好,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慢慢去阅读它、了解它,将每个文字的结构仔细分析,然后去临摹,练书法讲求的是细心和耐心,要认真对待。练习书法的人不可逾越的三大鸿沟分别是笔法、结字和章法,这就更要求我们细心和耐心,要认真地了解它。到了练习后期,你就会发现,不断临摹这个碑,会让你逐渐了解写这个碑的人。最初的练习会使你的字与碑上的文字“形似”,但只要坚持下去并不断地临摹,就有可能达到“神似”。要想达到这个结果,就不能只是短暂地临摹练习,它需要的是时间的磨炼,在不断临摹的过程中,你会在不经意间学到许多新的东西,然后进步成长,你的书法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怎样从临帖走向创作
先临帖再慢慢走向创作,学习书法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所以笔者做了这样一个报告,将自己的心得和体验分享给大家。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审美的碑帖,如果不喜欢便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从而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我们平常临摹的碑帖是从碑上摘录下来的,或者直接就是碑,生活中我们经常见的汉朝碑是“碑”和“颂”。我们在庙宇中或者墓地经常见到“碑”,它的体积并不大,样式多种多样,碑上的文字方方正正,素雅端庄,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颂”则刻画在山体崖壁上,我们叫它摩崖,因为日久被风化、侵蚀,给人以一种“拙”的感觉。不论是这两种当中的哪一个,它们的字体都是不失本真、洒脱豪放,且灵动的,但是刻画“颂”的不是写好它们的“文人”,很多都是“文人”写好之后找工匠来镌刻的。笔者认为《乙瑛碑》最符合刚开始临摹的人来练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有一个经常会忽视的细节,那就是我们现在买到的碑帖,如果印刷不当,就会直接影响我们临摹的质量,如果印刷和原来著作差不多,我们就能深入作者内心。
第二,在刚开始临帖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是非常不主张“摹帖”的。因为有资料记载说,初学者太过急功近利,就用单钩或双钩法去学习,将文字的形体大致勾出来,再去补充文字的内部,这样能做到形似,但是这只是一味地模仿,并没有真正了解书法的精神和作者的内心,并且极易忘记,无法化为己用。姜白石在《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经意而摹书不经意之故也。”
第三,临摹帖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科学临摹。读帖很关键,要大致了解一下碑帖上的文字字形、偏旁与笔画,如果人笔和收笔的方式雷同,就会让人感觉你的技艺单一。比如,在临摹《乙瑛碑》的时候,我们看到原碑就可以发现有很多三个横同时出现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精心地处理一下,人笔和收笔的方式不要雷同,稍作区分。这样就會感觉虽出现了相同的笔画,却没有雷同的。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被古人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同时也想去探索原因。通过更深一步地了解碑帖和作者,我们就大致掌握了碑帖上的文字,并且大致掌握这一种类型的汉碑文字的特点与风格。在仔细和重复阅读碑帖之后,就可以正式进入临摹字帖的阶段,有通临、同类临和集字临三个步骤。接到一块石碑,首先要通临几遍,然后去了解文字的相关特征,如结体特征,然后在其基础上去完善文字的笔法。其次,要找一些字形结构笔画相似的字进行临摹,争取在临摹过程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熟悉掌握每一个字,这就需要仔细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不要一味去追求数量,把手头的文字分析比对好才是正道。每个人的进度不一样,所以要按照自身的情况所定。遇到残损看不太清的字,我认为也不应该放过,结合自己对已有碑笔画、字形的学习,研究出残破部分笔画的风格,这就需要初学者充分动用自己富有想象力的头脑,去完善补缺模糊的文字,这样可以加深自己与碑的“交流”。第三步,集字临,即从碑文所有文字中选择一部分文字,也可以就几个字,并将选择的文字用隶书表达出来,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集字创作”。这种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联、横批等,这对以后是百利而无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