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瀚宇
摘要:唐代诗人于武陵,生于唐代晚期,多年的为官生涯,使得他对官场的沉浮、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有着深刻的感受。所谓“诗穷而后工”,这般曲折的人生经历给这位诗人的诗歌创作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体悟与思想感情。本文在研究诗人生平的基础之上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于武陵 诗歌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一、生平经历
于武陵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唐诗纪事》《郡斋读书志》《唐才子传》等书中,整理以上书籍对于武陵的记载,并参考陈尚君等人的笺释,结合其诗作来考证,可大约推断出于武陵的生平事迹如下:于武陵,晚唐诗人,京兆鄂县人。约生于贞元四年(788),元和年间(806-820)应进士举,久不第。同时来往于长安、洛阳间,与贾岛、贾区为诗友。元和十二年(817)人戎幕,次年参与唐军收复原州的萧关之役。太和初,由斜谷道经褒中、百牢关入蜀,直至南浦。后又顺流东下,过荆楚,游湖湘,远至江州、会稽。自入蜀后十年间,久客未归,皆为各地官员之幕僚。开成二年(837)回到长安,与贾岛重逢赋诗。此后曾任京兆府三原县尉,大中六年(852)卒,约六十五岁。其诗作收录于《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五,共五十首。
二、思想内容
纵观于武陵的诗作,按照其内容可分为送别诗、写景咏物诗、赠答诗、怀古诗、抒情诗等。其中送别诗占绝大多数。
(一)送别诗
《全唐诗》所收录的于武陵的送别诗有《夜与故人别》《送客东归》《别故》《送酂县董明府之任》等。这些送别诗大多是感慨时光流逝,好友已近暮年,但仍要背井离乡去远地为官,表达了不知一别之后可否再会的感伤。如《送客东归》一诗:“一听游子歌,秋计觉蹉跎。四海少平地,百川无定波。共惊年已暮,俱向客中多。又驾征轮去,东归事若何。”初听游子歌唱,才发觉秋季并没有好的政绩,四海之内少平整的地面,百川之上无平定的波浪。共同惊觉已经到了暮年,身处他乡的人居多,又要驾着征轮去远行,回到故乡之后又将怎么样呢?诗歌的首联诗人感慨自己无所作为,身居他乡,却在政绩上没有什么建树;颔联借四海百川来暗指政局动荡,天下不太平。都是已近暮年亦身处异乡为官的旧识,终于有一个要回到故乡了,却不知道又将怎样。诗人借送友人归乡一事来表达自己暮年之身却处多事之秋,更没有给国家百姓做出什么贡献,一边忧国忧民一边苦恼自责。
(二)写景咏物诗
于武陵的写景咏物诗《全唐诗》所收录的作品有《山上树》《咏蝉》《孤云》《远水》等。这一类的写景咏物诗,大多是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借物来抒发有志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愤之感,抑或是身为游子的思乡之情。比如《山上树》:“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石冷花开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暖暖的阳光照着上山的道路,鸟儿啼叫告知春的到来,忽然走进一处隐蔽之地,好似遇到了独醒人屈原,石头寒冷,花开得晚,山风吹动树叶频频飘落,砍柴的樵夫将多年生长的古树砍伐做成了柴火。诗歌的首联与颈联的景色有着鲜明的对比,日暖却石冷,鸟鸣却风多,山上树即便是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有柴夫能寻到,将多年生长的古木砍伐了,充当烧火的木柴。诗人感慨山上的树木没有物尽其用,而是大材小用,实际上也是在委婉地表达自己犹如那山上树一般,即便待在隐蔽的地方,做一个远离世俗的人,也还是会遇到柴夫这样的当权者将自己这一身的才华拿去烧火用了。诗人借山上树的遭遇来表达当权者无选材识人之能,而自己空有一身正气与才华却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三)赠答诗
《全唐诗》所收录的于武陵的赠答诗有《赠卖松人》《赠王隐者山居》《赠王道士》等,大多是抒发人生感慨,诠释人生体悟。比如《赠卖松人》:“人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把松树拿到集市上换得银两,怜惜你的用意是真心实意的。卖松人为了求利,将原本生长在深山里的松树拿到长安城里贩卖,希望卖给那些生活在朱门翠楼里的富贵人家,可这些富贵人喜欢那些桃李一般姹紫嫣红的花树,对松树纤瘦的叶子、淡淡的花朵不感兴趣。翠楼人不喜寒澗树,寒涧树离开原本的山林,留在长安城只能沾染一身尘土。卖松人识得松的价值,却不知翠楼人不识松的价值,可怜了那些蒙上了尘土的松柏。由此可以看出此诗的讽刺意味,诗人自喻寒涧松,一个如松柏一般正直不阿、才华横溢的人,不需要来长安试图施展抱负,即便来此也不会得到重用,因为长安的当权者只喜欢桃李这般会阿谀奉承、殷勤谄媚的俗人。
三、艺术特色
纵观这位诗人所存世的诗作,在艺术风格方面,除了在表达技巧上擅用典故等,在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等其他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一)语言风格
于武陵的诗歌语言风格可以称之为平实自然、雅致简明,同时蕴含哲理。
于武陵的诗作,情感大多是直接抒发的,而且对景色的描写也是以白描为主,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从他的写景抒情诗里可以窥见一斑。比如《江楼春望》:“楼下长江路,舟车昼不闲。鸟声非故国,春色是他山。一望云复水,几重河与关。愁心随落日,万里各西还。”在景物描写上大多采用白描的方式,从江水写舟车、写愁思就直接写愁心随落日,鸟声、春色都不再是自己国家的,情感直接流露在景色之上,显而易见,可见语言风格的平实自然,同时也从写景的诗句中体现语言的雅致简明。《友人南游不回因而有寄》中“桂花风半落,烟草蝶双飞”,这个画面看起来就很雅致,桂花因风飘落,彩蝶在带着水气的草丛中飞舞,一片绿色中点缀着淡黄色的花瓣和几只灵动的蝴蝶,在色彩上和动静上都相得益彰,整个画面宁静雅致。在《劝酒》一诗中,更多的是诗歌深处的哲理意味。“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诗人表面是安慰旧友,实际上是在安慰自己。诗人深知人生足别离的滋味,人生如花,几经风雨,要用豁达的心态面对别离。
(二)表达技巧
诗人喜欢化用典故,不仅怀古诗歌引经据典,其他诗歌也大量使用典故。
例如怀古诗《长信宫》多处引用了典故“一从悲画扇,几度泣前鱼”。“泣前鱼”出自《战国策》,龙阳君从钓得大鱼而抛弃小鱼,联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亦有可能像自己要抛弃小鱼那样为魏王所遗弃,因而流泪,后来“泣前鱼”比喻因失宠和被遗弃而悲伤。“惟应深夜月,独伴向隅人。”“向隅”一词源自刘向《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向隅喻指哀伤或抑郁。
其他类型的诗作也可见多处用典,比如《送郝县董明府之任》“东道听游子,夷门歌主人”,用到了夷门的典故。其典故出自《史记》:“魏有隐士日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夷门是战国魏都城的东门,后泛指城门。《洛中晴望》“叶落上阳树,草衰金谷园”,用到了金谷园这一典故,出自《晋书》:“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金谷园即西晋石崇的别墅。
(三)表达方式
于武陵诗歌的表达方式以直抒胸臆为主。《早春山行》“行行家渐远,更苦得书稀”,表达思乡之情,诗人直接写到离家越远,得到的家书就越少,游子羁旅行役之苦字字戳心。《送酂县董明府之任》“空持语相送,应怪不沾巾”,面对友人的离别,没有王勃那般“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而是更为洒脱,叮嘱的话发自肺腑,却没有沾巾的泪水,这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待离别就像看待花开花谢。《客中》“楚人歌竹枝,游子泪沾衣”,楚地人歌唱竹枝,游子听到后泪水沾湿衣衫,思乡之情直接表露,不加遮掩。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于武陵在写诗的时候更喜欢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晚唐诗人于武陵坎坷的人生经历,其大多诗歌在思想内容上都有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才华却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惆怅之情,以及身处异乡的相思之苦与离别之怅。在艺术特色上,语言平实自然、雅致简明,同时蕴含哲理;喜用典故,善于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