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019-04-15 01:50张伟白玉堃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张伟 白玉堃

摘 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自信,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针对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探究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新途径与新方法,目的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未来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2-011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其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推动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地、落小、落细,让大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点也是落脚点。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目的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助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提升全校师生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发挥作用。

(二)大学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术、文化、价值以及生活观念等方面,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以及学术文化等,是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积淀,它是大学校园学风、校风、教风的外在体现。从高校来讲,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除了这几个基本的功能之外,更深层次的还有文化传承功能。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在培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的优劣,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优劣,而且关系到培养学生质量的优劣。高等教育是校园文化产生的母体,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风貌和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讲话中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大学生能否成长成才与其所处的校园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四)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载体和显现形式,能够起到凝聚和认同的作用。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挥教育导向功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就业方式加以熏陶和引导;规范行为和凝聚共识,转变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易变性、双重性以及功利和实用意识;凸显审美调试和健全心理功能,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全心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中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缺乏完善。制度是维系个体生活及人类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制的体系。学校也不例外,学校的传统及各项规章制度能集中体现出校园文化先进性。随着依法治校的快速推进与新时代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旧的条例及规章制度渐渐不适合现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的行为状况,如果我们仍使用过去的制度来约束教育学生,那么就违背了校园文化科学发展的要求,偏离我们的教育目标。

(二)弱视中华传统文化。目前校园文化普遍地存在着社会性内容过多的现象。特别是各种时尚资讯、流行文化、社会热点以及西方文化渗透等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另外,大学的生活环境相对宽松,一些缺乏自我约束力,沉迷于谈恋爱、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大学生随处可见;其他部分学生缺乏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储备,弱化了校园文化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活动主题不够鲜明。校园文化活动有的偏离学生实际,其中不乏充斥着一些主题不够明确、学术与文化结合不够、专业特征不明显以及参与度不高、覆盖面不广、娱乐化庸俗化的活动,活动的开展显得有些盲目和无序。如果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辅之以学生兴趣爱好就会为更多的大学生们所接受、认可,那么这种校园文化就会更有市场、更有生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更加精准、贴切。

(四)“课程思政”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普通教师的重视和参与,部分教师重视教学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潜在教育力量。有些教师极少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与普通教师的脱节,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空洞性和肤浅性。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观念的转变需要全校上下的重视。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成因

(一)社会思潮的影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一样都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校园文化也受到社會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学校师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所产生的思想、行为等都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校园文化具有主体结构相同、年龄相仿等特征,其层次、品位相对社会其他文化均要高出许多。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所以,结合当前社会形势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是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狭隘理解。有些人认为校园文化的内容就是以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为主的校园群体文化。这种观点狭隘地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这样势必造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而对那些道德文化、政治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却重视不够、关心不够。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需要适应新时代特征,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忽视质量,而要注重活动“精品化、层次化、全程化、全员化”的构建,以此形成上下紧密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

(三)与当下大学生的特点契合度不够。当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目前,零零后加入高校大学生队伍,他们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思想境界以及言行举止都有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网络、交友、兼职、服饰、消费、休闲等都凸显新时代青年人的特点。过去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适应不了这一代学生。加之这些青年学生维权意识较强,在文化认同方面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四)把握时代特征不够全面。文化的力量在于改变一个人一个群体。在高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和弘扬校园文化精神,培育和弘扬反映时代特征、适合人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校园精神,使学校永葆生机和活力,汇聚开拓创新强大精神力量。目前,高校中存在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弱化,师生、生生人际关系淡化,以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平衡等现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开展与组织要与时俱进、引领时代,这样才能激发巨大的号召力。

(五)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有待提高。我们都知道,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加充实自己。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稳定的情绪得到调节。有利于渲染学校的文化氛围,增添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强调“量”忽视“质”的文化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过多的参与活动而忽视课堂。频繁的文化活动使学生没有自己的自由时间。过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会让组织者以及参加活动的同学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从而达不到原有的效果。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几点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引领,培养新时代“六有”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把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引领作为工作遵循,与学生的思想特点紧密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为主题,依托“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我的肩膀——能挑多重的担子?”“青年大学习”为主要阵地的线下引领,和以微信、微博、网站、APP以及易班网、青年之声为平台的线上引领,将校园文化活动贯穿到理论学习、基层讲堂、学术报告、舆论环境、文化平台、平安校园之中,努力培养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宣传与引导,师生共同筑牢“学校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希望形成与发展的校园价值、校园意识等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系列宣传活动予以推行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报告会、讲座讲堂向师生宣讲学校精神的内涵,将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予以强化和固定。还要创新宣传方式,大力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加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短视频、抖音、H5和小游戏等方式予以传播,切实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当学校各层次、各种宣传活动所倡导的观念与主流思想体现出一致性和系统性时,一定的校园精神就可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三)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平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首先要重视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有效的发展平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性强、覆盖面广、寓教于乐的活动同时,形成届次化、精品化的文艺、体育和学术科技类的大型活动和赛事。其次大力推进“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常态开展,打造“校级品牌活动,一院一品活动,社团精品活动”的“三位一体”校园文化建设格局,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精准服务。第三积极构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推行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发挥博物馆群功能,开展文化建设专项研究等工作。

(四)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充分发挥校园“隐形文化”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历史,厚实的文化积淀以及校训精神、办学特色等隐形文化,完善并优化校园环境与设施,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爱校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建设和谐氛围的大学生宿舍、教室、餐厅文化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部分。宿舍文化能够使舍员建立并长期形成团结协作、规范行为的氛围和影响力。教室也要增加适当装饰,营造“会说话的墙壁”,比如民族教育特色的高校,可以将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对照标语结合使用增加民族团结氛围。餐厅文化的营造从饭菜质量、文明秩序、功能开放以及餐厅内的装修设计入手解决,从而起到校园文化凝聚力的暗示、陶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敏敏,谢晓亮.浅谈大学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J].《当代经济》高教研究,2009,(01).

〔2〕謝纳泽.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

〔3〕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当代大教育论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