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纽带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2019-04-15 08:32白伟岚达周才让何俊超
城乡建设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园景观生态

■ 白伟岚 牛 萌 达周才让 何俊超 邹 舟 遇 琦 孙 晨

一、水与人类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总结中提出高屋建瓴的概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人类发展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和文明的延续,有力地印证了这一论断。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浸润着“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天调则大美生”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中国当代城市面临的水问题

中国经过40余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反思40余年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生态问题,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解决发展中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

绿水青山是百姓对于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而城市的无序扩张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如下:城市中道路和建筑屋面等硬质下垫面大幅增加,生态空间不断萎缩,人水争地的现象日益突出,河湖水系被城市建设用地侵占;水资源过度开发,通常不计代价地跨流域调水以满足城市人口扩张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城市开发建设重地上,轻地下,排水设施和排水沟渠的建设滞后,甚至出现行泄通道被侵占,致使城市遭遇强降雨时,雨水径流无出路,“看海”现象频发,造成严重的内涝灾害;城市河道过度硬化,裁弯取直,改变河道自然形态,采取三面光的渠化措施,导致河道生态功能退化,水体丧失自我净化能力,水环境恶化加剧;城市建设用地的面源污染控制不力,致使城市内河、内湖污染严重,成为城市环境的痼疾,亟需治理。

(二)营城先理水

为了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要优先保护城市赖以持续发展的自然山水格局;科学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并严格保护;禁止填湖造地,禁止城市建设侵占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给雨水径流以出路。实现水城共融,人水和谐。

营城先理水。要有机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确保城市水安全,涵养城市水资源,完善城市水生态,净化城市水环境,传承城市水文化。

要实施生态修复,整合河流的多种功能,构建水岸交融、蓝绿交织的水生态空间,实现山水形态、环境生态、城市业态的和谐统一。

二、以水为纽带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现介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近期开展的四个以水为纽带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设计实践。

大西安-鸟瞰图

(一)沣西新城大西安中央公园——理水奠定城市发展的根基

沣西新城是大西安城市组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八水绕长安”之渭河和沣河交汇的冲击平原,在新城构建之初?规划了总面积330hm2的联系沣、渭两河的水系绿廊,目的是发挥其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排涝能力、保障新城水安全的作用。水系绿廊不仅是区域生态绿肺和大型绿色开放空间,还承担了维护西咸新区城市生态安全,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大西安-平面图

中央公园的面积148hm2,是绿廊的一颗明珠,其水体形态多样,有开阔的湖面、蜿蜒的河道、滨水的浅滩湿地。起水体净化作用的潜流湿地,水系总面积31.85hm2。在雨季有服务面积约280hm2的城市开发地块的客水,通过12处雨水排口入园。客水一方面补给公园水系,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水体的污染。此外,公园内部148hm2的汇水区域,在遭遇50年一遇的降雨时和入园客水一道,会造成水体水位有将近2m的升高。

芝山公园种植

为此,设计师首先在落实上位海绵规划确定的内涝防治标准的条件下,结合公园水体水位的变化幅度,给出相应的驳岸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的措施。西安属于我国西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公园水系面临在旱季维持水体生态基流、保障水质的问题。因此,同样要考虑补水水源以及通过人工湿地净化,确保水体水质的技术措施。

可见,该中央公园除了公园本身的生态保护、景观游憩、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城市活力带动的职能外,核心的功能是保障城市安全。故要求景观设计师有更扎实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驾驭好公园的设计,解决好水生态和城市发展的协同问题,切实做到科学地营城理水,为新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漳州芝山公园改造工程——修复山水文脉,确保城市安全

芝山公园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西北部,面积28.35hm2,公园的主峰海拔69.2m,是漳州古城风水构架中靠山——天宝山的余脉,呈低丘之势嵌入古城,山体植被葱郁,山体西麓有一片沼泽地,是历史上漳州西湖的所在地,被周边村民开垦为农田,园内有芝山三亭等古迹。随着城市的发展,为更好发挥这片山林的作用,2011年,漳州市政府启动了公园改造工程。

芝山公园北入口效果图

芝山公园景亭

芝山公园玲香精舍效果图

芝山公园彩色平面图

公园一期建设中,本着完善服务设施、增强城市雨洪调蓄能力的目标,将被开垦的农田恢复为公园的湖面。二期工程的重点主要在山体水系的塑造。通过测算山地区域的汇水面积,采取分层滞蓄的措施,设计层层跌水的溢流池塘,减缓水体下泄速度,避免给城市雨水管网造成压力,保障山角建筑场地的安全。

该项目在南方丰水区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科学计算,用生态调控措施实现雨水在自然空间有效消纳后再溢流排放,从而降低了外调水源保障景观水体的资源消耗,园内湖体的恢复也增强了城市抵御内涝的风险。

(三)西宁火烧沟综合治理工程——整合河流的复合功能,实现自然生态和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

火烧沟是湟水河的支流,是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季节性河流,进入城市建成区被渠化成暗涵,同城区接壤处垃圾遍布,部分区域成为建材厂、养殖场、仓储用地,西宁申报为海绵试点城市后,位于城市边缘的违法建设被拆除,大片的建筑垃圾被清除。该项目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生态绿色先行,扭转发展理念

火烧沟是青海省西宁市“绿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应是通过生态环境修复、景观环境提升给城市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扎实构建绿色基底,使其成为西宁市的绿色名片,通过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周围城市新区的溢价效应。火烧沟主沟两侧拆迁腾退的土地不进行过度的旅游开发利用,旅游服务设施用地都依托村庄布置。

火烧沟在功能上要与西宁城区互补,拓展和完善市民的绿色游憩空间体系。在规划范围内按照交通区位和资源现状,点状布置公园和休闲游憩空间,包括沟口入口处的碧山生态公园,火烧沟西侧的苍擎揽胜、胜古琅玛、河湟晓夏及火烧沟东侧的三处远足营地等景观节点。

在空间上要实现与城区和周围山体公园的连接。通过绿道网络系统与西宁市大南山绿道相衔接,将火烧沟融入整个西宁城区的慢行交通系统。同时,实现沟道水系与上下游的贯通,通过淤地坝、谷坊、植被恢复、生态补水等措施,保证沟道内维持一定的常水位,在旱季形成若干处湿地浅滩,在雨季保持水系流动。

2.实现自我良性循环的沟道生态修复

火烧沟主沟治理的关键在于防洪与减灾,按照上位规划要求,火烧沟内要建设箱涵实现3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但箱涵的建设,箱涵上方的覆土和坡面井字格绿化等高强度的人工干预工程措施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扰动,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更不利于沟道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规划中以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良性循环为目标,采取适度适量的人工干预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削坡、坡面绿化、局部拓宽沟底等措施实现,不采用箱涵、明渠等高强度的工程措施。

①工程措施治理施沟道

主沟主要采用淤地坝、谷坊和沟道土方回填等措施。通过对30年、50年和100年洪水位的模拟,在洪水水位最高的位置设置淤地坝,有效拦截泥沙;同时在主沟沟底比降大于5%~10%的沟段设置谷坊;降低沟底纵坡,将沟道两侧坡面上堆砌的大量建筑渣土削坡后用于沟底的回填,减缓水流速度,控制下游泥沙量。

火烧沟-总平面图

火烧沟-鸟瞰图

②生态恢复修复坡面

火烧沟两侧的坡面较陡,坡度基本均大于40°,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单纯的自然恢复手段不能实现灾害防控的目标。经测算,该区域的土质在35°左右可达到自然稳定状态,规划中采用台地式削坡,削坡后坡度控制在34°~37°之间。同时,坡面绿化不采用常规的水泥网格、生态袋等工程措施,而以自然生态恢复方式为主,即在坡岸夯实土层的基础上,采用鱼鳞坑、水平沟、水平梯田等方式进行绿化,以灌草植物为主,通过增加植被加固护坡并复绿,并辅以一定的灌溉管网,保证植物的成活率,最终通过植物的自然生长和演替形成绿色生态的自然坡面。

3.以生态承载力和均衡发展为依据,实现山水格局构建

火烧沟山水格局的构建建立在其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平衡的基础上。

出于景观考虑,火烧沟沟道要保证有一定的景观水面,而现状水系为季节性河流,水量不足以维持景观水系。如果只考虑景观需求实现沟内常年有水的景观效果,则需要大量的外调水,其做法与生态修复相违背的同时,也超出了该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但如果完全不外调水,则沟道内常年呈干涸的状态,既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也无法满足市民游憩需要的景观风貌。故规划以现状水资源条件和火烧沟流域径流汇水范围为依据,测算规划范围内在丰水期产生的径流量,以此来确定在不外调水的情况下可维持的水面面积,以该水面面积为基础核算出景观补水量。为减少外调水量,在局部设置泵站对外调补水进行循环利用,最终实现丰水期沟道内水量丰沛,枯水期局部形成湿地水面的弹性水系景观。

火烧沟沟道内分布了大量建筑垃圾,成分以建筑渣土为主,这些垃圾的清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同时,沟道沟底回填、公园地形塑造和绿道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土方,综合土方和建筑垃圾消纳需求,提出对环境消耗最小、经济产出比最优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方案。建筑渣土可用于主沟和支沟沟底回填;多余的建筑渣土和其他建筑垃圾,用于规划设计的碧山生态公园的山体堆叠和景观挡墙的设置以及道路路基的铺设。

4.统筹各方需求,探索城郊生态修复模式

火烧沟位于城市和郊区交接地带,综合治理不仅要实现环境的生态修复,更要实现民生需求的满足和落实,包括市民、村民、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对于村庄风貌不佳的大掌湾村提出全部拆迁的要求,重新植入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业态,发展高端休闲度假产业,并将村民安置在山下居住。对于村庄风貌保持良好的西岔门村,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利用。在村庄现有农业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社区养老和民俗文化产业;并在村庄集中设置村民安置区,划分生活、生产、经营空间,整合腾退出来的民居,统一经营管理。

规划综合分析西宁市民休闲游憩资源和旅游发展现状,重点发展康体健身、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产业。沟口靠近城区设置生态公园,延伸城市功能,主要为本市青少年和市民家庭服务;主沟及两侧以观光游览、健身运动为主要业态,结合绿道和驿站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配套服务,主要为市民和游客服务。大掌湾村以康体、休闲度假为主要业态,按照使用人群划分不同档次和特色的民宿并配套康体养生产业,旅游旺季以外地游客为主,其它季节以服务本地及周边市场为主。西岔门村和主沟最南端以乡村体验和休闲农业为主要业态,具有养老、乡土文化传承的功能,以服务本地市民、老年群体为主。

5.打造“旅游公路+慢行体验”的风景游览路系统

建立以火烧沟产业转型和旅游服务为主导的风景游览路系统。在火烧沟内建立车行道和绿道两条环线,将现有过境二级公路改造提升为旅游公路;在沟道西侧场地设置与车行道分离的综合型绿道,在火烧沟东侧设置与车行交通并行的绿道。在旅游公路和绿道之间设置驿站,依托驿站设置分散的港湾式停车场,并通过驿站连接旅游公路、绿道和步行交通,实现车行和人行的便捷转换,打造宜停、宜游,快慢结合,灵活自由的风景游览路系统。

6.营造凸显地域风貌的植被景观

火烧沟内现有植被基本为人工林,树种单一。由于气候干旱,造林难度大,成本高,故植被景观规划从节约成本和自然生态的原则出发,提出中疏边密、灌草优先、增加色彩、突出乡土的主要策略。在火烧沟主沟两侧恢复其疏林草地的景观风貌,在水热条件好的北坡增加春花植物,在现有人工林基础上增加乔灌植物种类,尤其是色叶植物种类,突出与西北地域风貌相匹配的大尺度的壮美植物景观。

设计中重视灌木与草本植物的应用,尤其是火烧沟主沟两侧大片平坦裸地及沟道坡面,尊重地域特征,恢复其特色荒野的自然景观;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辅以一定的灌溉设施,营造局部森林景观。同时,对区域内及周边的乡土灌草种类进行调研,植物选择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如青海云杉、柽柳、柠条、灌木亚菊、达乌里秦艽、肉果草、阿尔泰狗哇花、冷蒿等,减少后期灌溉成本,保证植物景观的可持续性。

常德-低影响设施布局总图

(四)常德柏子园管控片区海绵建设工程——依托源头减排措施,保障区域水环境的长制久清

常德柏子园片区面积380hm2,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的老城区,城市景观河道——穿紫河两岸。片区绿地占比少,为16.37%,还存在220hm2的雨污合流区域。柏子园机埠通过雨季和非雨季的调度规则,对于合流的混合水进行收集处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片区合流污染。对非降雨期和降雨初期雨水截污后,通过管道输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在降雨中后期的雨水经过初步沉淀净化后,进入生态滤池净化,然后排入穿紫河。

近期片区内雨污合流改造难度较大,通过源头减排雨水系统的构建,在条件较好的小区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高位花坛、调蓄水塘、透水铺装等设施,将中小雨径流控制在场地内,削减了雨水径流污染,还减少了排向机埠的雨水径流量,降低了合流制污染的溢流频次,从而为穿紫河达到地表四类水的考核标准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老城区改造的逐步开展,同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排查并改造雨污错接的管网。该项目通过模型模拟验证,达到了该片区的设定目标,是市政排水专业和景观专业无缝对接的成果。

常德-雨水塘

常德-雨水花园

常德-下凹绿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情怀融于国人的血脉,显现于人居环境空间。当前,我们要汲取和传承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智慧,保持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科学规律,降低对于自然的干扰和破坏,采取切实的生态修复措施,恢复优美的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绿共融”的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
公园景观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