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边事研究》所载文献特征分析

2019-04-14 03:53刘小琳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载文学术论文研究

刘小琳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九一八”事变后,边疆地区危机空前严重,边疆地区的战略地位也随之迅速提升,政府和民间有识之士纷纷畅言开发边疆,巩固国防,掀起了继清末之后的第二次边疆史地研究之高潮,此时边政问题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边政期刊也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边事研究》应运而生。此刊是我国民国时期边政类期刊中刊行时间长、影响大的刊物之一,在我国治边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重庆图书馆馆藏《边事研究》完整,共13卷74期。尤其是抗战特刊部分,其保存的完整性,在全国文献收藏机构中首屈一指。笔者以现存馆藏为基础,对民国学人发表在《边事研究》上的文章为主体进行计量统计,梳理了它刊行的基本脉络,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解读。

1 情报产出的载体形态

1.1 创刊、停刊、复刊、终刊

《边事研究》于1934年12月1日在南京创刊,月刊,由边事研究会编译组编辑,社址在南京高楼门峨眉路8号。该刊在南京出版到2卷1期后,除社址出现变化外,其他形态都很稳定。1935年6月15日,《边事研究》期刊社社址发生了变化,第2卷第2期起社址先后迁至南京高楼门9号、南京牯岭路6号、南京成贤街69号、南京湖南路西桥64号。1938年迁至重庆,社址为重庆商业场西三街1号。

由于抗战的爆发,《边事研究》于1937年9月20日出版至第6卷第4期后停刊,1938年1月迁至重庆后复刊,出版第6卷第5期。由于重庆长期受到日军空袭,期刊未能按时出版,再加上抗战中后期物价飞涨十分突出,期刊社资金链断裂,该刊于1942年3月出版至第13卷第1-2期合刊终刊,历时9个年头,共出版13卷74期。

1.2 合刊、专号

根据重庆图书馆馆藏可见的《边事研究》文献资料发现仅合刊3次,有40期专号,如表1所示。

表1 合刊、专号统计

2 情报产出的形式特征

《边事研究》的宗旨与使命有二:一是认为边疆问题就是中国存亡问题,“必须对于这个问题,予以有组织与计划之切合事实的研究,以唤起全国人士的注意,而且坐而言者,必须起而行之,这是我们的使命之一”;二是对于边疆问题的研究,“我们必须费一番调查与统计的功夫,企求得到很详细的调查,很确实的统计,制成具体而适用的方案,贡献政府,促进边疆带来之开发的早日实现,这是我们的使命之二”[1]。

该刊主要栏目有论著、研究、资料、记述等。笔者对重庆图书馆馆藏现存的《边事研究》每期所载论文进行统计,得到载文2 308篇,见图1。

笔者将整体载文分为学术论文和非学术论文两大类,由于卷期有年份跨度,未采用卷期计量统计,用年度载文量统计代之,结果如图2所示。学术论文数量、非学术论文数量起伏较大,1938年前非学术论文比例大于学术论文比例,非学术论文最高载文数量出现在1936年,主要因为全面抗战前国内国外局势紧张达到白热化,政界、军界、学界更加关注边疆问题。1938年后,学术论文载文量比例超过非学术论文载文量,1938年、1939年、1940年这3年的载文量均在100篇左右,主要是因为该刊迁重庆出版后,一是版面大大减少,有关边疆文艺、消息的载文数量缩减;二是全面抗战爆发前,时人对边疆地区的各种调查已做得相对详细,全面抗战爆发后,时人更加关注抗战时期的边疆问题的研究及解决对策。

图1 《边事研究》年载文量

图2 《边事研究》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年度载文量

1)学术论文均有明确的责任者,共计769篇,占总载文量的33.3%。本部分主要内容有边地之经济、法制、军事、文化、社会等情形;边地实际调查资料之记载与统计;边地历史之考证,各种建设计划及实施方案;开发边地之理论;边地各民族相处之情形及其调和与团结;边地与列强之各种关系。主要文章有张觉人的《新疆对外贸易的研究》、邱怀瑾的《筹边救亡论》、刘文敷的《西藏问题》、品金梁的《望海潮》、霍策时的《边疆危机与复兴中华民族的前途》、陈尊泉的《西康建省初步工作之研讨》、张建勋的《西土铁路对新疆之影响及今后自保之策略》、张佐华的《内蒙古的社会组织与人口》等,这些学术论文促进广大仁人志士对边疆的关注,对研究民国时期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提供了重要史料。

2)非学术论文共计1 539篇,占载文总量的66.7%。本部分载文包括边政消息、边疆文艺、文献资料等方面。其中边政消息有1 269篇,占载文总量的55%,占非学术论文载文量的82.5%,边政消息包括西南区、华北区、东北区、绥蒙区等各地消息,其中对西康、新疆、蒙古的报道居多,分别占边政消息载文总量的7.5%、4.7%和4.1%。边疆文献资料包边地社会之文艺与歌谣、边地社会各种照片、名人题词等。

3 情报产出的内容特征

3.1 所载学术论文分类分析

《边事研究》所载学术论文的分类,可以映射出该刊在边疆研究工作的倾向,并且能同步分析出当时中国边疆建设的情报需求。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五版)分类标准,对《边事研究》所载的学术性论文进行了分类标引,以考察其所涉猎的学科及研究深信度。《边事研究》所载学术论文分类见表2。

表2 《边事研究》所载学术论文分类

根据表2数据显示,得到的《边事研究》的信息构成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对边疆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史地概况的介绍及对边疆理论问题的探讨。

表2中对边疆政治方向的研究,不仅包括民国时期政治问题研究,还包括外交及国际关系、民族政策、侨务、宗教、法制等内容的研究,共计406篇。其次,对边疆史地研究的论文共157篇、对边疆经济研究的论文共127篇、对边疆军事研究的论文共57篇、对边疆文教研究的论文共37篇、对边疆总体的社科研究文章共28篇。该刊所载D类文章几乎占据总体载文量的一半,这表明民国时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边疆的建设和对边疆政治的研究。全面抗战爆发后,政府及各界人士开始逐步对西南边疆进行大力的调查和研究。

2)注重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在表2所列的类目体系中,除了C832、D668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外,其他类目均是书本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如徐益棠的《边疆问题之地理研究的必要》、铁盦的《西南苗夷种类之研究》、江铎的《英国远东政策及其经营滇缅边境之实况》、邱怀瑾的《西康最近之立体研究》、朱中良的《西北国防建设论》、张觉人的《外蒙牧畜业的现况与将来》等文都是作者从事实际社会调查后所得的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学者对边疆的研究重视理论研究与亲身实践的结合,进而丰富了社会实践的内涵,具体表现为社会生活参与意识,边疆学术团体、社会团体与公众相结合的意识不断加强。如《宜山君川滇秘密区的巴布凉山》一文指出应责成各省政府,严行禁止野蛮行为,并从教育上建设其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及互相亲睦的心理,从根本上消灭此种不人道行为。《边事研究》所载769篇学术论文呈现了从科学考察、科学论证到社会实践、社会检验的模式,使得边疆研究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对宏观问题的综合研究和对微观问题的多学科研究顺应了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3)对社科研究和边疆文教研究的关注度不够。

《边事研究》所载C类和G类的文献量很小,分别只占总文献的1.2%和1.6%。对边疆社科研究力量薄弱和对边疆文教研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国时期,战乱纷繁、教育落后、边疆政策不完善的情况。

3.2 主题统计分析

笔者组织了相关研究人员对文章进行主题标引,见表3。以此进一步揭示《边事研究》的内容特征。主题标引可以直接从文章标题中选取具有检索意义的实词作为主题词进行标引,如《从开发西北说到西南国防》一文的主题词共有4个[2],即“西北、西南、国防、开发”。主题标引也可以采取对分类法相关类目的各级下位类的类名进行人工规范处理的方式,形成主题词表,结合文章所论述的内容进行主题标引,例如《西康建省运动的检讨和展望》一文的主题词是“西康、地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3]。最终共选取了46个高频标引词,累积标引3 077次,其中标引次数在50次以上的词共24个,累积标引次数2 455次,占高频标引词标引次数的79.8%。

表3 高频标引词

从表3可知,《边事研究》的主题分布特点与分类特点基本吻合,即民国时期更注重对边疆的政治、外交、史地概况的介绍及对治边理论问题的探讨,同时整个刊物在研究层次上能结合中外实际状况将实践层面的关注程度与纯粹的理论研究相结合。

4 载文学术风格

4.1 情报输出全面

《边事研究》主要探讨中国边疆实际问题(学术论文769篇),边疆通讯、边事辑要等(1 269条),展示边疆文艺(189条),提供文献资料(81种)。《边事研究》先后刊载了江铎的《欧洲民主主义集团之组成与世界和平》、震声的《勘定滇缅南段界务后整理云南西南边务之建议》、周馥昌的《康藏界务问题之研究》、罗友仁的《清乾隆時福将軍治理西藏之办法》、張建勋的《日俄战争与北中国国防》、为忍的《川西南垦殖事业的几个问题》、冯大麟的《改革边疆民族不妥名称》、邱怀瑾的《苏俄实力之透视》等文,深度探讨了中国边疆政治、外交、史地等方面的问题。

该刊还刊载了《关于西康交通四年计划》《黑龙江产业之现况》《西康敎育方案》《宁夏省敎育应创设农工职业学校计划》等文献资料。《洼里金厂调查記》《绥东五县土地人口调查》《边十二县人口調查及汉回番夷各族情形》《日人南进声中闽海各岛屿之调查》等调查报告,以及各种调查统计图表,如《內蒙前后套之水利表》《满洲家家负债表》《列强之军扩热河及其军事預算表》《我国西北边疆之资源表》等约200个。先后从第1卷第1期到第5卷第2期间断性连载北條太洋著,黄复初、林定平译的《热河》。刊物所载内容较全面地涵盖了研究各种边疆问题的论文、文献资料、调查统计及图表等情报信息产出。

4.2 经世致用取向

中国学术研究有经世之意,不论儒家之人世抑或道家之出民,皆是治国策略的一种选择。“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这几年中国全部边疆显然交了多事之秋”[4],这些言论不断促醒着国人关注边疆的经世情怀。关注边疆、加强边疆研究的呼声日益高涨。经世致用取向不仅在《边事研究》情报产出的内容特征中得到恰如其分地反映,也与刊物的办刊宗旨相互呼应。1934年《边事研究》创刊时刊登的出版宗旨明确表示:“呼吁民众关注边疆问题,详细调查,确实统计,制成方案,贡献政府,促进边疆事业开发[1]”。

“边疆问题,就是中国的存亡问题。”[1]中国古人治边方法,大都不外宣扬威德,怀柔远人,不变其民,不易其俗,但是随着列强逐渐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处在门户洞开,有国无防之今日的中国,谈到治边不是像古人那样简单的一回事。我们必须有现代化国防的设备,才能抵得住列强的军事侵略;还须有适合的政制,才能抵得住列强的政治侵略;必须办到完备而适用的教育,调和各民族的情感,统一各民族的思想造成一块整个而伟大的中华民族,才能抵得住列强的文化侵略;必须办到利用边地的动力源,才能抵得住列强的经济侵略[1]”。类似此种加强边疆问题研究以巩固国家疆域的经世言论,已然成为当时研究边疆的学者们的共识。

《边事研究》所载文章所表现出的经世致用取向往往扎根于民国时期中国边疆危机的现实,如何解除边疆危机、建设边疆、巩固边疆是民国时期研究边疆问题的学者们所关注的实际问题。在战争时期,边疆的开发与建设要根据时局发展找准目标,更需要构建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因此,《边事研究》大力着墨于对边疆历史地理概况、边疆各地的民族工作、各项民族政策的介绍,同时也着力阐述了国民政府在边疆地区面临种种现实问题上的重视与决策。

4.3 学术导向权威

1)《边事研究》学术导向具有权威性,一是依靠政府主持,重视事实。该刊的发行机构为边事研究会,是蒙藏委员会为强化职员对蒙藏地区的认识,成立的专门研究边疆事务的研究机构,大量聘请对边疆问题研究的专家担任委员,研究边事事务。该刊的主要撰稿人有林定平、曾问吾、吕方等,作者详情见表4。

表4 作者详情

上述边事研究会的委员及学者们都秉承着“虚心地,脚踏实地的去考查;客观地,恒久不断地去探讨;坚决的,奋勇的去力行”[5]的研究初衷,贯彻在边政情报输出上就是重视事实,坚持客观传播。由于这些撰稿人的特殊身份,他们对边疆问题所做的评论及分析,从知识方面到经验方面,一般比较权威,借鉴和指导的价值也较高,从而也增加了《边事研究》的权威性和引导边疆建设与开发。

2)《边事研究》学术导向具有权威性,二是依靠数字说话,实地调查。《边事研究》刊载了200多种图表及统计数据,是抗战时期开发和建设边疆不可或缺的资料,为民国时期政府乃至专业学者所珍视。《边事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史地概况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是信息呈现和问题探讨研究,为边疆科学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开阔了视野。国人可以通过对各种调查数据加以分析利用,来推测战时民族的未来。学者们在《边事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常用数据说明问题,对构成消息基础的数据加以图表化,一目了然。

5 结语

1934年10月公布的《边事研究会总章》规定:该会对边疆地区的调查包括地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地史方面调查“包括疆界、地势、山川、形势、地质、气候、边界变迁及名称沿革、生物、历史、政治区划及城市距离等”;政治方面调查“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地方行政、民族相互情形及帝国主义政治侵略等”;军事方面调查“包括军事交通、险要地带、驻军概况、外军驻屯及有关国防军事需要等”;文化方面调查“包括教育、宗教、语言、习俗、社团、遗迹、名胜及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等[6]。”通过对《边事研究》的计量分析,我们认识了民国时期人们对边疆政治、工业、商业、风俗、史地、边防、交通等方面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展示了学者们从事对边疆的调查、研究与建设工作,以期为边疆问题、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对图书馆民国时期边政文献特征进行分析整理,既为学术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同时也为推动图书馆文献的开发、整理、利用作出一份贡献。

猜你喜欢
载文学术论文研究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