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玉,赵 莹,张园田,李 霜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当前,从总体上看,仍然缺少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提高的空间极大[1]。
电力行业具有特殊性,其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对员工的要求都很高,但电力行业的真实场景又很难在教学中完全再现。为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电力类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会设置大量仿真实训,如 “ETAP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联合工作站”“变电运行仿真实训”“调度仿真实训”“火电厂现场及机组仿真实训”等,还配有相关电气设备的实物模型。但由于理论学习具有抽象性,仿真实训缺乏真实性,电气设备模型孤立缺乏前后联系,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所以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浮于表面,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些最终导致学生很难达到高素质劳动者的标准[2]。
本文以电力类专业为例,从社会服务角度出发,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小作坊,在生产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理论结合实际等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人际交往能力[3]。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均有帮助,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小作坊集中分布于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呈现“多、小、散、乱、差”等特点,且从业人员安全、规范意识差。尤其在用电方面,目前很多小作坊内电气线路不规范且杂乱无章,小作坊主和员工均缺乏电气相关知识,用电安全意识差,没有经济用电概念。因缺少用电安全性和经济性指导,所以安全隐患多,经济效益也没有达到最优化。
电力类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可操作演示性差,而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理论性强的知识存在理解障碍,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积极性差,专业能力无法真正满足行业需求。
仿真实训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体会实际工作的场景,但学生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往往在实训中只是有样学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置的实践环节也就无法有效发挥其该有的作用。且对于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之类的重要性高、专业理论性极强的课程,一般很难通过实训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由于大多高职院校学生不善于理论分析,对于这类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而且学后忘得快。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无论何种形式的课程,他们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他们无法真正体会和理解相关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则会限制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发展。
社会服务的目的是让“象牙塔”里的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不但可以提前让学生融入社会,也让学生有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平台。本文中的社会服务实践的主要思路如图1所示,即以社会服务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后服务于社会,实现双赢[4]。
图1 实践主要目的思路图
1)为农村小作坊提出用电安全和生产用电经济性建议,指导农村小作坊进行用电安全改造,在提高用电安全性的同时,降低用电成本。
2)服务于电力行业,通过农村小作坊用电安全分析和实践,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从业人员。
3)撰写农村小作坊用电安全分析和建议报告,为当地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农村小作坊用电安全调查报告,反映农村真实情况,服务于社会。
1)电力行业对应届生的能力需求
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性强,对员工的实践能力要求高,要求员工必须具备极高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责任心和一定的理论知识,而这些方面也恰恰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提高的地方。
2)基于行业需求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学校与社会存在差异,学生时代的生活相对简单化、理想化,这样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服务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所有的目标均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等。通过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运用已学习的电机学、电力系统运行、电力安全等课程的知识分析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对照了解什么是课堂上常提及的安全和规范,并为解决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同时也会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有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
当代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团队合作意识弱,加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低头族”群体在大学校园不断扩大。同学间的面对面沟通也多被手机取代,社会服务利用学生暑假的时间,将“宅”在家玩手机、电脑的学生带到社会实践中做有意义的事,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平时他们认为不可能的任务,锻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心,提高学生交际、沟通、表达和组织等能力[5]。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2016级各电力类专业部分学生暑期进入农村小作坊进行试点。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的方式,从小作坊每月电费构成入手,通过运用电机学、电力系统运行、电力安全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帮助小作坊主分析用电安全性、用电设施设备容量选择合理性、开工时段经济性等,并给出相应建议。具体操作实施如下。
第一步:进入乡村供电所,了解供区内小作坊数量和地点,查询电费构成情况。
第二步:进入小作坊实地调查,主要从安全用电、安全生产等方面入手。这一环节是整个调查过程耗时最多、也是最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的环节,为此要对学生进行事前培训,然后在作坊主许可的范围内,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调查活动,收集图片和数据等资料,最后进行汇总。
第三步:现场能给予合理化建议的,当面与作坊主沟通建议。
第四步:有需要向辖区供电所反馈情况的以书面形式送达供电所,并与供电所相关人员讨论,共商解决方案。
第五步:按小作坊类型将调查资料分类汇总,结合售电侧改革、阶梯电价、分时计价等多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给出一份真实的、有价值的农村用电现状调查报告。
利用2017暑假带领一队学生进入重庆市铜梁区实践, 2018年暑假带领一队学生进入重庆市忠县实践。两次实践活动效果好、收获颇丰。
社会服务实践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表现良好,如图2所示。
多名参与实践的学生被评为优秀,还有多名学生在社会服务活动结束后态度更加积极向上,踊跃参与其他实践活动和技能竞赛且表现优异。表1所示为每次社会服务实践学生的成果及学生参与实践前后的表现,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为校2016、2017级学生。
图2 社会服务实践中的学生
社会服务实践培养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认知和个人素质4个方面的能力[6]。
1)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暑假期间,借助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步入社会,通过完成预定的任务更加了解社会,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于小作坊考察到社情考察的全过程。小作坊考察中,学生们了解到电力用户用电的详情和类似小作坊工人工作的环境。在采访时,与工人和老板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些都让学生们对社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尤其是在社情调查活动中,学生们在炎炎烈日下走街串巷地考察,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既有市民的理解和配合,也曾多次碰壁,但学生们仍然能够克服困难认真地完成了所有任务,最终给出了一份有理有据的调查报告。
表1 学生成果及表现
2)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差,学习习惯不好,自我学习能力较弱,这对高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十分不利。社会服务实践针对这一问题,在布置任务时明确学生的主体身份,所有任务均由学生自己完成,需要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制定调查问卷并完成调查,独立根据小作坊用电数据和实地考察完成“小作坊用电安全经济性报告”等,如表1所示的成果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践结束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有了提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他们参加实践前后学分绩点的变化,平均绩点提高了0.1。且大部分参与实践的学生不再“读死书”,他们开始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技能竞赛培训、志愿者服务、创新创业比赛等,并获得市级、国家级奖项,自我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3)专业认知
实践起点设为供电公司。供电公司员工热情详实地介绍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当地电力发展情况,学生们不仅参观考察了员工的实际工作环境,还看到了实际的潮流和保护等数据,有机会与现场工作人员交流、解惑。在小作坊用电考察时了解了用户用电实情。这些在学生的个人实践总结里均有详细描述,说明他们对所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不再是懵懂模糊的状态。如表1中即将毕业的2016级学生就业情况所示,学生们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招聘时目标明确,表现良好,优势突出。
4)个人素质培养
在进入小作坊前,学生分团队按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做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供电公司考察时,工作人员严谨、认真、负责、规范的工作态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们认识电力行业对员工的高要求。这也为接下来的小作坊安全经济考察打下了良好基础,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学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的表现和后续表现证明了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帮助作用。
进入小作坊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和要求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在现场积极探寻各种安全隐患,查看厂区电路布置和用电设备,积极与作坊主和工人对相关问题进行咨询沟通,并在生产现场相互讨论所发现的问题,给予小作坊主相应的整改意见,如工人穿拖鞋作业,厂区安全标识牌不全、厂区电线混乱老化、带电体裸露等。如图3所示。
图3 小作坊考察现场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场情况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实地考察和采访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安全和规范意识。
小作坊参观结束后,学生分团队按任务对现场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所见所闻完成1~2篇新闻稿件。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操作更熟练,能够规范编辑各类型文稿。
整个实践过程,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考察和后期的资料整理形成报告,都是在学生们互相合作和帮助下完成的,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针对作坊主撰写的调查报告直接影响小作坊今后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要求报告要严谨、数据真实。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心思完成该项任务,体现出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电力用户,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了学生培养的途径。
学校声誉直接与学生培养质量挂钩,该实践方式采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缩小纯理论教学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真正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的“无缝”对接,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7]。
实践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缺乏一线工程经历的老教师,在理论教学、指导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环节,都喜欢沿用一些过去的、经典的设计题目。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电力用户,能全方位收集资料,不断丰富教学素材,设计提炼出更多既切合生产,又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学案例、设计题目。
老师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素材,丰富了理论教学,也更新、丰富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内容,为将来教学改革、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小作坊是最微小的生产用电单元实践活动,既能提高其生产安全经济性,符合作坊本身的利益,也能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性,符合电力行业运行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为农村小作坊提出用电安全和生产用电经济性建议,指导农村小作坊进行用电安全改造。同时,撰写农村小作坊用电安全分析和建议报告,为当地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农村小作坊用电安全调查情况,服务社会,反映农村真实情况[8]。
学生通过对第一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调查报告,为行业、政府制定政策或指导意见提供了真实依据。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电力类学生学校教学很难满足电力行业的高标准要求,学生能力需要提升这一问题,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从社会服务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进进生产实践,充分利用暑假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充实了适应高职高专各电力类专业学生特点的课外内容[9]。经过2年的暑期工学结合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显著,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和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