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乙肝大国的标签

2019-04-13 02:41
特别文摘 2019年8期
关键词:甲肝乙肝患者乙肝病毒

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乙肝是根深蒂固的恐怖记忆。各类媒体都一再宣告乙肝的危险性:和病毒携带者同桌吃飯,甚至交谈距离过近,都会惹病上身。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传染病在中国遭受了如乙肝这样的误读和引起恐慌。

乙肝恐慌的诞生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急性或慢性炎症。检验乙肝的方法是做“乙型肝炎抗原二对半”验血,即俗称的“两对半”检验。乙肝阳性结果分“大三阳”和“小三阳”,后者的传染性大大低于前者,而且携带乙肝病毒并不等于乙肝发病。

但在中国大陆,所有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被统称为“乙肝患者”,认为乙肝是一种传染性很强、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实际上,乙肝的致死率并不高,很少有人直接因为急性乙肝死亡。根据WHO的数据显示,慢性乙肝患者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为12%~25%,肝硬化患者5年内发展为肝癌的概率为6%~15%。这是一个并不至于引起恐慌的数字。而且,乙肝并不属于强制管理类传染病,更不会经过消化道和唾液传染。和患有乙肝的人握手、同桌吃饭甚至亲吻拥抱,都不会变成乙肝病毒带原者。

能通过消化道传播、与患者密切接触存在危险的其实是甲肝。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急性肝炎曾经在不少地区流行。

真正让人对乙肝产生重大误解的是流行病学调查中一个始终未被纠正的错误。1979年,卫生部组织了全国第一次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摸清甲肝和乙肝在中国人口中的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病毒在人群中的分布是8.75%。然而,这次调查并未对不同肝炎的防治对策作针对性说明,而是笼统地用“病毒性肝炎”来概括两种不同的疾病。作为国家级的流行病学调查,这个不严谨的误解很快在政策法规中体现出来,对两种疾病的命运造成了深远影响。

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对误读推波助澜。各级报纸长期混淆甲肝和乙肝的传播途径,推动乙肝谣言迅速泛滥。1992年,中国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上升到9.75%,即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这个数字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高感染区”。从此,中国作为“乙肝大国”的名声在国际上不胫而走。

严格开展乙肝防控

那么,当年的中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到底从何而来?

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看,这种病情发展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的疾病,随着最根本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悄悄潜伏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几乎没有母婴干预的概念,新生儿也绝少接种乙肝疫苗,母婴传播造成了大量的“乙肝世家”。“血液传播”也助长了乙肝的蔓延。由于当时医疗环境、技术水平以及医学常识的落后,共用注射针头成为普遍现象,因此血库中“含有乙肝病原的血浆占相当比例”。

自从1992年我国卫生部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强制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感染率大幅降低。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22岁以下的年轻人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到1%,22岁以上的则超过7%,这说明乙肝疫苗接种很有效果。除了对新生儿接种之外,更重要的办法是每年定期检查与合理治疗。

随着我国医学科研水平持续进步,关于乙肝治疗的研究速度加快,希望能早日研发出治愈乙肝的药物,为广大乙肝患者带来福音,撕掉“乙肝大国”的标签。

猜你喜欢
甲肝乙肝患者乙肝病毒
灌云县2001—2018 年出生儿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评价
乙肝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胡蝶飞:面对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育龄期女性该怎么做?
乙肝患者的中西药纠结
六个就诊误区 让乙肝患者“二次受伤”
选择一线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吃错海鲜,小心得肝炎
春季甲肝高发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