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拼命假装不努力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2019-04-13 07:22殷锦绣
文苑 2019年7期
关键词:成绩排名假装长大

文/殷锦绣

期末考试又要到了,总有这么一群人,天天说“没复习的一天又过去了”“又浪了一天好慌啊”……这种不学习的氛围让你也放松了紧绷的神经,自我安慰地想:大家都不复习,大家都考不好,那我没考好也没什么关系嘛!

结果考试后发现,你确实没考好,但那些嚷嚷“没学习”的人呢,个个都拿到了高分。

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一次、两次,单元测试、期中考、期末考……直到后来你发现,真正没复习的只有你,而那些“虚张声势”的人都是一边假装贪玩,一边背地里拼命努力学习的。

何必呢?只是因为是竞争对手,就要用这种方式让别人放松警惕吗?拼命假装不努力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不敢说我努力,是因为我怕被看出无能”——自我价值理论

其实拼命假装不努力的人,内心也是紧张和害怕的。

——如果没考好,会有哪些原因?

——运气不好?不够努力?自己太笨?

原因很多,而拼命假装不努力的人,最怕的是最后一个。

从小老师就会说“这个孩子脑袋瓜挺灵光的,就是不努力”,这是老师为孩子成绩欠佳找理由。我们长大之后,自己也会逐渐意识到,承认“脑瓜不灵”这件事太残忍了,这威胁到了人的存在价值——拥有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的眼光下,“能力”都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这个“能力”其实包罗万象,研究者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在生活中说起它时,我们总会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近乎个人本质的东西,而“笨”,就是对它的否定。

我们会竭尽所能维护“有能力”的形象——无论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一个每天熬夜才能考到90分的人,和一个轻松学习考到90分的人,谁会被认为“更有能力”呢?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是后者,甚至老师也会这样认为。老师们虽然赞扬努力,会帮成绩不够好的学生找到“不努力”的借口,但当一个学生非常努力仍然不够成功时,即便老师不责备他,心里也会有一声叹息吧!

所以,为了制造一个“有能力”的形象,有些人就会一边拼命努力,一边又拼命假装不努力了。这样,成功时,他们的成绩就更有价值,让人觉得“他能力强到不复习也能考好”,即便失败了,也能用“没复习”这样的借口打掩护,免得被别人觉得无能。

“成绩排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成就目标理论

显然,拼命假装不努力,四处散播“不要学习,起来嗨”的言论,并不利于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会让人讨厌:这实在太做作了吧!

但其实他们心里也很难受:梦到考试失利而惊醒,怀疑自己的智商,害怕别人的评价……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为在成绩排行榜的前列找一个位置。

成绩排名当然重要,但理解他们的焦虑,我们需要追溯到自我价值理论的前身——美国心理学家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过度看重成绩排行的同学,关注如何超越别人,让自己显得最棒,这是怀有强烈的成绩目标的表现;而踏实努力、专注学习的人,关注的是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并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己,成绩排行对于他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这是怀有强烈的掌握目标的表现。

这两种目标各有优劣,但我们往往更敬佩持有掌握目标的人,他们不会“做给别人看”,而是真正地关心自己、关心学习。

在生活中,评价我们的往往是外部的指标:从小到大的成绩排名,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同事的升职加薪,邻居的有房有车,社会比较无一不在把我们往成绩目标的方向推着。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尚不会如此做作,因为那时候的孩子并没有什么是聪明、什么是努力的意识,老师的夸奖也不会起那么大的作用。

越是长大、越是竞争激烈的时候,我们才越容易陷入别人的目光中,并为了维护自己“有能力”的形象而陷入“拼命假装不努力”的漩涡。

那该如何“拯救”这些痛苦的同学呢?

这也许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多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排名和其他奖励;在我们长大后,尽量少跟身边的人进行比较,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用内心的充实而非外界的评价作为追求的目标——把“拼命假装”的劲头都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吧。

猜你喜欢
成绩排名假装长大
知其师则知其学:多维成绩评定方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本科生成绩排名计算方法的研究
中超联赛职业足球俱乐部赛季初的资金投入和比赛表现与赛季末成绩排名的相关性研究
假装校长
学生成绩排名还是继续公布为好
我长大了
假装辞职
假装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