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检验方法用于丙型肝炎检验临床对比分析

2019-04-12 04:23刘丽华
中外医学导报·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丙型肝炎

刘丽华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临床检验的方法和使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60例丙型肝炎患者为主,收治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PCR法三种检验方式。结果:在电化学发光法检验方式下,丙型肝炎阳性对应人数为42例,对应比值为70.00%,与酶联免疫吸附法(68.33%)相比较,组间差值不具有可比性。酶联免疫吸附法下丙型肝炎阳性检出率为91.66%,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检验方式,组间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在丙型肝炎临床检验过程中,与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PCR法相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检验效率较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法;电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法

【中图分类号】R51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19)14-0004-01

丙型肝炎主要是由于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该病症发展速率较为缓慢,在HCV长期潜伏过程中,若患者没有及时发现疾病的存在,随着病情逐渐恶化,后期临床症状便会更加显著,在对患者身体健康带来更多伤害的同时,也加大了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难度。基于此,在对患者疾病诊疗过程中,需选用有效的检验方法,减少漏诊、误诊情况的出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帮助患者身体尽快恢复健康[1]。现如今,我国医疗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少新型的临床检验方式也不断出现,如:有酶联免疫吸附法、 电化学发光法等[2],在丙型肝炎患者疾病诊断中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60例丙型肝炎患者为主,收治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3月,患者精神正常,共49名男性,其余11名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1-79岁之间,本次研究均获得患者本人签字同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组间差值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在三种检验方式下,分别准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主要为RT6100 全自动酶标分析仪、C16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ABI75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采集60例患者的血清标本,剂量为5mL,其后,进行离心处理,根据不同检验标准,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检验。

1.3观察标准

对比三种检验方式下阳性检出率,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评判依据。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用于本次实验数据整理,计数单位用%来表示,在x2检验方式下,若组间差值符合P<0.05,则表示为具有可比性。

2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化学发光法丙型肝炎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33%、70.00%,组间差值不具有可比性(P>0.05)。荧光定量PCR法丙型肝炎阳性检出率为91.66%,与其它两种检验方式相比较,组间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详见表1.

3讨论

通常情况下,丙型肝炎患病周期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肝硬化、肝癌疾病的发生概率,严重情况下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尽早发现疾病的存在,对于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该病症并无特效疫苗防治,这就需要人们应定期体检,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降低丙型肝炎疾病的发生概率。

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酶联免疫吸附法、电化学发光法等检验方式在丙型肝炎临床检验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检验效果更佳,得到了医师和患者的接受与认可。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法最早使用。不过,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发现,该检验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操作流程繁琐、且资金花费量大,降低了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还需有待改进。电化学发光法其作用原理为化学氧化反应,在丙型肝炎临床检测中提供更多帮助,检测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相应的操作流程也变得更加简单。

与上述两种检验方式相比较,荧光定量PCR法是近年来刚兴起的一种检验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占有一定的优势,在大量临床实践中,该检验方式应用频率较高,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可以说,荧光定量PCR法的使用很好的弥补了其它两种检验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在本次研究当中,荧光定量PCR法下丙型肝炎阳性检出率最高,对应数值为91.66%,与电化学发光法(70.00%)、酶联免疫吸附法(68.33%)相比较,组间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由此可见,在丙型肝炎临床检验中荧光定量PCR法的应用价值较高,适宜采纳。

参考文献

[1]赵小平.两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对比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3):56-57.

[2]宋兴丽.不同免疫检验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效果比较[J].抗感染药学,2019,16(01):90-92.

[3]鄧超,郝潇.两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18,26(12):135-136.

(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陇西 748100)

猜你喜欢
丙型肝炎
慢性丙肝合并脂肪肝抗病毒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脂肪肝和丙肝病毒(HCV)感染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天津市西青区某医院健康体检人群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调查
丙型肝炎的危害和防治
丙肝核心抗原和丙肝抗体联合检测在丙肝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丙型肝炎并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分析
证明
IL—6、IL—12、 IL—33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沉默的杀手:隐匿性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