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远
[摘要]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ELISA法检测30例丙型肝炎患者、30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 结果 相比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者,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高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0.01);经治疗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 结论 IL-6、IL-12及IL-33介导的免疫应答参与了丙型肝炎的发病,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33;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 R512.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23-03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其传播途径和特征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2]。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3]。然而,关于IL-6、IL-12及IL-33这三种细胞因子在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还很少,据此,我们对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进行了检测,期望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HCV导致丙型肝炎发生及肝脏损害的机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2~12月深圳市南山医院门诊及住院的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年龄26~45岁,平均(35.5±7.8)岁,30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年龄25~47岁,平均(36.7±8.1岁),同时收集体检中心检验合格的30例健康人,年龄25~45岁,平均(35.4±7.5岁)作为对照。
1.2 标本收集
清晨抽取各组研究人员的空腹静脉血2mL,3000rpm离心15min,留取外周血上清。
1.3 方法
1.3.1 血清样本采集 所有对象均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肝素抗凝管空腹采血5mL,静止30min后,3000rpm离心10min,取上层血清冻存于-80℃冰箱中备用。
1.3.2 ELISA法测定IL-6、IL-12及IL-33含量 试剂盒购自R&D;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如下:将血清样品和标准品100μL加入孔中,另留出空白对照孔,用封板膜封住反应孔,37℃孵育90min;每孔加入250μL洗涤液,震荡1min/次洗板,共4次;加入配制好的生物素化抗体工作液100μL孔,37℃孵育60min;洗板4次;加入酶结合物工作液100μL孔,37℃孵育30min;洗板4次;加入显色剂100μL/well,避光,37℃孵育10~20min;加入终止液100μL/well,短暂震荡混匀后立即测量OD450值。
1.3.3 治疗方法 常规肝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干扰素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300万U重组干扰素肌肉注射,1次/d,治疗2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为6个月。治疗过程中密切监视患者肝功能和血、尿常规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 软件,以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IL-6、IL-12及IL-33含量比较
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者相比,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高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0.01)。2.2 治疗前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及IL-33含量比较
经治疗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见表2。
3 讨论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丙型肝炎病毒(HCV)侵入机体后可造成干细胞变形坏死[4-6],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7]。HCV是如何导致丙型肝
炎发生及其是通过何种方式导致肝脏损害的目前尚不完全清楚[8]。IL-6、IL-12及IL-33均为体内细胞免疫的重要参与分子[9-11]。IL-6是一种Th2型的细胞因子,可抑制Th1细胞分泌IL-2和IFN-γ等参与细胞免疫的重要细胞因子,从而降低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12]。IL-12作用与IL-6相反,IL-12可促进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的能力。我们的研究发现,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和IL-12的含量显著高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者(P<0.01);据此我们猜测虽然升高的IL-12水平可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的能力,但由于同时受到升高的IL-6的抑制作用,因此最终导致了丙肝的发生。同时我们还发现,治疗后,IL-12含量下降水平显著低于IL-2含量的下降水平,提示IL-12在此时可发挥机体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对HCV的清除能力。IL-33作为白介素家族中的一员,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肝细胞损伤后可分泌大量的IL-33。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33的含量显著高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者(P<0.01)。同时,经治疗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上述3种细胞因子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据此,我们的结果提示 IL-6、IL-12及IL-33介导的免疫应答参与了丙型肝炎的发病,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洁,李红,王玉平,等.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IL-6,IL-10及其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4,17(6):440-441.
[2] 宋鉴清,尚红,王亚男,等.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与血清HCV病毒载量及ALT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4):3819-3821.
[3] 龚婵聪,曹文贵.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α、IL-6、TNF-α的检测意义[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7):661-662.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 陈寿权,王万铁,王明山,等.醒脑静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流时TNF、IL-1β、IL-6水平及脑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11):637-639.
[5] 林海,刘煜,李柱一,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68-969.
[6] 马丙祥,陈娇阳,雷爽,等.丹参酮ⅡA对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新生大鼠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4):1868-1870.
[7] 王玲,李杰,张璟,等.塞来昔布对人三阴性乳腺癌裸鼠体内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9):801-804.
[8] Rosen HR, Miner C. Frequencies of HCV-specific effector CD4+T cells by flow cytometry: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disease stages[J].Hepatology,2002,35(1):190-198.
[9] 陈忠.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1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32-1137.
[10] Gate MK.Interleukin-12: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ec viral hepatitis[J]. J Viral Hepatitis,1997,4(supple 1):33-39.
[11] Verri WA Jr,Guerrero AT,Fukada SY,et al.IL-33 mediates antigen-induced cutaneous and articular hypernociception in mice[J].PNAS,2008,105(7):2723-2728.
[12] 张金野,李书红,王俊,等.白细胞介素-17和白细胞介素-6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2):243-246.
(收稿日期:2014-04-16)